摘要:著名华文作家戴小华的游记创作具有独特的智慧与艺术,她描述感受深刻的所见所闻,梳理自然景观的文化历史,突出游历过程的所思所想,建构山水人文的诗情画意,其游记呈现出旷达劲健与细腻洒脱交融的风格,戴小华已成为颇有影响的游记作家。
关键词:戴小华;游记;智慧;艺术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高峰学科建设计划资助“中国语言文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16ZDA188)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0)01-0092-05
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作家戴小华在其游记集《永结无情游》的序言开篇说:“从小我就深深地迷恋于大自然的美,所以,经常躺在草地上,看天上变幻多端的云,听草丛里昆虫的低语,闻飘散在风中的花香。然而,我仍不满足于所拥有的自然,渴望能跳出被局限住的空间,藉着旅行,感受自己平常生活中所看不到的东西,体验日常生活中所体验不到的经历。”① 旅行,可以感受平常看不到的风景;旅行,可以体验到日常体验不到的经历。祖籍河北沧州的戴小华,自小生长在台湾,1973年结婚后随丈夫定居吉隆坡。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一度在中华航空公司当空姐,自1988年九集电视文学剧本《沙城》一举成名后,戴小华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在其创作出版的报告文学、长篇小说、纪实作品、专访随笔、游记散文等文集中,可以说游记是其最爱。戴小华创作出版了《戴小华中国行》《深情看世界》《戴小华散文集》《天涯行踪》《闯进灵异世界》《永结无情游》② 等游记集,先后获得“首届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游记征文徐霞客奖”(1992年)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情散文特别奖”(1994年)等。戴小华的游记具有独特的智慧与艺术,使其成为颇有影响的游记作家。
一
戴小华的游记创作是从其1990年的中国行肇始的,在马来西亚政府解除中国大陆行的禁令前,戴小华是第一位受邀訪问大陆的马来西亚作家,她将此次中国行称为“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其游记1991年5月结集成《戴小华中国行》出版。她描述踏入中国前后的忐忑与兴奋,“去认识那与我流着共同血脉的民族,是为了去了解那与我有着共同文化的国家”,讲述她在暨南大学授课,细致描述广州的历史和风光(《八千里路云和月》);她游览北京天安门、长城、故宫、圆明园(《血染的风采》);她到北京牛街清真寺看开斋节盛况(《开斋节在北京》);她去南京大学讲学,在玄武湖散步(《龙盘虎踞石头城》);她游览苏州寒山寺、虎丘,在无锡游览蠡园(《江南有梦吗?》)。
在首次中国行之后,戴小华走访了中国诸多地方:她游览“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长相思在长安》);她登上豪华游轮游览长江《长江之歌》;她漫步山西省祁县乔家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她游览淀山湖大观园、古镇周庄(《我梦中的水乡》);她寻觅百乐门舞厅、闲逛南京路(《上海梦回录》);她观赏天津站中央大厅穹顶上的《精卫填海图》(《精卫的礼赞》);她到吉林月下看树挂(《松花江的神奇》);她参观沈阳故宫,感叹建筑的精美(《关外的满族艺术》)。戴小华寻根沧州,描绘蕴含沧州的精、气、神的铁狮子(《沧州精气神》)。在中国行的过程中,戴小华从情感上不断靠拢中国,她在《我的中国梦》中,将中华文化看作其精神家园,说:“我相信她有能力跨越各种障碍,将中华儿女紧紧团结在一起,我们因拥有这样的伟大文明而感到骄傲。”③
戴小华有不少游记描绘她的生活之地马来西亚:《家在吉隆坡》描述她到马来西亚从陌生到融入的过程;《永结无情游》描述世界第八大奇观姆鲁山洞的蝙蝠出洞;《千年风华——吉打古文化之旅》游览布江河谷中古文明遗址;《金马仑高原织梦》描绘到金马仑高原游览参观;《岁月无情水有情》描写漫步多元文化融合的亲善街;《黑风洞里的祭典》记录大宝森节信徒们的苦行方式;《走进热带丛林》走入未经破坏的热带森林;《寻找失落的伊班族》跟随司机去寻找失落的伊班族。她写出了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交流,融汇了她对于居住地的熟识和深情。
