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口罩产业链

2020-04-19 10:07左琳
中国报道 2020年4期
关键词:口罩疫情生产

左琳

一只口罩抵达用户手里之前,必须经过漫长且复杂的工序。

一截金属条、一根牛皮筋、一块熔喷布……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这些零件价格稳定、供应充足。随着疫情蔓延,不仅消费者“一罩难求”,口罩生产者也要面临原料短缺和涨价的难题。口罩产业也飙升成为最热的朝阳产业。

小小口罩,背后是环环相扣的生产链条和系统完整的工业体系。不论是扩产还是扩产之后更远的规划,最紧要的都是上下游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畅通配合。

连接产业链各个环节

为了一台口罩机,赵云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2月初,他便从北京出发,驾车到江西、福建、四川、山东……考察工厂,全程6000多公里,饿了就在车上吃泡面饼干,困了就在车里睡一觉。几经周折,等到设备齐全、装潢完毕,赵云已经为生产口罩投入了近400万元的成本,“钱出得跟淌水一样。”赵云说,“而且现在国内需求不如上个月大,我们也得考虑之后的出路了。”

北京晟睿联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华平比赵云幸运多了。他从进口贸易转产口罩,因为有进口渠道和技术基础,1月疫情尚未到高峰的时候,便从台湾进口了两台一拖二口罩机到厦门的工厂,从报关到运抵工厂只用了3天半的时间。

但工厂2月9日开工,2月15日左右就遇到了熔喷布短缺、一天涨两次价,甚至一晚涨几万的情况。他也试着自己找过供应商,可是“二道贩子特别多,不太好找”。

由中央企业电子商务联盟发起的企业复工复产供需对接服务平台给了刘华平找到货源的机会。在平台发布需求信息仅两天,就对接到了上海一家公司,采购了6吨熔喷布,双方还达成了用熔喷布置换口罩的合作方式。也是通過这一平台,刘华平又接触到了一家苏州的熔喷布厂,目前已经签好合同,“我们没经过中间商,还是很幸运的。”刘华平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刘华平最初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点进供需平台的时候还没什么企业。但没过多长时间,平台运营人员——中央企业电子商务联盟秘书处姬郝的电话就被“打爆了”。

“我们不会参与价格制定和干涉结果,只给双方提供谈判渠道。”姬郝说,“我们希望通过央企电商联盟自身的资源优势,以‘互联网+的形式更高效地服务于企业——不仅是央企、国企,更是中小微企业,让物资流通更有效,在这个特殊时期做一些贡献。”

截至3月20日,企业复工复产供需对接平台已发布8000余家企业的供需信息9100余条,平台访问量981万次,达成合作金额51亿元。姬郝表示,疫情结束之后,平台会继续运营下去,除了防控物资外,还会增加品类,继续服务于企业。

协同攻关,补齐产业链短板

按照姬郝的说法,不同时期对口罩生产物资的需求不同,熔喷布只是其中一环。但熔喷布的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

国内能够生产熔喷布的大型企业不多,整体呈现出小而散的局面。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表示,熔喷非织造布设备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生产工艺相对复杂,疫情之后产能过剩的预期也使企业不敢加大投资。

据协会统计,一般情况下,1吨熔喷布约能生产100万~120万只平面口罩或30万~40万只医用防护口罩,正常情况下每年用于口罩生产的熔喷布在1万吨左右。但如果按照目前全国1.1亿只口罩日产能来计算,熔喷布的产量远远不够。

3 月15 日,工人在唐山市开平区一家口罩生产企业的医用口罩生产车间工作。河北省唐山市多措并举,积极引导该市医用口罩生产企业扩大产能,加班加点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熔喷布的原料是聚丙烯,中国石化是国内聚丙烯最大的供应商之一。随着疫情的发展,这个本来只生产聚丙烯和少量熔喷料的企业,为了保障中游熔喷布价格稳定和下游口罩产品的供应,按照国资委快速增产口罩的要求打通产业链,全面介入熔喷料、熔喷布和口罩生产。

2月24日,中国石化党组决定和国机恒天集团合作,筹建10条熔喷无纺布生产线,并要求燕山石化在半个月内建成一座熔喷无纺布生产厂,打通口罩生产全产业链。

为进一步增强市场保供能力、平抑原材料价格,3月10日,中国石化决定在此基础上,在燕山石化和仪征化纤再增加6条生产线,以增加12吨/天的熔喷布产能。预计5月底全部投产后,将形成30吨/天产能。

不仅是熔喷布,中国石化采购的首批15台口罩机也已全部投产,每日口罩产量突破100万只;中国石化提供原料的协作企业口罩日产量也达到105万只。截至3月15日,中国石化通过自产和协产,已累计生产口罩3488.5万只。

中国中丝集团——唯一一家以丝绸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正是与中国石化合作的企业之一。疫情暴发后,中丝集团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国资委、保利集团工作要求,以转产防疫物资生产等方式深入抗疫前线,口罩就是生产的物资之一。

在原料紧俏的背景下,中丝集团利用自身优势,与中石化等原料生产企业建立联系。工作人员跑市场、盯设备、深入施工现场,从3月3日原材料入库、3月6日搭建生产车间到3月10日成功出片,中丝集团的口罩生产线仅用8天便成功投产,目前日产防护口罩50万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浙江等地的口罩紧张难题。

“通关”之后

为给口罩扩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系列的政策也密集出台——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给予税收、金融支持;建立重点企业生产临时调度制度;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熔喷布等防疫用品价格监管力度……但是口罩“通关”之后,富余的产能和这些新入场的企业该怎么办?

随着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国内的口罩市场也逐渐降温。多位转产口罩的生产者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现在国内需求不如之前旺盛,很多厂商正在考虑做外贸出口,但资质抢手,要达到像欧盟CE认证标准或美国FDA认证标准,还得经过重重审查。

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已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发挥政府储备作用支持应对疫情紧缺物资增产增供,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政府兜底采购收储,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毕竟是做生意,不能都靠政府。”赵云做了两手准备——一边办理出口资质申请,一边转让富余的口罩机。“你们看的是现在的需求,我们会考虑3个月以后需求降了怎么办、成本能不能收回来。”

猜你喜欢
口罩疫情生产
战疫情
用旧的生产新的!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雾霾口罩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