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进口仪器设备采购过程中普遍存在采购需求倾向性严重、拆分规避管理及陪标现象常见、专家专业性不强、受汇率影响大、合同管理漏洞多等问题。文章通过对相关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从改变管理重心、填补管理漏洞、加强采购方式创新、提升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进口仪器设备;采购;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4.17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进口仪器设备采购增量明显,对高校采购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挑战,减轻科研人员负担,释放科研活力,各高校根据科研“放管服”的要求,在仪器设备采购管理领域出台了诸如扩大用户采购自主权限、简化采购程序等多项措施。以上措施着重在“放”,较好解决了采购周期长的问题,但是进口仪器设备采购中诸多原有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
1进口仪器设备采购中的若干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采购需求倾向性严重
进口仪器设备采购过程中,用户提交的采购需求具有倾向性的情况较为普遍,导致竞争性不足,严重影响采购效果。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用户基于过往的使用经历及自身使用习惯选择常用的品牌型号;二是竞争前置,用户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已与不同品牌的供应商进行过多次磋商比较,基本选定了拟采购的品牌型号后才提交采购需求;三是市场竞争不充分,用户申请购买进口仪器设备一般是基于其先进性、稳定性和在科研领域使用的广泛性等因素,符合相应条件的仪器设备品牌型号较少;四是主管部门审核的错位,主管部门在进行采购前审核论证的时候,关注的重点是购置相关仪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而非采购需求的竞争性,导致具有倾向性的需求顺利进入采购环节;五是供应商质疑投诉风险小,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竞争前置、投诉成本高等原因,供应商针对用户提交倾向性参数发起质疑投诉的情况较其他项目少。
1.2拆分规避管理现象常见
目前,各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中一般有四个重要的限额,分别是主管部门(如设备处)采购限额、采购归口管理部门(如招标办、采购管理中心)采购限额、政府采购限额及依法必须公开招标的限额。主管部门采购限额以下用户自由采购,达到相应限额则由相应部门组织采购,随着额度的提高,适用的管理措施及程序越严格。部分用户通过将批量购买拆分为多次购买、主机与配件分别购买、设备与软件维保分别购买等方式将项目拆分至相应限额以下,以规避管理。拆分现象在其他类型的项目中也有,但在进口仪器设备采购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采购程序烦琐,达到一定限额的采购项目需要提前报备、进行购置可行性及采购进口产品等论证,采购过程中采购文件的发售时间、采购文件发布到开标的间隔的时间更长,采购合同的审核流程更为严格,再加上进口货物的生产、运输、办理免税清关等时间,一台进口仪器设备从申请采购到使用间隔半年以上的情况常有发生;二是部分仪器设备构成较为复杂,功能模块繁多,配件软件价值较高,为拆分提供了客观条件,采购管理部门无法有效识别是否拆分;三是部分用户的趋利心理及合规意识不强。采购管理限额的提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但无法完全避免拆分现象的发生,总有部分合规意识不强的用户为了便利将大额项目拆分采购。
1.3代理商投标及陪标等行为较为普遍
进口仪器设备采购过程中,大部分项目由代理商投标,即使制造厂家在国内注册有相关企业。代理商投标的过程中,常常伴随陪标的现象。代理商投标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基于国家及各高校的管理规定,进口仪器设备制造厂家直接参与采购存在障碍;二是进口仪器设备厂家对货款的支付及合同条款把控十分严格,而学校也有相对固定的要求,双方往往无法达成一致,需要代理商作为中间的缓冲;三是采购成套仪器设备时,有部分需要在国内配套采购,制造商需要委托代理商代为采购。陪标现象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市场现状或用户的倾向性需求导致的竞争性不足;二是目前各高校进口仪器设备采购过程中使用的采购方式基本源于政府采购法,除单一来源外其他方式对投标或响应供应商的数量有具体的要求,且单一来源是各级采购管理部门重点监管的对象,通过其他采购方式采购时供应商往往选择陪标来满足要求;三是陪标行为的认定较为困难。通过表面现象判断陪标较为容易,但是要根据采购文件的情况认定则相对复杂,并且认定供应商陪标后相应的处理会涉及一系列的手续,导致项目的进程受到影响,以致采购部门工作人员不会过于追究陪标现象。代理商投标会增加仪器流通的环节,陪标也会产生相应的成本,最终都会由用户承担。
1.4评审专家的专业性及公正性有待提高
仪器设备采购评审中,“专家不足,专家不专,专家不公”的现象时有出现。[1]一是由于进口仪器设备的多样性及先进性,导致专业性针对强的专家资源有限;二是由于各种采购过程中专家评审越来越普及,对评审专家需求的增加也加剧了优秀专家资源的短缺。[2]为解决专业性的问题,各高校积极建设校内的专家库,他们在校内项目的评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校内专家评审更容易受到用戶干扰,造成采购结果的不公正。此外,采购需求倾向性强等问题也对专家履职带来障碍。