迷恋大自然之美的戴小华走遍了世界诸多国家,她的游记生动地记录了其所见所闻:曼谷满街的佛寺及和尚(《曼谷的两种风情》);印尼峇里岛的宗教气息(《满地神佛的峇里岛》);在樱花丛中观赏京都金阁之美(《拜日的民族》);参观日本京都金阁寺、银阁寺、清水寺等古建筑(《京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摆荡》);观赏尼泊尔杜儿巴广场的独木寺(《神话中的王国》);领略伊斯坦堡的土耳其浴、清真寺(《伊斯兰之花——访伊斯坦堡》);描绘剑桥大学的美丽风光(《剑桥,知识与花园之城》);描述伦敦海德公园的“演说角”(《欧洲最上流的地方》);描绘在美国观赏尼亚加拉瀑布(《此水只应天上有》);勾勒拉斯维加斯赌城的女赌徒身影(《赌城见到的那位陌生女子》);讲述巴黎卢浮宫、凡尔赛宫所见(《骄傲的巴黎》);回忆旧金山“红灯区”夜遇醉汉的惊险(《旧金山惊魂》);在澳洲参观大西洋水族馆(《黑天鹅的故乡》);在埃及坐游船游览尼罗河(《进埃及记》);在优美山地看巨岩、飞瀑(《美丽的新世界?》);在威尔滑雪场休假滑雪(《在威尔滑雪》);在南非观摩总统府、野生动物(《南非纪行》);在华盛顿参观纪念塔、国会大厦(《华府漫步》)。
戴小华在世界各地旅行,感受其平常生活中所看不到的东西,体验其日常生活中所体验不到的经历。她在勤奋的笔耕中,记录下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也表达其真切深刻的感悟与思考,呈现出其游记独特的智慧与艺术。
二
游记是作家对于游程的描写,游记与导游图有着根本的区别,游记不仅是作家对于山水游程的记录,也是作家感受与审美的呈现。“游记作品中,作者总是找最有个性特征的事物去表现美。作者在容量有限的篇幅里,不是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全部收进作品,而是根据特定的自然环境选取主要景物来写。”④ 戴小华的游记并非对于游程面面俱到的描述,她常常描述其感受最深刻的所见所闻,从而呈现出其游记创作的智慧。
戴小华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虽然描写她在暨南大学讲学,描绘广州历史和风光,最深刻的感受却是她决定进入中国前后的忐忑与兴奋:“由于长久的隔绝,中国,对我而言,一直像一个被谜笼罩着的神秘物体,使我只能在远处猜度她,想象她,却无法走近她。”“……我去,不是为了追求那奢华的享受,不是为了期盼那殷勤的款待。我去,是因为去认识那与我流着共同血脉的民族,是为了去了解那与我有着共同文化的国家。”《沧州精气神》描述回到祖籍沧州的见闻,并未展开对于沧州风土人情的描绘,却将笔墨集中勾画取名为“镇海吼”的铁狮子:铸造于公元952年的铁狮子,“昂首怒目,四肢叉开,巨口大张,仰天长啸,对海怒吼”,“千百年来,历经洪涝、地震、战乱、风吹雨淋,吼得嘴已破裂,身被摧残,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仍勇敢、坚毅地坚守岗位”,“铁狮子不正显示了沧州的精、气、神”,以独特物象的精细描绘,凸显故土沧州的精气神。《长相思在长安》游览“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着意描写漫步在堪称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完整的西安城墙上,叩问:“城墙啊城墙,你究竟是中国人傲世的光彩?还是中国人难以卸下的沉重包袱?”发人深思,引人反省。《姆鲁山洞纪行》描述游览世界第八大奇观姆鲁山洞,并未对山洞景观作细致描绘,却集中描写成千上万只蝙蝠出洞的情景,赞赏愿意牺牲自己去喂饱老鹰的先行者,才能让其他蝙蝠安全出洞,令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曼谷的两种风情》并未铺叙曼谷城市的景观,却描绘曼谷满街的佛寺及和尚,“走在曼谷的大街小巷,不仅是‘三步一大佛,而且还经常看到来来往往披着黄色与红色袈裟的僧侣”;并集中描述斗鸡场的生死战,“我不知道自己现在究竟在斗鸡场呢?还是正置身于厮杀流血的战场上?”在抓住佛教国度泰国的宗教气息时,却将斗鸡场的场景拟人化了,让人更加珍惜和平生活。
戴小华的游记不是平铺直叙地描述游程的经过,而是描述其感受最深刻的所见所闻,以其自然流畅的笔触表达其最深刻的感受,那些蕴蓄着独特意蕴的景物与景观,戴小华常常以真情融入其生动细腻的描述中,凸显描写对象的独特处,并将其情感與思索融入描写对象中,使其游记呈现出独特的智慧与艺术。
三
游记所记载的大多或为风光绮丽的山川,或为历史久远的名胜,或为蕴含丰富的古迹,游览者往往在山川名胜古迹前浮想联翩,在寻觅历史踪迹、名人轶事、文化蕴含中,使游览更具有内涵与深度,让游程更具有历史意味和文化品味。戴小华在谈到游记创作时说:“我也认为风景不只是表面的形式,更有它含蕴的精神。每当我被感动时,我渴望这块静默的大地能让一些有悟性的文人驻足,之后,就能将它封存已久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引发的联想与感触,倾泻写出。”⑤
