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国学热,如何上好语文课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学好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大要素,但是有的学生对此也存在一些抵触心理,如何让学生们爱上语文,对语文课感兴趣,离不开语文老师的调动培养,首先就是在语文课堂上的培养。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丰富多彩,本文就如何让语文课丰富多彩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丰富多彩;学生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作为教师应该激情四射,学生轻松活泼,积极配合。如何打造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让教师爱教,学生想学,发挥语文课应有的德育和教育功能,是每位语文老师不断研究的课题。
一、巧妙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又丰富感情,发展个性,真正做到让学生“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在教学“在鉴赏诗歌时如何把握烘托这一表达方式”这一内容时,以汉乐府中的一首乐府诗《陌上桑》为例。
(1)诗歌中除罗敷外的其他人物设置有何作用?
提供适合学生的教学情景,与学生交流并产生共鸣固然很重要。但紧跟其后的问题设计如何才能让学生置身其中,乐此不疲才更重要。学生通过将具体场景的再现,发现罗敷惊艳的美貌是通过“行者”、“少年”、“农夫”等人的反应来突出的,而这就是人物烘托的方式。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由此可以得出罗敷专一的人生观,从而提升学生的价值观。这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构筑了他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自悟
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又要回归生活。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教师只有始终注意把生活中的一些话题引到课堂上,将社会生活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知不觉进入语文学习的最佳境界。
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其中连用三个“轻轻表达了怎样的意蕴?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轻轻”充分造句,体会这个词能在哪些语境中运用,再让学生联想生活中出现“轻轻”这一动作的生活情景。有的学生说“柳絮在微风中轻轻飘落”;有的学生联想到魏巍的《我的教师》中“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还有的学生描述生活中相关的情景:母亲轻轻走到床边,给劳累一天的父亲轻轻盖上被子,然后轻轻的走出卧室……
通过这样生活性的启发引导,学生很快就领悟到,原来志摩诗中的“轻轻”,既含有对康桥的深深爱意,又有源于内心的一份轻盈飘逸。
三、课堂实践探究化,引导学生追问总结
通过实践探究,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社会实践,使学生获得对学习价值的认识,达到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自我完善的目的。并在思想认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践性是语文课的基本性质、也是其活力所在。语文课只注重说教,不关注实践,就会使理论成为空洞的理论,从而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学目标也就不能如期达到效果。
以一次作文训练中写作“珍惜资源减少污染环境的建议书”为例,我先给学生讲清这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调查的方法,调查的对象及步骤,再放手让学生寻找合作伙伴组成小组共同参与开展调查活动。有的小组就选择了‘空气与人为题作为调查实践,为了弄明空气的成分,先查阅了许多相关书籍,再访问名人专家,弄清了人们所需空气成分的多少,分析我们家乡的空气质量现状,从而写出了改变家乡空气现状的对策。学生在收集资料,查阅,访问实践、写作的过程中,产生奇异的思维火花,如假设,猜想等等,可以用一般代替特殊,或特殊代替一般,尤其让学生体验实践中的独特感受,写出了真实可信的调查报告和切实可行的对策,从实践到写作中受到深刻的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教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正如魏书生所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自己能讲明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段精彩的教育名言,正是揭示应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感悟、体验情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的空间,所以,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习知识,学会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巧用课堂“节外生枝”,让课堂多彩起来
以上都是教师在上课前的预设、计划。但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常常会出现影响教学进程的信息,如果处理好了,可以使这些“节外生枝”成为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改变教学程序,这也是一种应变能力。如,我在听一位政治老师讲课时,有这样一幕令我难忘。这位教师在教学“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时,让学生思考影响获得正确认识的因素,除了教材上涉及的几点以外,还有什么。并叫了一位学生回答,谁知该学生站起来就说:“我今天心情不太好,不想思考这个问题。”他的回答使老师目瞪口呆,始料不及。对此这位老师并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细节,引导出:一个人的心情也会影响人们能否获得正确认识。对此该教师还表扬了学生的回答。学生们哄堂大笑,拍手称好。这一片段在教学中只不过是一个学生的无意之举,却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可见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判断,抓住教学中稍纵即逝的信息,并引领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一次,我正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析一则材料作文的立意时,一架飞机轰隆隆从教室上空飞过。引得不少学生都往窗外看。如果这时教师强行制止,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显然是无效的。我灵机一动,问学生:“刚才飞过的飞机以什么为燃料?”“汽油”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笑着说“错了!”我的回答使学生愕然,于是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期盼中,我告诉学生“飞机以航空煤油为燃料。”紧接着,我又说:“看来在任何时候,我们认识事物都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就会犯错误,这也正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这样化解了意外事件的干扰,并且将这一意外事件融入课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从而巧妙地让语文课丰富多彩起来。
参考文献
[1]孙彦荣.初中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调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学,2018
[2]杨晓.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3]赵莹莹.语文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教学改进[D].青海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