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剑平 葛晨晓 朱雪纯
摘 要:“市场失灵”只能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有限的国有经济提供理论依据,“生产社会化”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替代私有制的生产力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协同发展要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更要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必须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国有资本和企业与民营资本和企业的资源配置协同,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产品供给协同,通过优化市场环境实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产业发展协同,进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各自的比较优势,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生产社会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失灵
中图分类号:F042.2;F0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131(2020)02-0034-11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之一,并强调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分别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最为重要的组成和代表,要实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必须要做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本文中“协同发展”与“共同发展”的内涵没有本质区别,之所以采用“协同”的提法,是着眼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分工合作和协作关系,更强调实现“共同发展”的方式与路径。 。
然而,长期以来,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关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目的存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三组概念和提法:“经济”是宏观层面的提法,包括且不限于“资本”和“企业”;“资本”和“企業”是微观层面的提法,其中,“资本”侧重于分析不同所有权属性要素的配置关系,“企业”则侧重于分析不同产权属性经济主体的行为。本文中,三种提法均有采用,在理论依据分析中主要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提法,在实践路径分析中主要用“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提法。宏观层面“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是通过微观层面“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协同发展”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协同发展”实现的,因此,本文的这种“混用”是适宜的且与研究主题并不矛盾。 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有经济天生低效率,与“民”争利,挤压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并利用垄断妨碍公平竞争,拖累民营经济发展;解决之道在于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让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简言之即“国退民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民营经济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产物,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造成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必然要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并且国有经济发展速度应快于民营经济;简言之即“国进民退”。关于“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的争论至今仍未停止,尤其是在国际或国内经济出现重大波动时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掀起了“国进民退”的讨论热潮;2018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企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新一轮“国进民退”讨论再次燃起。
从现实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表现出的总体趋势是“国退民进”而不是“国进民退”,尽管个别年份也存在“国进民退”。在企业数量上,全国国有企业汇编户数从1997年的26.2万户下降至2016年的17.4万户,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数量占比从1998年的39.22%下降至2017年的5.1%,而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数量占比从1998年的6.46%提升至2017年的57.72%;在就业人数上,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从改革初期的1.1亿人下降至2016年的3 619.7万人,仅占全国劳动力数量的4.7%;在资产规模和所有者权益上,全国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比和所有者权益占比分别从1998年的68.84%、67.85%下降至2017年的39.19%、34.07%。如果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总量相加,则可以发现近些年我国出现了“国民共退”现象,例如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资产合计占比、所有者权益合计占比分别从2008年的61.37%、60.56%下降至2017年的60.81%、56.66%以上数据来源于《2017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和《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 ,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实际上,我国国有资本退出某些行业后,民营资本并未顺利掌控该行业,很多情况下是由外资或合资企业控制。例如,国有资本从日用化工领域退出后,美国宝洁、英国联合利华等外资企业很快占有我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 。
毋庸置疑,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其背后的思维逻辑都是把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发展民营经济会损害和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或者认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会挤压民营经济生存空间,其结论就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是相互排斥、此消彼长的。这种结论源自零和博弈思维,只看到矛盾的对立面,没有看到矛盾的统一面,既不符合客观发展事实,也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错误的。”引自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此外,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既坚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又鼓励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 2],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是共生关系[3];因此,应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各自优势并实现两者优势结合[4],构建“国民共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5],破除国企民企对立的各种思维怪圈[6],通过国企与民企的融合发展积极应对“大企业时代”[7],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8]。在这些共识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提出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多种路径,例如:通过国企牵动型、控股主导型、产品引领型、融为一体型、分工协作型、平行发展型等分类发展[9],或者通过协商分工、租赁经营、参股控股等路径[10],实现二者互促共进。此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学者们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也形成一些共识,为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协同发展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路径指引,例如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坚持分类改革、多元路径等[5] [11 12]。
以上研究都很有价值,有利于我们深化对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但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不够,大多数研究是从实践中找依据,理论说服力不够;二是对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分析不够系统,大多是从某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对此,本文尝试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生产社会化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探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二是在坚持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从资源配置、产品供给和产业发展等维度探析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二、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关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的争论根源于背后理论依据的不同。“国退民进”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基于“经济人”和“私有产权最有效率”等假设认为民营企业是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而國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晰和政企不分等原因而天生低效率,因此应进行彻底的改革,走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道路;“国进民退”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私有制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而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重点发展公有制经济。这两种观点都各有道理,但都不全面,不能有效指导中国的改革发展和有效解决中国经济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构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民共进”的宏观战略和微观结构[13]。
