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振
【摘要】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4例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各47例。实验组应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进行干预, 对照组应用常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进行干预。对比两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及维持时长、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及维持时长, 疼痛评分及麻醉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6.12±0.92)min, 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441.56±35.36)min, 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8.98±0.78)min, 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381.56±42.25)min。对照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7.63±1.11)min, 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389.78±28.63)min, 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9.96±1.52)min, 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341.45±45.58)min。实验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均短于对照组, 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及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长均长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7.180、3.933、7.802、4.424, P=0.000、0.000、0.000、0.000<0.05)。麻醉前, 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为(7.45±1.45)分, 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7.51±1.52)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6, P=0.845>0.05)。麻醉后, 实验组的疼痛評分为(1.02±0.44)分, 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3.78±0.87)分, 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408, P=0.000<0.05)。实验组麻醉优良率97.87%高于对照组的74.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2, P=0.001<0.05)。结论 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对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干预, 麻醉效果显著。
【关键词】 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下肢骨科手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4.037
下肢骨折在老年群体中发生的几率较大, 在骨折后, 必须及时采取手术方式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固定, 但是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退化严重, 器官功能不足, 大都处于退行性改变的过程中[1], 而手术必须对患者进行麻醉, 这就加大了患者的麻醉风险, 这就需要合理选择麻醉方式对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病症进行干预, 所以本实验研究就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94例纳入研究范围,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各47例。实验组患者中, 男24例, 女23例;年龄60~88岁, 平均年龄(72.15±5.39)岁。对照组患者中, 男25例, 女22例;年龄61~85岁, 平均年龄(72.33±5.6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及影像学诊断确诊为下肢骨折患者。
1. 2. 2 排除标准 排除思维异常、精神疾病的患者 [2];排除未签署知情协议的患者。
1. 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 立即对患者病症进行检查, 于手术室内为患者打开静脉通路, 并连接各项生命监测仪器,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 采用乳酸林格注射液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滴注量以6~8 ml/kg为宜, 并采用1 μg/kg的芬太尼和1~2 mg/kg的咪达唑仑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3]。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进行干预, 取患者的侧卧位后, 以患者的髂嵴作为顶点, 对L4的位置进行确定, 并采用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注射, 以达到局部浸润麻醉的目的, 于患者的L4间隙位置旁侧开脊柱正中位置, 以距离4~5 cm的位置作为穿刺点, 以垂直方式进行穿刺, 待穿刺针到达患者的L4时, 退出少许穿刺针, 并将穿刺针逐渐向上部分倾斜, 倾斜后于患者的横突上缘部分进针, 进针深度以0.5~1 cm为宜, 若是感受不到进针阻力, 则可以拔除针芯, 回抽情况下不存在脑脊液或者回血情况, 可以于患者体内注射20 ml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4]。进而从患者骶骨角位置与距离股骨大转子1~2 cm的下方位置相连接, 以重点作为进针点垂直进行穿刺, 待出现异感时再注入25 ml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
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进行干预, 采用飞利浦便携式超声诊断仪, 于患者L4位置进行扫描, 以更好的展示患者L4横突情况、竖脊肌、腰方肌和腰大肌, 进而采用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浸润, 根据超声引导的结果, 于患者L4间隙旁开脊柱的中心位置进行硬膜外穿刺[5], 直至观察到患者的L4神经根则可以停止进针, 取出针芯, 无脑脊液和回血后, 逐渐注入20 ml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采用超声对患者坐骨结节部分至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心位置进行横扫, 超声检测下呈现卵圆形高回声或者三角形高回声,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 逐渐穿刺至坐骨神经旁边的位置, 并注入25 ml 0.5%的罗哌卡因。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4. 1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 包括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及维持时长、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及维持时长。
1. 4. 2 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水平进行评分, 分数与疼痛程度成正比。
1. 4. 3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判定标准:优:患者手术中无疼痛感, 肌肉松弛程度较好;良:患者手术中稍有疼痛感, 肌肉松弛程度适中;差:患者手术中疼痛感较为严重, 肌肉松弛程度较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麻醉情况 实验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6.12±0.92)min, 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441.56±35.36)min, 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8.98±0.78)min, 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381.56±42.25)min。对照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7.63±1.11)min, 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389.78±28.63)min, 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9.96±1.52)min, 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341.45±45.58)min。实验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均短于对照组, 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及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长均长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180、3.933、7.802、4.424, P=0.000、0.000、0.000、0.000<0.05)。见表1。