1.5进口仪器设备采购受汇率变化影响大
目前各高校采购进口仪器设备比较通用的做法是供应商美元报价,高校通过外贸代理公司办理付款及进口免税事宜,为了保证交易的安全,高校通常要求外贸公司采用信用证及货到后付款的方式。此种方式下,汇率涨跌的风险及收益由用户承担。由于进口仪器设备采购手续完成后,尚有制造厂家生产、国际运输、海关免税清关、国内运输等环节,周期较长,因此采购流程完成到付款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在美元升值情况下,用户需支出更多费用;如美元贬值,则用户可以节省部分费用。在汇率平稳的情况下,这种方式运转较为良好,但在汇率变动频繁及幅度较大的情况下,不仅会出现用户经费超支的情况,而且用户、学校及外贸公司之间的结算也更为复杂,对学校的财务流程带来巨大挑战。美元报价机制形成一方面是因为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通用性强,另一方面是在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进口科研仪器因为设备供应商处于优势地位,其出于控制风险的目的更愿意接受美元报价。
1.6合同管理漏洞较多
采购的结果最终都要落实到采购合同中,合同的签订及双方的履约管理十分重要。然而在高校进口仪器设备采购管理“重采购流程轻合同管理”的情况较为严重。部分项目尤其是用户自行采购的项目,合同文本缺乏规范性,仪器的规格、型号、详细技术指标、主要技术参数、检测方式、保修期、维修方式等没有详细规定。[3]履约过程中供应商不及时供货、供货不符合要求、不及时提供售后服务,用户拖欠合同款项、不及时验收、验收不符合规程等现象也较为突出。并且,合同发生纠纷后,解决起来也比较困难。以上漏洞的存在将会给学校带来损失,也会给某些腐败行为大开方便之门。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部分用户合同意识及合规意识薄弱,未意识到合同的重要性及某些违法行为的严重性;二是进口仪器设备采购履约过程涉及境外厂商、境内授权代理商、外贸公司、海关、用户、学校财务及采购管理相关部门等多方主体,环节多,流程长,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给履约带来不确定性;三是在高校采购管理发展的过程中,部分高校限于自身条件及主观认识的不足,并非所有的管理职能都得到健全,如部分高校无专门的履约验收机构、无合同纠纷解决机构,履约验收、纠纷解决全由用户自行解决等。
2对改进进口仪器设备采购管理的若干对策建议
2.1改变采购管理的重心,加强需求管理
目前国家及各高校在简化仪器设备采购流程上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仪器设备采购管理的重心不应一直集中于采购流程本身,而应逐渐聚焦采购需求管理。采购需求是项目目标在采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采购活动的核心。采购需求既是供应商响应报价的基准,也是采购人决策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购活动的成败。[4]合理、明确、完善的采购需求能有效激励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以利于用户获得最优的交易条件。而目前进口仪器设备采购中倾向性严重的“先天不足”导致了竞争性不足及陪标等乱象的发生,提高了采购成本。采购需求管理部门应加强采购需求竞争性的审核,充分利用学校积累的仪器设备采购数据、使用数据及专家资源等对用户提供帮助,协助用户形成合理有竞争性的采购需求;对市场缺失竞争不充分或者独家的产品,需求管理部门也应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以便采购部门适用合理的采购方式,以减少陪标等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2.2填补管理漏洞,理顺管理流程
在进口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中,纠正采购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梳理管理漏洞,明确相关责任主体。从采购需求的形成、采购方式的审批、采购过程的管理、采购合同的签订、用户和外贸代理公司及供应商履约的监督、入库验收、纠纷的解决等环节进行审视,发现职能缺失应及时明确管理部门,发现职能错位应及时进行纠正,避免责任不明、互相推诿现象的发生,尤其对需求管理、合同签订及验收等关键环节更要重点关注。另外,要理顺管理流程。各部门之间应分工明确、流转顺畅,改变以往由用户推动采购流程前进的被动管理模式。
2.3加强采购方式的创新,促进竞争
在政府采购限额之下的采购项目,高校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可根据进口仪器设备采购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市场竞争性、执行的难易程度及成本等因素的情况下创新采购方式,也可以参照政府采购相关采购方式的规定,在适用范围、适用情形、相关时间节点、参与供应商数量上做出变通的规定以促进竞争和提高采购效率。简便高效的采购方式能有效减少用户拆分规避管理、陪标以及将竞争前置现象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创新最终应落实到相应的采购管理制度中,以落实创新的成果和规避管理及审计风险。
2.4提升采购相关人员成本意识及合规意识