1.市场失灵: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有限的国有经济的理论依据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分析和处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时,通常是基于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国有经济应从事民营经济不愿涉足或无力涉足的领域,以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满足社会需求。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包括生产经营的外部性或公共产品的供给以及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等:(1)由于一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存在正外部性(即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例如基础研发、基础教育等),很多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难以对消费者收费或者容易导致浪费,例如国防领域等)实际上,公共产品也是正外部性很强的产品。 ,民营资本通常不愿意从事这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或由民营资本供给可能存在严重的敲竹杠行为,因而需要通过国有资本来解决。(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行业会产生垄断,而且企业一般会借助垄断地位降低产量进而提高产品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垄断利润,导致产品供给量低于社会最优水平;虽然这些领域的产品供给无论交给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会存在垄断(尤其是自然垄断领域),但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国有企业是较优的选择。(3)当生产者与消费者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时(通常是消费者处于弱势),会诱发生产者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市场上低质量产品排挤高质量产品,导致优质企业被淘汰;因此,对于产品质量不可证实但又非常重要的产品和服务,由国有企业来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此外,当发生经济危机时,国家也有必要对危机严重的领域进行市场干预,但通常是临时性政策或手段,当危机过后政府将退出。例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联邦政府以股权投资形式向濒临破产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注资(持股比例达61%),但随着通用汽车财务状况的明显改善,2012年底联邦政府的股权全部退出。
总之,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认为发展公有制经济是为了克服私有制经济的缺陷,国有企业的任务是提供国家和社会有实际需求但民营企业又不愿供给、无力供给或供给不足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国有经济的发展只能局限于“市场失灵”的领域,只能是“有限”的发展。根据以上理论逻辑,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也只需在公共产品和自然垄断等领域内保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应全面退出“与民争利”的竞争性领域。按照这些学者的建议,我国国有经济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领域是很狭窄的。很显然,这种思维是要与资本主义国家接轨,严重违背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初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最终实现完全的公有制经济,就必然要求国有经济逐步实现全方位的发展,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些特殊领域,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退出“与民争利”的竞争性领域会弱化国有经济的地位和功能,不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不能将市场失灵理论作为我国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2.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公有制替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理论依据
“生产社会化”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理论揭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客观规律及其历史必然性,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是从劳动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使用来阐释“生产社会化”的。“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地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14]873而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劳动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社会化使用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14]874恩格斯从三个维度对马克思生产社会化的内涵进行了概括: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正如马克思在那里所证明的,资产阶级要是不把这些有限的生产资料从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即只能由一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就不能把它们变成强大的生产力”[15]799;二是劳动的社会化,“纺纱机、机械织机和蒸汽锤代替了纺车、手工织机和手工锻锤;需要成百上千的人进行协作的工厂代替了小作坊。同生产资料一样,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15]656;三是劳动产品的社会化,“而产品也从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现在工厂所出产的纱、布、金属制品,都是许多工人的共同产品,都必须顺次经过他们的手,然后才变为成品”[15]656。
毋庸置疑,生产社会化确实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但也带来了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是生产资料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并逐渐发展成垄断。“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正因为如此,它们就趋向于更加集中的社会化:整个工业部门变为一个唯一的庞大的股份公司,国内的竞争让位于这一个公司在国内的垄断。”[15]808 809而这种垄断最终会发展成国家垄断,“国家终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管理”[15]809 810。但是国家垄断并未改变资本主义逐利的本性,“无论向股份公司和托拉斯的转变,还是向国家财产的转变,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它越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越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越是剥削更多的公民。……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15]810由此导致了第二个结果,即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未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中得到同步提高,其受剥削的程度反而日趋加深。“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14]874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资产阶级占有社会大部分财富,而无产阶级只占有很少一部分财富,导致无限扩大的商品供给与无限缩小的消费需求难以达成平衡,进而引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
马克思由此分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14]874后人据此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概括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16],而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是无法根本解决的,也为资本主义制度植入了经济危机基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定期爆发。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要用生产资料公有制替代私有制。“这种生产方式日益迫使人们把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因此它本身就指明完成这个变革的道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15]812国有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其作用正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7],让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剥削、消除两極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迈入共产主义社会。
