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画重视留白。留白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与画面相衬表达一定的景致和意蕴,也只有留白能更好地反映中国画艺术追求的气韵生动。这与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对“气”和“虚”的追求有关,老子认为“道”就是“气”,是宇宙和万物的本原。中国艺术各个领域也都体现了中国人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留白;中国画;道;气;气韵生动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3-0033-02
一叶扁舟,一位老翁,一杆垂钓,寥寥数笔示以水纹,四周均是空白。笔墨不多,一幅老翁独钓于寒江的图画向我们展开。原本应看似单调的画面,却给我们营造出一种莫名丰富的意蕴,是在寒江的一团水气中看出老翁独钓的萧条淡泊,还是品出了这旷野中的空疏寂静?细问这韵味弥漫于何处,似乎这主于画面里的留白功不可没。上述给大家描述的画面来自于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这幅画中画家着墨处不多,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而且还觉得空白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这片空白不仅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出一個“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这幅画,很能体现中国山水画看重留白的特点。中国画的留白并不是随意的空,是有策略有布局的,是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留白处给欣赏者提供了无尽自由的想象和意蕴。
中国山水画里有很多能表示留白的元素,比如云、天空、江海(水面)、远方。这些景色在中国山水画家的手里常常并不被具体地描绘出来,而是示以留白,也就是什么都不画。然而,这看似什么都没有的留白,与整幅画相映衬,观者也是能看出画面具体表现了什么,理解留白所指。甚者,也正是这留白,给观者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让观者不仅仅是在观画面,更是进入了一个“美”的世界。
那么,中国山水画为何重视留白呢,这留白又能给画增添哪些艺术观赏性和美感呢?
说到中国山水画里留白之美感,就不得不追溯至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美学。
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日气韵生动,二日骨法用笔,三日应物象形,四日随类赋彩,五日经营位置,六日传模移写。”咕人总结出的绘画六法,第一便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神”,有“神”也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要表现出气韵,跟画面的其它内容和整体的构思是分不开的,但是,气韵属于灵魂层面的要求,并非一些技术性的表现就可达到。
中国山水画里的留白便是使画面达到气韵生动的一个重要举措。以上文提到的《寒江独钓图》为例,整个画面除了一叶扁舟和一个垂钓的老叟外,几乎无其它着笔之处。但是面对这样一幅看似空旷的画面,我们却领会到了这位垂钓老者的精神气质:在偌大的江面,没有一人垂钓、经过,甚至连水鸟和天空的飞鸟也不曾见,因为这是寒冬季节,人和物避寒冷处而归温暖之处。这位老者却毫不避之,与其说他不畏寒冷和孤独,不如说他沉浸在一个安静、丰富的世界里而未曾顾及到天气的寒冷和环境的孤独,对别的人和物来说,这是需要逃避的地方,而对于这个老者而言,却是给他提供了一个美不胜收的自由之境。这幅画又是如何体现出这一境界的呢?试想,如果老者的四周不是空无一物的留白,而是有船只、行人的点缀,或是水鸟、飞鸟盘旋,或是远处有连绵的高山,山间再藏着一轮太阳,是不是我们就无法体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独特意境呢?这说明留白于此画境界的表达有重要作用,达到无声之处胜有声,以虚胜实的效果,也让我们领略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趣味。
留白能体现气韵生动,能够以虚胜实,那么,为何中国画格外注重“气”和“虚”呢,为何说一幅画能够“气韵”生动,能够以“虚,胜实就是一幅上佳的艺术作品呢?要了解这一点,就是要了解“气”和“虚,对中国人的意味。
在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书中,他对老子美学的研究是从“道”一“气”一“象”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着手的,“道”又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老子的美学也常常被认为是中国美学史的开端②。从这可以看出“气”和“虚”的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要了解中国画里留白的独特意蕴,恐怕必须得先了解“气”和“虚”在中国美学和中国哲学上的重要地位。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他认为“道生万物”,是原始混沌,没有意志、没有目的,自身可以运动,它产生万物,却是“有”和“无”的统一,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是混沌和差别的统一。“气”和“象”是两个同“道”紧密联系的范畴。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所谓精,就是“气”。老子这段话表明,他认为“道”包含“气”。再如作者简介:王治宇,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道”产生混沌的“气”,混沌的“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交通而形成一种和合的状态,万物就从阴阳二气交通和合中产生出来。所以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就是“气”,也就是“道”。“气”是看不见的,而一切在“气”中统一。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艺术都重视对“气”的表现,表现“气”实质上就是对事物的本体和生命本质的把握。而“气”不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是“虚”的,往往要“取之象外”。唐代美学家提出了“境”这一范畴便是对“气”的把握和追求。“气韵生动”这一绘画的法则更是直接表现出了追求“气”的重要性,表现了“象”外之“境”,表现了“气”,就是表现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力量,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活”的,才能感染人。
老子又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第五章)。橐龠就是风箱。老子认为,天地中间充满了虚空,就像风箱一样。这种虚空,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虚无中充满了“气”。正因为有这种虚空,才有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
再比如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用之。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无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车轮中心的圆孔是空的,所以车轮能转动。盆子的中心是空的,所以能盛東西。房子中间和门窗是空的,所以房子能住人。任何一个事物如果没有“虚”,只有“实”,会失去它的作用,必须“虚”“实”相生,“有”“无”结合,才能和谐地存在和运作。
“气”为万物的本原,因而我们要追求“气”要“气韵生动”,有了“气”,如何生动呢?必须要有让“气”能够流动的空间,这一空间便是“虚”,也就是要“虚实结合”。具体到绘画中的留白,就是能为画面中其它景致提供空间的“虚”,让画面活起来的重要因素。
留白处无物,这无物便可能是空气、是水、是云、是天、是无限远之处;也可能是垂钓老者散发于四周看不见的精神气质,是他能独享孤独,是他能心胸怀远……是什么,我们不能如看到一只鸟那样明确地肯定那是一只鸟,而正因为不能明确,才有各种遐想,这各种遐想又不是无边之乱想,为何?因为有“实”相依,这大雪的天气,这孤舟,这垂钓的老翁都是“实”,是具体的景象,这“实”就为“虚”提供了一定的依托,“虚实结合”才能得之真味。
“虚”并不是完全的无,在中国哲学看来,也并不存在完全的无,“无”就是“有”,“无”才能蕴生万物。就像留白,正因为什么都没画,才可能是云,是海,是远方,我们知道这看不见的地方,并非空空如也,而是一定有生、活之处。因为在中国人的信念里,是执著相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的,这也是我们特有的关于宇宙和艺术的精神。
中国艺术关于“气”和“虚”的追求不仅仅体现在绘画领域,文学、书法、雕刻、园林领域都能体现。如郑愁予的<错误》里写道“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文学作品中的借景抒情、言物咏志、想象等手法都是虚实结合的表现,不写眼前实物,而进行抽象、想象的叙说,给读者留下自己的空间。书法作为线条艺术,如同绘画一般也讲究虚实相生。③雕刻也是如此,与西方重视整体和团块不同,中国艺术家要将石块打通,给它一个通“气”的地儿。中国的园林艺术别具一格,也格外体现在它的回廊反复,亭台楼阁。④弯折的回廊似曲径通幽,弯弯绕绕才引向一处别致风景;围墙漏窗的设置,也使人们从漏窗中欣赏到墙外的美好风光,给园林造成幽深广阔的境界和意趣。这“漏”和“空”便是“虚”的精髓,是对“气”的追求,也是对自然、宇宙和生命的美好向往。
注释:
①②③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