2. 2 疼痛评分 麻醉前, 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为(7.45±1.45)分, 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7.51±1.52)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6, P=0.845>0.05)。麻醉后, 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为(1.02±0.44)分, 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3.78±0.87)分, 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408, P=0.000<0.05)。
2. 3 麻醉效果 实验组麻醉效果优32例, 良14例, 差1例, 优良46例, 麻醉优良率为97.87%。对照组麻醉效果优18例, 良17例, 差12例, 优良35例, 麻醉优良率为74.47%。实验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2, P=0.001<0.05)。
3 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自身机体功能退化严重, 大都伴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基础病症, 患者的器官功能退化严重, 手术过程中的耐受程度较差, 所以手术治疗的风险较高, 必须加强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干预。在对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 大都采用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和椎管内麻醉方式进行干预, 但是由于腰丛神经麻醉方式操作难度较大, 在手术后患者极易出现不良反应, 椎管内麻醉方式的穿刺难度较大, 手术风险较高。所以必须不断对麻醉方式进行强化和创新, 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 能够对患者神经所处部位进行观察, 避免了对患者神经造成的损伤, 且有利于根据影像显示合理调整患者的进针深度, 能够有效明确进针的部位, 有利于提升穿刺的成功率, 麻醉的药效发生较快, 不会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产生影响, 且麻醉药物的维持时间较长, 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病痛, 从而有利于提升预后效果, 可见, 该麻醉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手术疼痛, 降低患者手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应激反应, 且该麻醉方式不会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产生较大影响, 不会对患者呼吸产生影响, 有利于提升术后患者的苏醒速度, 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麻醉意義显著。
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 有利于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疼痛, 在手术过程中不需要变换患者的体位, 为手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由于老年患者在手术后很长时间需要卧床休息, 所以需要以合理比例的药物对患者进行腰部麻醉, 进行麻醉前补充患者机体所需的液体, 并及时采用血管活性药物确保患者机体处于稳定状态。在手术过程中, 医护人员必须密切对患者的呼吸和血液循环情况进行观察, 并合理采用对应措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确保患者的心肺功能处于正常状态, 以确保手术能够维持最佳的疗效。根据以往手术经验,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种并发症, 若不能有效对患者病症进行干预, 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生命危险, 所以在手术前, 相关人员必须及时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和麻醉情况进行评估, 以此降低手术发生风险的可能性。比如, 针对存在心功能问题的患者, 其耐受能力比较弱, 所以必须尽可能的降低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 以小剂量的麻醉药物对患者进行干预, 以此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保持患者机体循环系统的稳定性, 且相关人员必须在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控患者的体征, 以合理调节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 以此确保患者的机体安全。
当前临床对患者进行麻醉也有选择气管插管方式进行全身麻醉的, 但是该麻醉方式虽然效果较高, 但是会对患者的机体产生刺激,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压病症, 使患者出现喉痉挛和呛咳现象, 对患者的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而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进行干预, 安全性高, 在麻醉后患者能够尽快苏醒, 在手术中所选取的麻醉平面处于较低的水平内, 阻滞的成功率较高, 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副作用较小, 麻醉效果显著, 有利于辅助提升手术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 实验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6.12±0.92)min, 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441.56±35.36)min, 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8.98±0.78)min, 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381.56±42.25)min。对照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7.63±1.11)min, 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389.78±28.63)min, 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9.96±1.52)min, 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341.45±45.58)min。实验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均短于对照组, 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及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长均长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7.180、3.933、7.802、4.424, P=0.000、0.000、0.000、0.000<0.05)。麻醉前, 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为(7.45±1.45)分, 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7.51±1.52)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6, P=0.845>0.05)。麻醉后, 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为(1.02±0.44)分, 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3.78±0.87)分, 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408, P=0.000<0.05)。实验组麻醉优良率97.87%高于对照组的74.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2, P=0.001<0.05)。可见, 应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进行干预, 能够迅速发挥麻醉药物使用效果, 延长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 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维持患者肌肉正常的松弛程度, 从而有利于降低患者手术中的应激反应, 提升手术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左东, 周民. 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创伤外科杂志, 2017, 19(7):503-507.
[2] 王兴高, 文日新, 陈匡东, 等. 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海南医学, 2018, 29(9):1231-1233.
[3] 余建英, 王充, 邵亮, 等. 超声引导下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 28(2):229-232.
[4] 廖华山, 姚喆, 霍红艳, 等.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效果比较.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 16(32):6328-6331.
[5] 安玉明.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7, 45(11):78-80.
[收稿日期:201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