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2020-04-19 10:01王剑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吴道子

摘要:吴道子在宗教绘画上卓有建树,突破传统道释画样式,形成佛教传入中原进一步汉化之后的宗教绘画样式“吴家样”。“吴带当风,成为与“曹衣出水”并称的样式。线条既有魏晋时期传神飘逸之风,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绘画意境。汤厘在《画鉴》中记载:“吴道子笔法超妙,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吴道子在绘画用线上,以高古游丝描和铁线描为本进一步探索,达到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效果。

关键词:道释画:吴道子;吴带当风;线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3-0035-02

一、吴道子其人

相传吴道子是中原阳翟人,少时孤贫却天赋秉异,有“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的评价。早年曾师从张旭、贺知章学习草书,书法造诣虽未大成但也为其后来的绘画线条风格的发展奠定了一部分基石。其后经唐玄宗李隆基召入宫廷,吴道子被授予内教博士的官职,改名道玄,开启了光辉灿烂的创作生涯。在吴道子传奇的一生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兢兢业业的态度进行创作,仅壁画就有三百多,题材包括各类经变、文殊、普贤、佛陀、菩萨以及释梵天众壁画以及道教的玄元像和五圣圖等,其笔下形象精妙传神气势万千,恢弘的壁画往往使观者深受震动。杜甫曾作诗赞到:“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扬。”

二、线的继承演变

吴道子最具有特征的绘画风格被称为“吴带当风”,其代表性画风的形成是一段继承与革新的艺术发展过程,元汤厘在的《画鉴》中记载:“吴道子笔法超妙,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吴道子在不同的时期绘画风格的线条也有着迥然不同的面貌。

早期吴道子学习卫协细密如蛛丝又富有力道的用笔,也临摹效仿顾恺之春蚕吐丝的线条和陆探微细腻稠密的笔法。吴道子在对前代的学习临摹上造诣非常高,《画鉴》记载:“唐吴道玄早年常摹恺之画,位置笔意,大能仿佛。宣和、绍兴便题作真迹,览者不可不察也。,这一阶段线条之间差异不大,用线如铜丝萦盘,上色时常常施以重彩。除了对卫协、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作技法深入研究外,吴道子对张僧繇的画也下了极大心力学习研究。张僧繇绘画以“点曳斫拂,一点一画,别是一巧擅名,他以书法入画一改顾恺之和陆探微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般粗细均等,绵密匀称的用线。使线条具有可视的节奏变化,增强了画面表现力,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挥洒自如的运笔,对吴道子用线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吴道子充分学习发散这种极具书意的线促进了自身绘画风格的成熟。对于前人技法的学习和继承为吴道子走向革新达到个人风格的成熟夯实了基础。

莼菜条是吴道子绘画风格成熟时期的标志,与早年细密风格截然不同,极具个人特色和绘画表现力。所谓“莼菜条”是莼菜煮熟后叶片卷曲圆厚之形状,吴道子借鉴传统书法用笔,将书法笔意入画绘制圆厚温润,雄旷广达似“莼菜条”的线条,将提按顿挫融入绘画线中,在画面中表现为落笔和收笔都虚入虚出,中段富有张力,吴道子的线描因极似莼菜条而得其名。“莼菜条”的形成与他早年师从张旭、贺知章学习草书,以及学习张僧繇绘画风格所受到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从历史继承性上来说,任何一种绘画风格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生长于一定的前人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之上,画家在继承前代画作思想内容、作品形式和创作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个人特征的绘画风格,吴道子对于前代艺术积极成果的继承和保留也为他审美需求改变后的突破和变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支持。吴道子继承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等人对线条对绘画风格的表现,以书法入画绘出具有磊落逸势、笔力劲怒的“莼菜条”。从早年肖似前代到中年行笔磊落如莼菜条,这是吴道子在继承了前代表现社会物质生活的形式和技艺的基础上通过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所带来的革新。“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正是吴道子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

三、线的革新及影响

吴道子在中国人物画原有的基础上扩张丰富,将线条形式进一步加粗加厚,在画面中形成连绵不绝波折起伏的新面貌。既能达到传神写照的效果又兼备形式美感,在同一幅创作中,线条与线条之间变化多端,情绪饱满而富有张力。这种强烈的对比突破了以往的束缚,带来笔才一二,像己应焉的高效作画。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中盛赞吴道子:“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南悉详之。惟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壮,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

