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谢氏南征记》是朝鲜朝时期的一部家庭伦理小说,小说中塑造了妻子谢氏理想的女性形象和妾乔氏贪婪的恶女形象。在教学中,可以从试从犯罪心理学视角下进行乔氏人物形象分析,乔氏只是当时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作者为了突出谢氏的美德,将乔氏丑陋化,与谢氏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乔氏 恶毒 悲剧
《朝鲜文学史》课程是朝鲜语(韩国)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谢氏南征记》是朝鲜朝时期一部长篇家庭伦理小说。本文主要探讨关于这部小说中关于“乔氏”女性形象。
一.《谢氏南征记》小说创作背景及相关研究
金万重以肃宗罢黜仁显皇后事件为故事原型,写下《谢氏南征记》,以此来示肃宗。肃宗在18年后读到这部小说,深受启发,重立仁显皇后。
谢氏是被认为众多男子心中的理想女人,她深受儒教思想熏陶,忍让顺从。“忍让顺从”是一种懦弱性格的表现。她的幸福并不是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而是顺应天意得来的。她只是小说中的幸运之人,而乔氏则是作为一个反衬谢氏的人物而登场的。乔氏是作者笔下的一个牺牲品。她被认为是贪欲强,嫉妒心强的恶妇典型。她其实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作者认为一切的错在于乔氏,而其实错并非完全在于她,社会制度才是造成她悲剧的根源。
二.《谢氏南征记》中乔彩鸾悲剧女性形象
乔彩鸾被认为是奸淫,嫉妒心强的恶妇典型。其实她也是很可悲的。她原本出生于官宦家庭,但她从小失去父母,被亲属抚养成人,在犯罪心理学中,有犯罪副文化论,认为犯罪行为正是低阶层文化价值观和态度的具体体现。她“舆为寒士之妻,宁为名宦姬妾”思想与她地位低微,成长环境不无关系。
谢氏虽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只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是母亲给了她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从朱婆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女工之事,无一不善,且自幼博览经史,文章夙成,丈人才士不能当也”。媒婆在介绍乔女时,只讲“凡诸女工,无所不知”,对其文才只字不提。这是因为当时在朝鲜并非所有女性都有机会读书,只有两班家庭或宫妃才有机会读书,且她们所读之书也皆是《戒女书》等教养相关的书籍或小说。其中小说一般也是为维护男权统治,强调忠,孝,善,贞洁,忍从之类的儒教思想。女性阅读之后极易受影响,而下层女性因没有机会读书,相对影响也少。乔氏弹《霓裳羽衣》时,谢氏指出这曲子是淫荡低级之曲。乔氏平时学的也都是《霓裳羽衣》之类,这些足以表明乔氏从小读书甚少,妇德意识非常淡薄。
朝鲜时期,妻妾地位相差悬殊,妾的身份地位低下。这种差别必然导致乔氏争宠。刘家娶乔氏是为了续嗣,因此乔氏必须要生男孩才得以保其位。乔氏得知自己所怀是女婴时,她很害怕,求李十娘利用巫术生男婴。最后她顺利生下儿子,一家人和和乐乐的。但是,后来谢氏也有身孕了,动摇了乔氏的地位,因此她动了邪心。嫡子和庶子地位悬殊。蓄妾是为了续嗣,又因妾身份低微,自然会萌生提高身份地位的欲望。乔氏担心谢氏生男孩,如果谢氏生了男孩,她就更无地位了。而刘翰林的表现更是激化了乔氏。翰林总是先抱鳞儿,偏袒妻子所生之子,认为妻子所生之子具备自己的才德,不重视乔氏所生之子。妾地位低下,儿子也受冷落,使乔氏恼怒。由于翰林对妻妾之子的态度截然不同,乔氏认为鳞儿将会成为一家之主,自己与儿子完全没有地位,以后更会受到排斥,因此她为了保证自己得到稳定的地位,动了邪心,流露出她想要提高身份地位的欲望。
她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勾结董清。在当时一个女子仅凭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取代正室之位。于是她收买了李十娘,董清,丫鬟。女性犯罪心理学中讲,传统思想中,男主外,女主内及男尊女卑思想,使女性在思想中形成顽固的依附与男性的心理,因此趋向于男性的领导,易受男性的暗示,缺乏主动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因此董清几次为乔氏出计,她都是依照董清的计策行事。她也有反对董清的计策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提高地位身份,并不是针对谢氏个人,而是为了谢氏的位置。
