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琨
(北京翰时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 100052)
随着城市的大力发展,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为满足人类生存等多方面的需求,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及体型不规则建筑。历次震害表明[1-3],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扭转效应,进而引起结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造成难以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1)
式中,α—结构的位移比;L1、L2分别为建筑最小位移和最大位移。
我国《抗规》和《高规》中对位移比的计算是基于强制刚性楼板假定,并考虑偶然偏心的条件下计算得到的。对于偶然偏心的大小,《高规》给出了公式:ei=±0.05Li
(2)
式中,ei—第i层质心偏移值(m),各楼层质心偏移方向相同;
Li—第i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m)。
同时,我国《高规》也对建筑位移比提出了限值,A级高度建筑的位移比不宜超过1.2,不应超过1.5;B级高度建筑以及高度超过A级的混合结构和复杂高层建筑,其位移比不宜大于1.2,且不应大于1.5。但当楼层的最大水平位移不大于其位移角最大限值的40%时,其位移比可适当放松至1.6。
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物的扭转程度,与结构类型和建筑高度有密切关系,当结构抗侧刚度很大,地震作用下水平位移相对很小时,结构抗震性能也会满足要求,此时可适当放宽对位移比的要求。
徐培福[4]等在仅考虑一阶侧向阵型与一阶扭转阵型的相互作用下,并通过TBSAP有限元的验证,得出在周期比Tt/Tl小于1.3时,可忽略高阶阵型的影响,并得出结构顶部相对扭转响应θr/u的近似公式:
(3)
(4)
为清楚起见,可将式(3)表示如下:
(5)
我国《高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结构周期比的限值,对A级高度的建筑,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l之比不应大于0.9;对B级高度以及超过A级的混合结构和复杂结构,周期比不应大于0.85。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对结构周期比的控制,可以使结构的扭转刚度不致过小,以此来限制结构的扭转效应。
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度,是结构设计的最主要任务。目前我国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是在以往地震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制定的,然而在某些地区,依然有可能发生超过当地设防烈度的强烈地震,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汶川等地按6度或7度进行抗震设计,而实际地震烈度高达8-11度[6]。按我国规范进行时程分析时,也只是选取几条实际地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这样的模拟结果依然是通过小样本来估计地震效应,所以以目前对地震的认识水平,要准确预测结构物在未来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尚难以做到。因此,应着眼于抗震概念设计,再辅以必要的计算和构造措施,从根本上消灭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才能设计出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建筑。结构概念设计是对结构设计提出的设计思想和原则,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5]。
根据我国《抗规》的要求,在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对抗震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考虑避让,无法避让时,应采取有力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建筑,不应建造丙类建筑。同时,要选择合理的建筑形体和布置,平立面要简单对称,减少结构偏心,以此来限值结构的扭转效应,并使周期比更易满足规范要求。
本文通过历次震害的经验,指出建筑物在地震中遭受破坏与结构扭转效应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规范提出对结构位移比和周期比进行控制,使结构不致产生过大的扭转,并提出对建筑物扭转效应的控制措施,结合规范要求,从抗震概念设计的角度,指出建筑物在抗震设计时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