戴小华的游记写作常常努力梳理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她往往在开始旅行前就查阅有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细致了解名胜古迹的历史渊源、山川风光的文化内蕴,在她的游记里常常在描述风光景物时驾轻就熟地介绍蕴含的历史文化,使戴小华的游记更有蕴含和韵味。在《南非纪行》开篇,她就写道:“从吉隆坡到约翰内斯堡的飞行时间约12小时。长长的旅程,机上的乘客大多在睡觉,我则一直在看有关南非的资料,希望在到达之前对它先做一个深切的纸面上的了解。”在梳理南非面积、人口后,描述参观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参观总统府和追溯举世闻名的民族斗士曼德拉的遭遇。在回眸太阳城计划实施过程,描述娱乐中心的豪华与雄伟,梳理开普墩的历史后,书写游览桌山、参观鸵鸟农场的过程。将历史文化的回顾与旅游景点的游览结合起来,让游程的描绘充满着历史意味、文化品位。在《进埃及记》开篇她写道:“从吉隆坡经都拜到开罗,十多个小时的旅程中,我几乎没合过眼,一直在看有关埃及的资料。”这种研读访问之地的资料,成为戴小华旅游准备的常态。她参观路克索,交代路克索的历史、古迹、传说,再描述神庙、路牌和埃及男人的甜言蜜语。追溯埃及的历史,指出埃及人在异族长期统治下,“成为适应环境的老手,养成了及时行乐的习性”。在驾轻就熟般的叙写中,却蕴含着其细心的准备和深入的探究。
戴小华在《深情看世界·自序》里写道:“或许您会发现,当我在某些地方的山水历史间跋涉时,有时会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这是长期受了历史文化的薰染所造成的,难以摆脱。”⑥ 戴小华的游记创作不仅关注山水,更关注历史,有历史的山水才能让她真正感动、喟叹。《黑天鹅的故乡》开篇说:“假如,我们将历史比喻作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那么天鹅河就像一条主要的动脉,贯穿了西澳的历史。”她描述流动着无数归人和过客传说的天鹅河的历史,荷兰探险家对于天鹅河的发现与命名,水族馆有关海神的传说,世界上最大的名人钟,再走进Yanchep National Park内的水晶洞,在历史与传说的铺垫下,描绘水晶洞的神奇迷离,让读者也走进了历史深处,与她一起历险,与她一起感动。《长江之歌》的开篇说“长江是我的一个梦”后,讲述黄鹤楼的重建,梳理武汉城的历史,再叙述坐游轮畅游长江,叙写过葛洲坝、望西陵峡、览神农溪、船泊巫峡、进瞿塘峡、泊鬼城丰都,细致描绘其五天长江行程的景色。在该篇尾声中写道:“匆匆走过长江,虽然,它不再只是历史书籍或文学作品的长江,但,一样对它有感觉。”其纪游不仅描风景,其实也述历史绘文化。
戴小华的游记在描述其置身山水美景历史遗迹中,总是回眸历史寻觅文化,她常常以学者般的认真态度事先查阅资料研究历史,在其记叙游程过程中,常常能够驾轻就熟自然而然地述说历史描述文化,使其游记在山水美景的描述中,蕴含着更为悠久的历史观照和深沉的文化内蕴。
四
游记创作不仅应该细致生动地描绘景物,让读者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境界,而且应该有作家的看法与思想。“优秀的游记作品,从来不是以冷漠的态度观照自然,也不是纯客观地再现自然,作家总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通过山川风物表现自己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改进生活的热情……”⑦ 戴小华的游记创作,在描述山水风光历史景观时,常常突出游历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使其游记往往更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常常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戴小华游记中表达其游历过程的所思所想,常常是在描述游历过程时自自然然地表述,而非牵强附会地刻意表达,让读者往往在感同身受中产生共鸣。《北京的风华》中,她描述初次回到中国到首都的游历,游览天安门广场、瞻望故宫后,她细致勾勒颐和园和圆明园的景色,在描绘圆明园的废墟残垣后,她发感慨道:“我站在那儿,古今中外地好一阵迷糊,心中只想如果人类继续愚昧,谁说过往不能重回呢?”将被八国联军焚毁的圆明园,归咎于人类的愚昧,并且对于这种愚昧有可能再发生表达了深深的忧虑,这就使该散文的境界高了一层深了一层。