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远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目前,在以食用菌栽培为主导产业的农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凸显[1];同时,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逐步下降,因而这部分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日益提升[2]。而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有效化解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从而减缓部分农村地区食用菌产业的衰退趋势[3]。但由于文化素养不高,缺乏乡村旅游经营意识与能力,食用菌栽培户在向乡村旅游从业者转型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境[4]。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探究食用菌栽培户向乡村旅游从业者转型的路径选择,对于合理引导食用菌栽培户向乡村旅游从业者转型,促进乡村旅游业与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取云南、广西、贵州、河南以及山东等典型的食用菌栽培大省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利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各省的部分乡村开展了调研工作。
调查问卷包括2个部分:其一是受访食用菌栽培户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收入情况、乡村旅游参与情况等;其二是调查结果,包括食用菌栽培户的就业机会、环境、观念以及乡村旅游参与原因[5]。
问卷调查过程中,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其中有效问卷256份,有效回收率为85.33%。
问卷调查的有效参与人数为256人,其基本信特征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男性受访者数量占到47.3%,女性受访者数量占到52.7%;年龄处在18岁~29岁的受访者占比最高,为39.8%;文化水平为高中及以下的受访者占比最高,为75.4%;此外,有49.2%的受访者年收入为1万元~5万元。由此可见,受访者虽然普遍较为年轻,但文化水平偏低,年收入集中在5万元左右,这与我国食用菌栽培户的整体结构较为一致,因而研究具有较高的普适价值。
表1 基本特征Tab.1 Basic characteristics
问卷调查中,十分赞同记为5分,赞同记为4分,一般记为3分,不赞同记为2,十分不赞同记为1分。各部分所占百分比如表2所示。
表2 基本调查结果Tab.2 Survey results
由表2可知,有78.9%的食用菌栽培户认为向乡村旅游从业者转型后获得了就近就业的机会,这说明在该地向乡村旅游从业者转型能够有效化解劳动力过剩的困境;有77.3%的食用菌栽培户认为转型后降低了对食用菌栽培业的依赖性,这说明在该地转型后拥有了更多职业选择;有74%的食用菌栽培户认为从事乡村旅游业优于仅从事食用菌栽培业,有68.4%的食用菌栽培户认为社会交际与服务意识更重要,有65.9%的食用菌栽培户认为乡村旅游市场信息更重要,这说明向乡村旅游从业者转型对食用菌栽培户就业观念的正面影响较为明显;有73.6%的食用菌栽培户认为转型能够切实增收,这说明在该地转型确实能够为食用菌栽培户带来了很好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食用菌栽培户向乡村旅游从业者转型能够有效化解劳动力过剩的困境并拥有了更多职业选择;食用菌栽培户向乡村旅游从业者转型能够对食用菌栽培户就业观念产生明显的正面影响并使得食用菌栽培户切实增收,这说明在该地向乡村旅游从业者转型确实能够为食用菌栽培户带来了良性影响。
2.2.1 政府层面
第一,各地方政府应当改善食用菌栽培地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加强乡村旅游宣传力度,帮助食用菌栽培地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利用官方网站对食用菌栽培地的旅游环境进行在线宣传。
第二,各地方政府应当重视发挥乡村社区的作用,帮助乡村社区与食用菌栽培户、乡村旅游开发商形成伙伴关系,引导乡村社区科学分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益[6]。
第三,各地方政府应当优化基础设施,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注重可进入性建设,例如完善交通设施,提升道路质量,优化停车条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期,加强监督力度,确保乡村风貌不变。
第四,各地方政府应当加强教育培训,组织食用菌栽培户进行经验交流,鼓励食用菌栽培户之间互相学习,以提升食用菌栽培户的旅游服务能力。
2.2.2 在栽培户层面
第一,优质的服务能够带来良好的服务口碑,进而收获更多盈利机会,因此,食用菌栽培户应当树立服务至上的观念。
第二,食用菌栽培户应当树立法治观念,维护自身在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利益,同时避免触犯法律。
第三,食用菌栽培户应当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加强自身的乡村旅游经营能力。
2.2.3 在旅游开发商层面
第一,旅游开发商应当转变观念,重视保护食用菌栽培户的利益,而非仅仅关注自身的利益;重视保护乡村地区的种质、文化和旅游资源,而非仅仅关注资源开发。
第二,旅游开发商应当更新经营思想,重视良性竞争,基于平等互惠原则与其他主体和谐共处,确保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7]。
第三,旅游开发商应当拓宽与社区的合作渠道,不仅重视旅游方面的合作,也要与社区共同优化食用菌栽培户的生活条件、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