在学校的角度考虑,进口仪器设备采购过程中采购成本不仅仅是仪器的价格,还有仪器的使用的成本、学校的行政成本及用户的时间成本等。全面合理的需求、充分的竞争以及高效的流程都将为学校节省大量的成本。学校采购制度的顶层设计者及管理者以及采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管理人员如把降低成本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将有利于理顺采购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在制度设计上会更鼓励竞争,在流程设计上会更加注重效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倾向性需求、拆分、陪标等现象的发生。提高相关人员的合规意识,可以使采购按照制度设计的方向进行,减少相关违规行为的发生。但合规意识的提升仅依赖宣传无法达到相应效果,需要加强对流程的管理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理。
2.5加强管理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解决的过程。采购过程中既要提高标准化的程度以提升采购效率,如使用标准化的资质要求、评分标准、报价方式、合同模板等,同时也需要灵活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性解决面临的新问题以有效维护学校及用户的利益。如进口仪器设备采购受汇率变化影响大的问题,采购管理部门一方面要积极关注国家时事与政策,针对预期有可能发生的汇率波动做出应对,及时通知外贸代理公司进行锁汇或者付汇结汇;另一方面也可以人为干预,适当缩短或延长进口仪器设备采购过程,在汇率相对较低时完成整个外贸流程中的付汇过程;[5]此外还可在美元报价机制之外另设立一套人民币包干的报价机制,供应商以人民币中标,汇率涨跌及关税的风险由其自行承担,以维护用户及学校的利益。又如通过对付款方式等的灵活调整,吸引制造商来投标,以利于降低成本。针对校内专家公正性受到影响的问题,可以通过各高校共享专家库抽取外校专家的方式来应对等。
2.6提升采购信息化及信息公开水平
采购信息化即依托于信息技术,将采购过程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完成。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设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内容包括内部采购流程的管理系统、电子开评标系统、竞价系统等,并逐步与财务系统与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对接,大幅度提升了采购的效率。采购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采购制度及采购管理流程梳理及固化的过程,有利于弥补采购管理过程中的漏洞;采购信息化可以使采购过程全面可追溯,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甄别拆分、陪标等违规行为,使采购过程更为规范;采购信息化还可以积累大量的商品信息、供应商信息,为后续的采购提供支持。提升采购信息公开水平,将采购的需求、过程及结果等信息更为及时全面地向供应商、师生及社会公布,既能提升采购的竞争性,又能对用户、供应商及评标专家等主体的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减少采购腐败行为的发生。
3结论
进口仪器设备采购是高校采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采购管理部門在扩大用户自主权限的同时,更应分析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才能针对性地做好管理和服务,以贯彻落实科研放管服要求,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及国家科技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吴冠仪.“放管服”视域下高校政府采购专家库建设[J].实验室探索与研究,2019,38(6):265.268.
[2]冯思遐.论专家库的“升级”对提升高校政府采购工作质量的意义[J].科技经济市场,2016(11):182.184.
[3]潘娟,郭剑.关于高校仪器设备验收工作的几点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6):210.212.
[4]夏玲.世界银行关于采购需求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政府采购,2019(4):15.17.
[5]渠晖,于文娟,杨化滨.高校进口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模式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3):283.286.
[基金项目]中国药科大学201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高校科研仪器采购效率提升研究——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632019PY23)。
[作者简介]刘斌(1981—),男,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中国药科大学招投标办公室主任科员,研究方向:采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