按照生产社会化理论逻辑,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了生产力的社会化性质,因此在生产力具有社会化性质的国家和地区,公有制经济就能够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生产力[18]。反之,在生产力不具有社会化性质或生产社会化程度较弱的情况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对于全面推动生产力发展则会显得力量单薄,不利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此,根据生产社会化理论,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历史的必然,但其前提是生产力已经具有高度的社会化性质。若这一前提不满足,则生产资料公有制全面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仍需时日。要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也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前提条件,例如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资本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在各个方面的效率都比非公有制经济高,等等。而目前,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还不具备生产资料公有制完全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条件,因而教条式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也无法科学指导当前的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远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不能期望短期内实现共产主义。尤其需正视的是,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脱离生产力条件来过分强调生产关系上的公平公正是不现实的,实践中也曾导致计划经济时期平均主义分配盛行、社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力发展不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因此,脱离我国实际情况、跨越社会主义特定发展阶段,企图一步到位地实现“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全面发展,不但会损害效率导致生产力水平发展缓慢,还会损失公平导致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得不到满足。
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党的十二大报告和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都重申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为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程度还较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不成熟不完善,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性质,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性来不断提高生产力,进而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实现发达的商品经济。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19]。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要实现高度的生产社会化,就必然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意味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将继续坚持和完善[20]。总的来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发展规律,也决定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经济格局。
三、新时代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虽然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属性和经济基础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在保障和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协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推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协同发展。因此,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协同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更要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就必须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效推进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协同,促进生产社会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是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关系,这里主要从资源配置协同、产品供给协同和产业发展协同三个维度探究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1.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国有资本和企业与民营资本和企业在国民经济不同领域的分工协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活力
“资本”与“企业”本是不同的概念。当“资本”进入国民经济某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必然会建立“企业”(这里的企业是广义的企业,包括所有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但“企业”实际所整合的资源超出了“资本”的范畴;同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尤其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企业也可以由多种不同所有权属性的资本共同组建。因此,本文在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不同领域的分工协作时,没有对“资本”和“企业”进行严格的区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根据市场失灵理论,国民经济中一些领域是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不愿意进入的(如公益领域),这些领域需要由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来主导,当然也不排斥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的适当参与;还有一些领域出于国家安全(如军工、电力等)或经济效率(如自然壟断行业)等的需要,应以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主、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为辅共同发展;而在竞争性商业领域,则应由市场配置资源,允许民营资本自由进入,并使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充分竞争,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生产效率。
首先,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予以保障。国有经济在保障国家安全和国家整体利益方面比民营经济更有优势和效率,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以及自然垄断行业和领域,应通过战略规划和相应政策使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国有资本为主、民营资本为辅的资本结构。该领域的企业应以国有控股企业为主,尤其是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自然垄断领域的企业应是国有绝对控股;国有资本和企业的功能主要在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以及完成特殊任务等。民营资本可以通过混合所有制企业进入该领域,也可从事一些竞争性业务;民营资本和企业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该领域的经济活力和生产能力。
其次,公益领域的非营利性与民营资本和企业的逐利性存在矛盾和冲突,民营资本和企业一般不会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但是民营资本和企业也可以为国有资本和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因此,在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下,公益领域会形成国有资本绝对主导、民营资本适当参与的资本结构。该领域的企业以国有独资或国有全资企业为主,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发展混合所有制,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还可以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此外,民营资本和企业还可以通过政府的市场化采购(如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进入该领域。其中,国有资本和企业的功能主要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着力保障民生和服务社会,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民营资本和企业的主要作用在于缓解政府的财政资金压力,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多元化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对个性化、高质量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最后,在商业领域的竞争行业,则应由市场配置资源,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通过公平竞争在其中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中形成多元化资本结构和企业,既可以是国有资本和企业主导,也可以是民营资本和企业主导,还可以是两者共同主导。在这一领域,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的进入和发展都不受限制,由市场机制决定资本的流动与配置;企业的股权结构也是多元的,可以是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也可以是民营独资、民营控股,各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取决于各自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国有资本要保值增值,国有企业要提高竞争力;民营资本和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为市场提供更多活力,促进整体经济效率和经济质量的提升。
2.通过多元化双向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在企业层面的融合,实现战略资源整合和产品供给协同,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质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混合所有制经济实际上就是由不同所有权属性的资本共同组建一个经济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共同为社会提供一种或多种产品或服务,也即各种所有制资本在企业层面的融合。根据上文分析,国民经济各领域都可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实现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在企業层面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中存在两个难题:一是企业决策的话语权问题,二是资本收益的保障问题。这两个问题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讲,企业决策话语权取决于控股权,民营资本担心国有资本控股会导致其在企业重大决策方面没有话语权或利益诉求被忽视,进而投资收益可能无法得到保障;而国有资本则担心民营资本控股可能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结果是很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持观望态度。当然,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有不少成功案例。这里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中国建材集团属于主业为竞争行业的商业类国有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与几百家民营企业联合起来发展,建立“规范化的公司制+独有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并为加入的民营企业保留了约30%的股份,其包容的企业文化也吸引了多数民营企业家留任管理者[21],最终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国际竞争力也大幅提升,2019年在《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03位,比2018年提升40位。
