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起源可追溯于18世纪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后遗症,粗陋的机械化生产使得工业产品失去了艺术性和创造性。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于1837年成立了最早的艺术设计学院——“政府设计学院”[Government School of Design],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未来设计师。随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也更进一步提倡个人创新的宗旨。1詹凯撰,〈对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载《装饰》,2008年第11期,第127—128页。此后英国设计在受到德国工业产品、美国商业文化影响后,开始重视设计行业与国家或企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创新性设计人才的培养。到20世纪末,英国率先采用了“创意”作为认知定位,将“文化”和“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产业发展与创新艺术设计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自文化创意产业[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的浪潮在英国兴起以来,给英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2016年英国政府网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创意产业每年给英国经济带来84.1 亿英镑的收入,平均每小时创意产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就接近9.6 百万英镑。2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
英国的产业发展、设计创意和经济增长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迹,创新意识正是推动英国经济前行的内在驱动力。由此可见,英国设计教育中对创新思维的重视和培养,从一开始就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决定了其创新思维培养体系下的设计人才能够充分适应和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
英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这套体系从开放的课程教学到灵活的学科交叉,从学校教育的专业培养到社会整体的激励氛围,完成了对设计人才创新思维的多元培养。这也是英国设计教育的显著特征,不拘泥于某一课程、某一学科、某一高校,而是跨界交融,形成学校与社会、专业与行业的全面融合。
首先,开放的课程教学。英国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开放性体现在课程内容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推崇以学生为主导的小组讨论、成果呈现、自评互评,教学环境以各年级打通的开放式工作室为主。这样开放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的习惯,在讨论、辩论、评议中树立自信、探究、自我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积极引导。这些都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和温床。
其次,灵活的学科交叉。英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还体现在不固化、限定于某一学科领域,而是跨越多学科领域的多元培养。在艺术设计跨学科设立方面,例如英国金斯顿大学设置的“产品与空间设计”[Design:Product+Space]和“服装零售”[Fashing Retailing]专业,就是英国设计教育在面临社会经济变革下的灵活的跨学科发展。3季茜撰,〈灵活多样的英国设计教育模式:以金斯顿大学为例〉,载《艺术与设计》,2013年第6期,第174—176页。多元的学科背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在艺术设计学科教学方面,例如法尔茅斯大学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根据课程需要可以与纺织品设计[Textile Design]、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建筑设计[Architecture Design]和可持续性产品设计[Sustainable Product Desgin]的学生合作完成课程学习。
再次,激励的社会氛围。英国艺术设计教育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光在象牙塔内,还融入到整个社会大课堂中。英国政府和机构积极组织各方社会资源,除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外,还着力打造了一系列创新竞赛、创意作品展览和设计培训,如伦敦大学生时装周[Graduate Fashion Week]、新设计师展[New Designers]和设计高级研究训练项目[The Design Advanced Training Project]等,为创新思维走向社会、形成丰硕成果提供信息资源和发展平台。4门德来撰,〈对英国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培养的观察与思考〉,载《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27—133页。
创造力[Creativity]的含义是“在原有的事物中带入新的东西”,它的词根是拉丁词creatio,意思就是“to make or to grow”。5Higgins Marilyn,Reeves Dory,“Creative thinking in planning:How do we climb outside the box?”,The Town Planning Review,Vol.77,No.2(2006),pp.221–244.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只有从思维上主动形成对新事物的接纳、吸收和运用,才能在行动力上有所建树。英国艺术设计教育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理念为强调学习氛围宽松,提倡尊重个性与平等,遵循教育无为而治。
