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院校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实现院校课程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地方性院校为了提升音乐专业的教学水平,必须要不断创新课程改革。鉴于此,本文对地方院校教学和陕南民歌的结合进行研究,展开具体分析,为今后高校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地方院校;教学;陕南民歌;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225-02
一、引言
陕南地区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劳动人民朴素的生活精神,对于民族风格的形成具有间接影响。近些年来,陕南民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明确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在高校校本课程中,陕南民歌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其民歌特点对于学生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影响。鉴于此,本文对此展开具体分析。
二、校本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
教育部明确指出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学校要不断完善自身课程管理体系,深化课程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本身特点形成的,极大彰显了学校本身教学资源的重要优势,也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契合的体现,对于当地音乐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①。由此可见,将民间音乐渗透在高校校本课程设计中,具有重要改革价值。
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许多院校的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性不强。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在实践发展过程中验证这些理论,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提升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停留在比较浅层的表面。难以科学掌握音乐专业的应用知识,不能彰显教育的重要价值②。
高校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实践型人才,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安排课程实践活动。学校相对比较封闭,学生对社会了解不够深入,难以科学把握教学就业的发展趋势,由于音乐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课程实训过程中,没有按照本专业的具体发展特点,难以实现学生的具体岗位需求,这也是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的问题,造成校本课程的设计没有教育价值,不能实现音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③。如今,国家对高校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学投入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尚未满足时代的具体发展需求,因此造成课程实践教学受到严重影响。音乐专业课程需要相应的成本投入,特别是在教学设备方面,有些地方院校由于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造成资金投入存在很大局限性,难以有效彰显校本课程的教育作用。鉴于此,就必须要推动地方院校教学和陕南民歌的结合,有针对改善校本课程的发展现状④。
三、地方院校教学和陕南民歌的结合应用案例
(一)教学目标、对象
教学课题的开展核心围绕陕南民歌,教学对象是我校大三年级的学生。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感受陕南民歌的特点,模仿唱陕南民歌,借助陕南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引导音乐教学活动;(2)通过欣赏、演唱的方式,体会歌曲表达的深刻内涵,应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陕南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3)积极分析陕南民歌的创作特点⑤。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在歌曲模仿过程中,感受陕南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2)在陕南民歌的欣赏过程中,感悟其调式、唱腔等特点。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掌握《郎在对门唱山歌》的歌唱技巧,就黑猪肢体动作的编排实现歌曲表演;(2)为学生提供五声语调式,让学生模仿陕南民歌的创造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作活动。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陕南民歌特点的讨论过程中,要科学把握其细节,也就是曲调婉转起伏,在实际演唱过程中,要应用上下滑音、小颤音相契合的方法。教师可以应用和弦分解、借助肢体开展相应的钢琴教唱活动。因为陕南民歌的学习,是逐渐积累熏陶的过程,通过民间音乐的有效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地方文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肢体动作,将民歌作品的意境表现出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掌握陕南民歌的演唱特点。
四、地方院校教学和陕南民歌的结合的创新路径
(一)科学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具体的教学需求,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应用问题导入法,开展相应的音乐教学活动。比如在《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播放相关歌曲,按照具体的演唱作品,科学设计问题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⑥。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曲么?你们知道这是出自哪个地区的民歌么?”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主要是由于陕北民歌传播范围十分广泛,其作品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作品,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上述问题的设置,可以强化学生的交流活动。
鉴于此,教师可以顺势引入“陕南民歌”的概念。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的优势,向学生展示陕西地理版图,特别是要强调陕西、陕南版图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陕西、陕南等地区,生活习俗、地理风景的差异性。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对比活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⑦。陕北地区的黄土高原是最具特色的代表,关中平原的地理特点孕育了“秦腔”。与此同时,因为陕南地区邻近湖北、四川,这个地区人民生活习惯、语言环境与四川、湖北接近。因为文化背景、地理条件的不同,其民歌风格具有显著差异性。