可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创新和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和产权制度,赋予利益相关方应有的决策话语权,保障各方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无论是参股还是控股,其合法权益都应得到有效保障。值得注意的是,有观点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是在商业领域的竞争行业。实际上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以及自然垄断行业和领域,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大有可为,只要在坚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民营资本的适当进入是有利于国有资本和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进而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还有观点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是民营资本入股国有企业,并且混合后的企业应主要由民营资本控股,国有资本应逐渐退出竞争行业和领域,不要“与民争利”。这种单向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既与党中央倡导的双向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相符,也没有经济学理论的支撑,并且刻意强调民营资本控股的倾向也与市场的内在调节机制不符。既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积极参股国有企业,也要鼓励和支持国有资本积极参股民营企业;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由谁控股应由市场机制决定,既可以是国有资本控股,也可以是民营资本控股,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和推动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在企业层面的有效融合,通过资本的融合实现战略资源的整合,进而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各自的优势,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加加大效应”这种资本融合和资源整合可以是多方的,比如一方拥有优质资源,一方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生产能力,一方拥有更多的销售渠道,三者的整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并更高效地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 ,以更高的效率生产更多更优的产品,进而通过产品供给的高效协同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质量。
3.通过改善市场环境优化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竞合关系,实现产业发展协同,促进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完善
企业是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微观主体,生产社会化使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之间形成分工协作的关系,市场经济又导致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产生竞争关系。企业的协作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产业链协作,即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协同发展,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一个企业的规模不管多大,其很难占据整个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事实上,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周围都有一批民营企业为其提供产业链配套服务。例如,中石油周围汇集了数千家供应商,涉及几十个行业,采购物资高达几千种;中国移动经营的是基础电信业务,而处于下游的电信增值业务的供应商基本是民营企业[3]。 ;二是产业间的协作,即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网络也就越复杂多样;与此同时,从事相同业务企业之间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竞争关系,公平适度的竞争将推动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优化等提高生产效率,而技术革命及制度创新又会促进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因此,企业间竞合关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良好的、公平的企业间竞合关系可以推动经济体系的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而不公平的企业间竞合关系则会给经济体系带来效率损失和结构失衡。
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行业和领域都存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融合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最终也要划分为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他们同处于一个市场中,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竞合关系。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自然垄断行业和领域以及公益领域,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在其中的竞争性业务中也存在竞争关系),而在商业领域的竞争行业则更多的是竞争关系。不管是在合作关系中,还是在竞争关系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应是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才能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一些地区、某些方面还存在差别对待的现象。因此,应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促进要素配置的市场化;要建立保障公平竞争的制度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立法和执法,实现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强化市场监管,以规范化的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总之,政府要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公平的市场环境,并提供法治化的制度保障,通过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和高效合作加快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
四、结语
西方经济学的市场失灵理论只能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有限的国有经济提供依据,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理论揭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替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历史必然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为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完全公有制所要求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短期内还难以满足,这就需要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然要求在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要求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协同发展要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因此,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更要充分发挥我国國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就必须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具体来讲,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包括(参见表1):一是国有资本和企业与民营资本和企业的资源配置协同,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和企业在国民经济不同领域的分工协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活力;二是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产品供给协同,通过多元化双向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在企业层面的融合,实现战略资源整合,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质量;三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产业发展协同,通过改善市场环境优化各种所有制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毋庸置疑,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关系更加凸显,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竞争合作关系也不断改善。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因此,要进一步调动国有资本和企业、民营资本和企业等的生产积极性,为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等,构建“国民共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格局,共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要深刻理解和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好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坚持改革开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1] 卫兴华.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11 15(001).