强调宽松的学习氛围并不是不设考核机制,而是不设思考“辖区”。英国艺术设计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评估与考核有非常严格细致的机制,但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想敢做,凡是不被禁止的,都可以尝试。不固定学习地点,工作室、图书馆、计算机房,学生都可以在课堂时间随机使用。不局限学习内容,英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团队不仅是在校老师,还有行业设计师。这样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既有相对固定的基本知识,也有与时俱进的行业新规。不拘泥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途径掌握知识,使来自全球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吸收信息资源。
尊重学生个性是给予学生创造思维的主动权,让个体的思维能量发展到极致,从而迸发出新的活力。对于学生在设计思考中表现出的设计概念,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其完善。对于学生在设计讨论中提出的疑问,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辩论,没有学术权威,各抒己见,平等待之。
遵循教育的无为而治是将教育中“学”的主动权交于学生,而担任“教”的角色的教师,则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聆听者、观察者和建议者。学生成为了自己思想和行动的主人,在无限可能的创新思维中自由驰骋;教师则在学生奔腾的创想洪流中疏导和铺垫,做好鼓励与引导,让这些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激发出无限可能。
在创新思维培养理念上英国艺术设计教学提倡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尊重、更少的干预,貌似在教育上消极用工,实则有一套积极主动的培养方法,从各方面激励学生投入到创新思考中。那就是密集的头脑风暴与小组讨论,定期的汇报展示,常规的学生自评与互评。
英国法尔茅斯大学是英国排名第一的艺术类院校,包括建筑与室内设计学院、艺术学院、平面学院、交互设计学院、时尚与纺织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游戏学院、音乐与戏剧艺术学院、写作与新闻学院以及创业学院。室内设计系隶属于建筑与室内学院,为三年制本科专业。教师团队既有学术背景的专职教师,也有兼职的行业设计师。课程设置依照内容、类型按模块来划分,例如一年级的课程模块为空间与使用者、设计基础、场地与实践、设计关联,二年级的课程模块为设计探索、专业实践与理论(1&2)以及议定项目,三年级的课程模块为个人探索项目、毕业论文和综合设计项目(毕业设计)。教师以年级组划分,一个年级会有固定的2—3 名教师负责整个年级的教学。授课场地是完全开放的三个年级学生共享的工作室空间,主要划分为讲课空间、讨论与实践空间以及作品展演空间。
《舞台设计》是二年级第一学期“职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模块中的一个单元课程。课程是以实际场地为基础的概念设计课题,设计任务为以某汽车加油站为基地,在五个风格迥异的文化主题中选择其一,完成舞台展示设计。课程为期三周。该课程的教学从教学组织、方法及成果上体现出对创新思维培养的大胆尝试。
教师组织安排一、二年级学生共同协作完成此课题。以五个文化主题为依据分组,将一、二年级学生混编进入五个大组,大组中又分两个小组,以保证小组学生人数为5—6 人的合理性。此次课程专门聘请专业从事舞台设计的设计师参与教学,和一、二年级的教师一起分别担任每个大组的导师。由于学习能力和内容的不同,一、二年级的混合组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协助二年级学生完成课题设计,二年级学生类似设计团队的主创身份,而一年级学生则充当起设计助理的角色。未来设计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被教师巧妙地运用到课程组织中。学生带着新奇、有趣的思想状态,自然融入到课程内容中。
教师模拟现实设计工作,以下达设计任务书的形式,在第一次集体讲解设计任务时,就详细罗列了为期三周的工作安排进度表。让学生明确每个阶段的设计任务,以及相关的设计成果。貌似轻松有趣的设计任务,但实际完成起来并不简单,尤其是每周的阶段成果汇报。严密有序的教学组织更有助于学生在适当压力下,激发学习潜能。
教师在课程中除了灵活运用前文提到的讲课、小组讨论外,还用到了视频教学和模型制作的方法。该课程的视频教学中不是简单地给学生播放视频文件,而是实时远程视频授课。教师邀请伦敦知名舞台设计师通过SKYPE 在线视频软件,进行约3小时的讲座。设计师分享了她的舞台设计作品,并与学生互动交流。别开生面的授课方法,更为形象地解读了舞台设计的形式语言,开拓学生视野,启迪他们的创作灵感。
设计实践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梳理对主题的理解以及分析。每个小组都会收到教师下发的A0号图纸,用于将讨论的思路通过泡泡图等分析图形式记录下来。这是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换的有效方式,帮助学生从零乱的信息中分类、汇总、筛选有效信息,并整理出自成逻辑体系的设计思路。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边思考边动手,通过模型制作的方式去探索可行性的设计语言。这种模型既可以是实物三维模型,也可以是电脑或者手绘二维模型。目的就是希望更为有效地开放学生的思维,以刺激更多的创造性设计理念。
教师将最终的课程成果汇报也模拟成实际项目的竞标会。学生按照要求着正装参加,教师也组成评审专家团,评选出最佳设计团队的作品。学生汇报设计成果时,按照任务书要求,在讲述时间、讲述内容、展示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精心的准备。汇报中不仅能看到设计理念、设计过程,也能看到学生展现出的多样的成果形式以及他们展现出来的评判性认知思考。这样的教学成果展示,既具有仪式感,完整了学生对于“职业认同”的全面认识;又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甘人后,挑战自我。
笔者在英国法尔茅斯大学访学期间,深刻感受到英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开放、多元、创新,而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感触颇深。对比国内艺术设计教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话语权和学生在思维上的不自信似乎成了遏制我们创新思维发展的喉中刺。要做到创新,需要有自由的环境、独立的学习、充分的尊重和及时的肯定。对创新的认同不仅来自学生也需要来自教师、高校、政府以至整个社会。面对国内正值起步阶段的创意产业和逐年壮大的高校艺术设计招生人群,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