鉴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陕南、陕北两个地区民歌的手段,让其明白陕南、陕北之间的差异性。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發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了解地形、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以此提升学生陕南民歌的学习热情,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序渐进,彰显校本课程的教学优势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手段,让学生欣赏陕南民歌的演唱特点。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要抛弃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我们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⑧。为此,教师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显得尤其重要,这样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提问方式,通过何种有效的途径来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答案。在相关视频播放之前,教师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学生观察陕南民歌的旋律、表达特点。在学生观看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实施科學分析,教师要在收集学生的反馈后,在实施相关的点评活动。
比如《郎在对门唱山歌》的教学过程中,这本身属于典型爱情歌曲,是比较典型的陕南民歌,主要是借助山歌、歌词等,对陕南姑娘被小伙子的歌唱所吸引,不能专心劳动。教师实际讲解过程中,要在学生听到“发瘟死的、短命死的”,通常学生在听到这句歌词后,会觉得好笑,要引导学生明白这是方面表达,对小伙唱歌能力进行赞赏,这表达了姑娘对小伙的爱慕之情。在歌曲延长过程中,应用了“手软脚趴”的构词方法,这里面的“趴”是陕南地区独有的方言,主要表达“软”的意思,这表达了姑娘在听到山歌后的兴奋情感⑨。
针对歌曲演唱风格来讲,教师要明确陕南民歌中尖音的讲解,要彰显平腔、高腔的歌唱手段,在装饰音的应用方面比较多,比如哎、呃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这些衬托词语的正确理解,这是用于表达比较朴实、细腻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彰显陕南民歌的具体特点,比如方言、曲调等,可以帮助其对陕南歌舞的创作特点进行科学剖析,为学生后期创作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基本了解后,可以让学生根据陕南民歌的歌唱技巧,应用自身的语言对其开展创作活动。
(三)循循善诱,深化学生对陕南民歌的理解
借助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要明确学生的具体收获,让学生按照自身的学习情况,强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对陕南民歌的特点进行积极总结,帮助学生掌握陕南民歌的歌唱技巧、表达方式。教师要指引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自信,让其明白文化发展的重要价值。
陕南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南民歌记录了风土人情、历史变迁、道德规范等内容,要对其进行积极传承,提升学生学习陕南民歌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深化校本课程的教学价值⑩。将陕南民歌与地方院校教学有积结合起来,是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并掌握各种专项业务技能外,还应注重强化对于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文学及艺术学科的学习与涉猎,拓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能够真正的根据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来进行生动的课堂教学开展,以期培养自身较为全面的文化素养结构,为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通过自主学习拓展各项实务能力及素质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如今,许多年轻人对陕南民歌的特点不够了解,将陕南民歌引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对于陕南民歌的保护、传承具有深远影响。陕南民歌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就要不断实施课程改革,将其放在生动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陕南地区邻近湖北、四川,这个地区人民生活习惯、语言环境与四川、湖北接近。陕南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南民歌记录了风土人情、历史变迁、道德规范等内容,要对其进行积极传承,提升学生学习陕南民歌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深化校本课程的教学价值。因为文化背景、地理条件的不同,其民歌风格具有显著差异性。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了解地形、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以此提升学生陕南民歌的学习热情,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注释:
①王呖.把民间音乐引入高校校本课程设计——以陕南民歌为例[J].学园,2015(24):31-32,35.
②刘晓芬.陕南镇巴民歌的传统演唱特征[J].北方音乐,2019(16):30-32,47.
③王旸.陕南民歌音乐教育与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结合路径探究[J].福建茶叶,2018(12):513.
④苏军.地方应用型高校陕南民歌与声乐教学实践研究——以新升格本科大学音乐学专业为例[J].民族音乐,2019(02):88-89.
⑤赵莎莎,余宇.浅谈陕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以紫阳民歌为例[J].音乐天地,2017(08):36-38.
⑥雷贞.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陕南民歌保护与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7(10):11,13.
⑦叶晓晨.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研究[J].北方音乐,2017(04):35.
⑧苏军.陕南民歌历史传承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构想——以陕西汉中镇巴民歌为例[J].民族音乐,2016(05):4-6.
⑨李永春.浅议人文地理学视野中的陕北、陕南民歌之比较[J].课程教育研究,2016(30):238-239.
⑩苏军.陕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对策——以汉中市镇巴县苗乡民歌为例[J].北方音乐,2017(01):12-13.
作者简介:雷贞(1976-),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