[2] 洪功翔.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关系研究:进展、论争与评述[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7(6):42 60.
[3] 洪功翔,顾青青,董梅生.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9(5):68 100.
[4] 厉以宁.把国企民企的优势结合起来[J].现代国企研究,2011(4):8.
[5] 杨瑞龙.新时期新国企的新改革思路——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逻辑、路径与实施[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5):5 24.
[6] 李锦.破除12个国企民企对立思维怪圈[J].人才资源开发,2018(9):60 63.
[7] 项冶,张静.大企业时代国企与民企需融合发展[J].红旗文稿,2012(19):14 16.
[8] 刁吉海,鹏程.李荣融:国企民企是队友 民企国企共提高[J].企业文明,2012(3):5 6.
[9] 刘朝,袁阡佑.我国国企与民企共同发展的途径探索[J].社会科学辑刊,2008(6):112 115.
[10]卢金钟,雅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企与民企共同发展的实现路径[J].理论探讨,2016(3):93 97.
[11]黄群慧,余菁.新时期的新思路: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3(11):5 17.
[12]李善风,蔡攸敏,王今朝.新时代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推进速度与模式探索——基于契约视角和中外历史及现实经验的思考[J].西部论坛,2019,29(4):29 38.
[13]杨瑞龙.国有企业改革逻辑与实践的演变及反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32(5):44 56.
[1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88.
[17]张晨,张宇.“市场失灵”不是国有经济存在的依据——兼论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4(5):38 45.
[18]周新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8,34(3):1 5.
[19]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 11 02(002).
[2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9 11 06(001).
[21]周新城.怎样理解混合所有制[J].红旗文稿,2014(7):9 11.
[22]穆艳杰,张忠跃.新时期我国国有企业分类改革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8(3):75 80.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tate owned Economy and Private Economy
JIANG Jian ping, GE Chen xiao, ZHU Xue chun
(Business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Hunan, China)
Abstract: The “market failure” can only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apitalist countries to develop the limited state owned economy, “production socialization” is the productivity basis for production material public ownership to replace private ownership, the productivity level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socialism” requires China to realize the mutual development of multi ownership economies by taking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lead under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Therefo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tate owned economy and private economy should take the premise of bringing the leading role of state owned economy and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to fully play by following the general law of market economy and by sufficiently embodying the obvious advantage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The practic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tate owned economy and private economy must be guided by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 orientated by productivity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use market mechanism to realize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coordination of state owned capital and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capital and enterprises, realize the products supply coordination of state owned capital and private capital by developing the mixed ownership, optimize market environment to realiz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of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further sufficiently bring each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state owned economy and private economy into fully play to perfect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economy system and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production socialization degre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Key words: state owned economy; private economy; state owned capital; private capital; state owned enterprise; private enterprise;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initial stage of socialism; market failure
CLC number:F042.2;F014.1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4 8131(2020)02-0034-11
(編辑:段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