《松花江的神奇》记叙在冬季观赏玉丝万缕银光闪烁晶莹夺目的“树挂”,描述表弟送她灵芝、坐索道看风景、博物馆看陨石后,以表弟的“一切的设施及工业都还比不上先进国家”的谦逊语,激发作家的感慨:“工业高度发展,固然令人有了物质上的充分享受,但也把青山毁掉,把绿水弄浑,把泥土弄‘脏。每天吃喝各色各样的化学毒素,呼吸污浊的空气,这种代价付出得太大了!”这成为该游记中的点睛之笔,揭示出对现代社会发展中环境污染的隐忧。《黑风洞里的祭典》描述实地踏访身刺铁钩、叉穿面颊苦行的大宝森节,感受数十万信徒黑风洞广场祈福赎罪还愿的仪式,观看信徒们到摩碌根神前赎罪还愿,惊讶大雨中鞭笞自我的小老头,文章结尾作家感慨道:“尽管有人高喊着要打破邪辟的迷信仪式,但其实我们如能以一种较为开朗的胸襟,较为形而下的角度去欣赏它,接近它,了解它,或许我们也会被这些虔诚的信徒所流露出来的真情所感动!”以作家真切的感受真实的心境道出其对于大宝森节的感悟与认同。
戴小华的游记常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达其在山水美景游历时的所思所想,往往在水到渠成式的表述中,使游记的境界升华、游记的思想突显。《闯进灵异世界》描述其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件诡异的事:在古董店买了一只旧的亚米茄金表,她在宾馆里睡着后,感觉有男人用手摸“我”,他穿六十年代的服装款式,睁开眼房间里却没有其他人。后来游览香山、漫步十三陵,后来回宾馆又看到那个男的和另一个女人,惊醒后,房内仍是空无一人。返回吉隆坡后,发现表内刻有名字和日期“一九六五年十月十四日”,表店店主说“一九六五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戴这种表的人,不被视为走资派,惨遭批斗才怪”,“人死有时魂魄还在”。作家写道:“表是否与梦有关?可能答案一辈子也找不出来了。其实人世间只有问题,没有答案的事情很多。然我始终秉持一种想法,那就是人只要不做亏心事,世上没有什么好怕的。”将灵异的事件淡化了,却道出了人生的某种哲理,说出了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的道理。《酿在记忆里的点滴》描述她1990年的中国之行,用复杂的心情讲述遇到的种种问题:买机票要靠特权走后门,涨价之风波及各行各业,现代建筑破坏了名胜古迹的古朴典雅,公款请客吃喝之风盛行,独生子女成为颐指气使的“小皇帝”,知识分子的待遇没有得到改善。在尾声中,作家写道:“中国是充满希望的,同时也是充满难题的。”以希望和困境并存的表达,道出9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也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戴小华是一位具有思想的作家,她的游记在描述美丽的山水风光的同时,能够突出游历过程的所思所想,在表达其深入的思考深刻的思索中,给读者以共鸣或启迪,也使其游记具有深邃的思想与深刻的韵味。
五
有学者谈到中国游记文学的发生时说:“施之于生命主体,‘游是一种纯艺术的生活态度,是一种诗意人生的构建与传达;施之于山水自然,‘游标志着客体自然摆脱了功利主义束缚,作为独立自足的美的对象进入了主体感知视界;施之于文学创作,‘游引领主体以超越之心观我观物,认同一种纯粹审美的观照方式与创作心态。”⑧ 这就提出游记应该需要一种纯粹审美的观照方式与创作心态,在游程中缘物寄情、物我两忘,在游记创作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建构山水人文的诗情画意。
戴小华游记中山水人文的诗情画意往往体现在景与思、景与情的融会中,在山水美景中畅想,在人文景观里寄情,就使其游记洋溢着诗情画意。《姆鲁山洞纪行·蝙蝠悲歌》中,她描述游览世界第八大奇观姆鲁山洞,略写钟乳石笋林立的蓝洞后,详绘有成千上万只蝙蝠的鹿洞,尤其细致描绘蝙蝠出洞的奇景,黄昏时分几百万只蝙蝠成群结队地飞向天空,寻找及捕捉昆虫为食物,“每次蝙蝠出洞,必有一些愿意牺牲自己去喂饱老鹰的先行者,才能让其他蝙蝠安全出洞”。这就让蝙蝠出洞的景观有了殉身的崇高意味,这就使游历的描绘具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怀激烈的诗情画意:
蝙蝠出洞的时间到了,我怀着一种神清心
静的不安,默默等待着。
一条抖动着,聚拢成似黑色飞龙形状的大
量蝙蝠自洞口冲出来,刹时,守在洞口的一群
老鹰擒住了它们各自的猎物。
我掩饰着内心深处阵阵的震撼,那震撼有
着感动,我在一瞬间就感到它巨大的含义。
奇景感动震撼了作家,也感动震撼了读者;壮观蕴含着崇高,游记洋溢着诗情。戴小华游记中常常在游览中发现某种文化的象征物,她在细致描绘景色、勾勒物象特征中,将历史与文化赋予物象上,就使其游记洋溢着诗情画意。《沧州精气神》描述其返回祖籍河北沧州的情景,她期望沧州的远景:蔚蓝的天空,美丽的田园,清新的空气,整齐的屋宇,微笑的脸孔,及没有污染的工业。她细致描绘在如海麦田里的沧州铁狮子:
它头朝南,昂首怒目,四肢叉开,巨口大
张,仰天长啸,对海怒吼,又像疾走急驰,之
后,突然停下,回首张望。几乎让人措手不及,
一个如此深沉、如此巨大的震憾,就这么在我
的心底骤然荡开。
铁狮子在大自然的陪衬下构成一幅苍茫、
悲怆的画面。
在描绘铁狮子形象后,作家叙述公元952年为镇水患而铸造铁狮子“镇海吼”的历史,作家激动万分地写道:“好一个‘镇海吼。千百年来,历经洪涝、地震、战乱、风吹雨淋,吼得嘴已破裂,身被摧残,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仍勇敢、坚毅地坚守岗位。我愣愣地看着刹那间激动万分。铁狮子不正显示了沧州的精、气、神。”将历史与文化的内涵赋予到铁狮子的物象上,從而从铁狮子身上看出沧州的精气神,让该游记具有了动人心魄的诗情画意。
戴小华游记常常在游览中以身临其境的笔触描绘其游历,在情景交融的描绘中往往融入其真切的感受与体悟,使其游记洋溢着诗情画意。《此水只有天上有》描述游览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壮观景象,开篇引钟梅英形容尼亚加拉瀑布“美得使我害怕”,以叩问导入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游程。在初次领略大瀑布感到“是任何文字、任何图像所无法比喻、无法描绘的”,再讲述其在大瀑布小住四天沉醉在晶莹垂波中的情景:
清晨,站在霓虹桥上,看阳光照射瀑布,
透过雾气的反射,形成的彩虹灿如玉液金波,
清澈灿烂;黄昏,躺在尼加拉公园内的草地上,
枕着瀑布的涛声遐思;夜晚,凭栏伫立河岸,
远望设在山顶上的二十盏巨型探照灯,发出四
十亿支烛光照耀着三个瀑布。彩灯随着流动的
瀑布,幻化成缤纷多变的色彩与线条。
她描绘登船中仰望巨瀑排山倒海惊心动魄的感受,她描述进风穴在瀑布腹中观望毛骨悚然雄奇瑰伟的体验。在充满着切身感受与真切体验的描绘中,让其情融入所描绘的景色之中,让该游记有了感同身受的诗情画意。
戴小华在其游记集《深情看世界·自序》中说:“我也一直怀着实验的兴趣与勇气,尝试寻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诉说方式。”⑨ 戴小华在其周游世界和回到祖国的游历中,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诉说方式,在山水历史间跋涉流露其心中的激越和伤痛。她以其生花妙笔描述游程,她细致梳理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她努力突出游历过程的所思所想,她执意建构山水人文的诗情画意,以其游记创作的智慧与艺术,呈现出旷达劲健与细腻洒脱交融的风格,戴小华已成为颇有影响的游记作家。
注释:
① 戴小华:《向大地寻求(代序)》,《永结无情游》,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第9页。
② 《戴小华中国行》,马来西亚十方出版社1991年版;《深情看世界》,台湾圆神出版社1993年版;《戴小华散文集》,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年版;《天涯行踪》,马来西亚颜田有限公司1999年版;《闯进灵异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永结无情游》,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③ 戴小华:《我的中国梦》,《新民晚报》2017年1月4日。
④ 韩玉奎:《山水游记探美》,中国旅游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⑤⑥⑨ 戴小华:《深情看世界·自序》,《深情看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10、10、10页。
⑦ 吴欢章:《我国现代的游记艺术——〈现代作家游记选〉序》,《现代作家游记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⑧ 梅新林、崔小敬:《由“游”而“记”的审美熔铸——中国游记文学发生论》,《学术月刊》2000年第10期。
作者简介: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4;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浙江绍兴,312000。
(责任编辑 劉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