董清为乔氏出一计,杀子嫁祸谢氏,当董清说完此计策后,乔氏的反应如下:
乔氏听罢,以手打董清之背曰:“虎犹知爱雏,何以人而谋杀其子乎?尔必欲存己子而除他儿也。”清曰:“娘子危急之势不特柜中之虎,而不用吾计,其于他日之悔何?”乔氏曰:“此不忍为之,更思其次。”
乔氏用手打董清,这表明她是不同意这么做,不愿用儿子的命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后来董清指使腊梅刺杀掌珠,嫁祸谢氏。乔氏后来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被杀,事情无可挽回,这时她也只能将计就计。最后也登上正室之位。但是从这可看出在背后真正恶毒的是董清,乔氏只是他追求物欲的一个扶梯。
后来谢氏被罢黜后搬到公公墓地附近居住,此举动使乔氏害怕。她虽然如愿已尝,提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但她仍然是担心重重,因为这是不正当手段得到的,这种不安的心理促使她要除掉谢氏,才能使自己后患无穷。下面的这段文字把乔氏的心理描述得很清楚。
清曰:“谢氏居墓下者,其计有三:一则不往新城,发明玉环之事也;二则自以为无罪,以刘家妇自处也;三则欲得宗族之心,以为他日之助。况其先山,翰林春秋往来之所也。翰林见彼僻处深山,吃尽许多辛苦,则岂独无恻隐之心哉?近闻外间洶洶,莫不为谢氏称冤云。使谢氏久留于彼,恐为后日之忧。”
杀害谢氏的阴谋未能得逞,翰林也开始怀疑起来。乔氏害怕翰林发现陷害谢氏的事情,只能动了害翰林之心。而这时她也只能完全依靠董清,这是人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
董清要用毒药害翰林,乔氏不同意,她不愿意这样做。但是她也没有办法,翰林已经成为她的对立者,她也只能顺从董清,而董清却是借此达到自己的物欲目的。表面上看是乔氏害翰林,其实是董清要想除掉翰林,这样既可以满足其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一举两得。
后来翰林落魄,乔氏追随董清。董清被杀之后又追随冷振,最后沦为妓女。她的一生很可悲。因为身份地位等级差别,她以她的方式去争取。她的行为手段是恶毒的,但是她的行为目的不是恶毒的。从她有了欲望到不择手段,再到身不由己,只能让她越陷越深。她是当时社会制度的牺牲品,也是作品中的牺牲品。
三.结论
在看待《谢氏南征记》时,对作品的谢氏与乔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历来研究的成果基础上补充说明一下这两个人物形象。谢氏也不是没有错,错也并非完全在于乔氏。刘家因为乔氏的介入而混乱。其实,乔氏只是当时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作者为了突出谢氏的美德,将乔氏丑陋化,与谢氏形成鲜明的对比。乔氏其实是可悲的,她的行为被认为是恶毒的。在看待这个问题时,喬氏的行为可分开来看,她的行为手段是恶毒的,但行为目的并不恶毒。乔氏虽然有行为目的,但行为手段的出谋划策者缘于董清。因为男尊女卑的思想,乔氏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而登上正室之位,只能依赖董清。谢氏虽是当时社会男人心中的理想女人,但她的逆来顺受,忍让顺从实际上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她深受儒教思想束缚,她的言行举止都是依从儒教道德标准。她经历了许多波折,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儒教思想的束缚。其实这也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作者认为一切的错是乔氏行为不端,却没有看到其行为动机实质是当时一夫多妻制导致的,他提倡一夫多妻,以谢氏与林女的和睦相处为结局,认为只要女人遵从妇德,逆来顺受,妻妾便可和睦相处,这也只能说是男人心中所希望的,但并不现实,一夫多妻制才是悲剧根源。
参考文献
[1]金万重著,金春泽译.谢氏南征记[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2]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3]金用淑.通过谢氏南征记考察李朝女性生活[M].金万重研究.新文社,1983.
(作者介绍:金明实,辽东学院韩朝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朝鲜文学及韩国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