《送子天王图》相传为吴道子所作,其中的天王、文成、武将、神女和鬼怪等形象各有特色,为了体现身份性格气质的不同,画中所用的线都随人物的塑造需求变化。如较细的线体现神女的清雅秀丽,用较粗的线条体现武将的威武气势,用莼菜条体现鬼怪的肌肉虬结。而此外吴道子对于画中衣服的处理偏好律动感,笔下形象往往衣袂飘飘,颇有起风之势。如另一幅传为吴道子作品的《八十七神仙卷》中,画面着重刻画了蹁跹的衣角和飞扬的衣带,气势宏伟并形成统一的韵律感,飘扬的衣带让画面蒙上一层仙气,朝同一方向浮动的衣袂带来仿若亲眼目睹八十七位仙人渐次前行的现场感。因而吴道子艺术风格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之喻。

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吴家样”的出现除了突破以往的宗教图像样式外,也突破了北齐以来曹仲达“曹家样”曾以刚劲稠叠的笔法形成的主导地位。曹仲达绘制的人物衣衫往往层叠紧贴于身上,观之犹如刚从水中走出,被称之为“曹衣出水”。此外,吴道子将自身经验总结成规律,传授于壁画创作中的合作者,提高了整体壁画创作的效率和质量。由于样式的创新和经验规律的总结传授,吴道子在唐代道释画方面的影响越发广泛,“吴家样”也在扩大了影响之后成为与“曹家样”并驾齐驱的宗教图像样式。二者与张僧繇“张家样”和周昉“周家样”都是当时的备受欢迎的道释画流派。在这四种样式中分为两个流派,一派是具有异域风格的以曹仲达为代表的“曹家样和以张僧繇为代表的“张家样”,另一派是唐代以来逐渐融合中原风格和异域风格形成的以吴道子代表的“吴家样”和以以周昉为代表的“周家样”。这是艺术史上新绽放的花朵也是佛教在中原地区不断融入当时社会生活,不断汉化的结果。在不同民族风格中吸取养分促进本民族艺术自身的成长,这是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体现,也是艺术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当一个民族的艺术在吸收外来的艺术营养时,都会经历三个阶段的过程,第一阶段是拿来主义时期,这个阶段表现为对外来艺术原封不动的吸收。佛教相传在西汉时期传入我国,最初传入时佛陀、菩萨等都是五官深邃,身着印度半裸袒衣服的形象,深具异域风情。内容也充满异国情调,如《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萨陲那太子本生故事图》等等。第二阶段是鉴别阶段,这个阶段对外来艺术营养不再全盘接收,而开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佛教逐渐融入汉族的社会生活中时,佛教的汉化也开始了,佛陀和菩萨等形象不再是只有异族风情取而代之以汉族的面貌出现,在法果和尚宣称皇帝即为当今如来之后,佛陀的形象逐渐演变为帝王的形象。《魏书·释老志》记载:“是年昭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第三个阶段是有机结合阶段,本民族艺术与外来艺术有机结合发展成为新的民族艺术。如出现中国化佛教包括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等,以及禅宗六祖慧能提出“顿悟成佛”理论和《六祖坛经》的出现。

在唐代佛教盛行的历史背景下,吴道子创作的数量众多涉及各类经变、文殊、普贤、佛陀、菩萨以及释梵天众的壁画推动了佛教造像风格的本土化,为佛教文化融入中国文化,流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的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敦煌172窟的净土变一改之前浓墨重彩铁线贴金的样式,成为设色简淡兼有疏密的风格。此外美术学上将敦煌103窟的维摩变视为白画经变,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吴道子对于后世的影响不仅限于唐代的宗教图像样式,时至宋朝吴道子的绘画风格仍然受到许多画家追捧。北宋宗教画家高益、高文进、武宗元等人都没有超出吴道子的样式范围,并且影响一直持续到元明以后。

参考文献:

[1]王默然.吴道子与高古游丝描[J].中国书画,2010 (12).

[2]张波.“密者”不“密”,“疏者”不“疏”——顾恺之与吴道子的线条笔法之比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 (02).

[3]张赤.从吴道子“莼菜条”谈中国画用线的生命体验与创造[J].新美术,2017 (09).

[4]赵农.中国美术史上的吴道子崇拜[J].艺术百家,2016(04).

[5]朱听.试述吴道子的绘画艺术成就[J].美術大观,2009(06).

[6]汤厘.画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8]袁有根.吴道子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王剑(1992-),女,上海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在读,中国画专业,研究方向:工笔人物。

猜你喜欢
吴道子
吴道子凭什么是“画圣”?
吴道子勤学苦练
万世之功郑国渠
画圣吴道子
专注的力量
吴道子改画救宫女
“真人墓”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