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2020-04-17 12:08杨华宇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内涵

杨华宇

摘 要:“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作者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说就是在意与境的创造层面上被推演为一种审美理念,被纳入哲学、美学范畴。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广大青年以人生的审美启示。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说;内涵;审美启示

王国维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是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启蒙思想和学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他在从事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的文化本源加以揉合、贯通和创新,提出或阐发了一系列既赋有鲜明的现代意蕴,又具备浓厚中国古典美学特性的理论和范畴,境界说便是其中重要之一。

一、“境界”说的内涵

(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

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说道:“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2]218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善画竹者亦然。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强调境界的营造离不开情和景两大要素,同时他更强调情景二元质是一体的,情不仅仅是情,景也不单单是景,情和景要高度融合,力求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情景须真

崇尚“真”是王国维的一贯思想。他认为“真文学”当不受功利的干预,做到景真、情真,而“情真”尤为重要,因为“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王国维所谓写“真感情”,是指在审美境界创造中,诗人须以深刻的生命体验为基础表现至真至诚的感情,即“言情也必沁人心脾”。不仅如此,王国维还强调,这种至真至诚之情的表达,应超越个体一已私情的范围,升华到人类普遍的生命情感体验之中。他直接引用尼采的话“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作为评价审美境界中真情表达的标准,要求诗人以生命之真切感悟来从事文学艺术创造活动,达成人生之真情体验与文学艺术创造活动的融合。总之,作品的“原质”不但有“情”有“景”,而且必须有“真景物、真感情”,这才可谓有“境界”,这才是王国维向往的最高的“真”。只有具备这种“真”的艺术境界,文学才能“与哲学有同一性质,其所欲解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问题”。[3]

(三)“真景物、真感情”得以鲜明真切地表达

作者观物写景,须感情真挚,而若不能恰当表现,文不逮意,则亦不能有境界。这正如陆机《文赋》所说:“恒患意不称物,辞不达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而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生动地渲染了杏花怒放、大好春光的景象,传递了人们踏春的无限兴致;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也写活了明月泻辉、花影摇曳的幽境和作者疏散闲适的情趣,都能把“真景物、真感情”表达得极真极活,故曰着此两字,“境界全出矣”。

二、“境界”说的审美启示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理论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的标志,从此中国人开始自觉地建设美学学科的独立体系。”[4]《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也正是人们对于某种理想的渴望一奋斗一实现的一个过程。

第一,“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于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原意体现的是秋妇思念迟迟不归家的丈夫,心有哀怨但依然期盼他早日归家,可见文中的妇人是孤独寂寞的,因此可从中推敲出王国维引用这首词的深意是学会孤独自守与人格独立。前一一句是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某种信息的传递,后一句中的情调是将激情掺杂在沉郁之中,仿佛即使身处在“天涯海角”之外,也要寻找到这种理想或者美。这是人开始面对某种自然或人生,暗含理想,深入探寻,但是因为不知从何着手而带有些许惆怅的体现。这也正是“顿悟”的开端。

第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于柳永的《蝶恋花》,这首词也是写相思,上阕望尽天际万物,由此触景生情,愁念满腹;下阕疏图狂乐,自我消解。王国维所摘取的最后两句传达出坚定之意。由此可见,在实施过程中,来自艰难苦恨的折磨终会直接地体现在人的衣带渐宽与日渐憔悴上。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顺风顺水毫无波澜,万事万物都在瞬息万变,与其坐以待毙不若主动出击。孟子也说过:“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劳而获的思想在社会生存中是不可取的,不仅会招致他人的鄙薄,还会使真我价值被否定。

第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词人所描绘出的南宋灯会盛况,反衬女子的孤傲高洁,却也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之后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词中的美人亦是其理想人格的化身。这就是“顿悟”的最后实现阶段。艺术创作中的妙悟,从生活中纷然杂呈的物象,转为一种独创的美的艺术意境,这也是从旧到新的一种运动过程。往往“形式”差之毫厘,而“那人”则会谬以千里。所以王国维又说:“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5]因此人们只有在经过“千百度”的实践之后,才会有所顿悟。

三、结语

著名美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到,人应该“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包含本真、自由、神性、超越的生存,由遮蔽到澄明,自由的生存于澄明之境中,与审美生存的内涵一致都追求人的精神生命。王国维也在《人间词话》中阐释了人生的三大境界,都在指引我们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人们都说成佛很难,《西游记》中全面地阐释了成佛的难与易,凡间到极乐世界的路不是一帆风顺,无论邪人,正人,只要弃邪归正,弃恶扬善,均可成佛,同样审美生存也是如此。作为社会主义新青年的我们,应坚持平常心、责任心、积极心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考验,以此化解颓唐、抑郁的情绪,坚持真我,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活中游刃有余,那么美就随处可见了。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446-447.

[2]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218.

[3]王国维.《人间词话》[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聂振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

[5]佛雏.评王国维的“三境”说[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02):17-21

猜你喜欢
王国维境界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王国维:不能接受他们的欢迎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敬伟书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木木相册
最高境界
王国维轶事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