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小学歌唱实践教学的现状,通过分析得出了完善小学歌唱实践教学的措施,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歌唱的积极性、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完善小学歌唱实践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观念;小学;歌唱;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0-0170-01
歌唱是以表演者自身为乐器进行音乐艺术实践表演的独特艺术形式,在表演过程中强调实践,并注重实际效果。歌唱艺术以表演者自身声音为载体,结合物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对歌唱艺术作品进行诠释。
一、完善小学歌唱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培养小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
1.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善于运用乐器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调动学生感官的方面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对学生进行高效且具有實际意义的声音训练,并且在传统训练手段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避免学生因枯燥的机械性训练对歌唱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第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歌唱作品的内涵,让学生体验到这种艺术形式独特的美学表达,并从中获得参与感和体验感。
第三,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意识,让学生在新奇的体验中获得成就感,促进学生产生对于歌唱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上的改良与创新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目的。
在歌唱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经常接受表扬的孩子对于歌唱的学习会产生更高的兴趣,这种鼓励不能是勉强的、敷衍的表面赞扬,而应该是切实的、学生自身能够认同的鼓励。
(二)完善教学方法
1.运用身体器官发声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科学合理地运用气息来减少歌唱时声带的负担,会使歌唱声音具有美感。结合实际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与学生理解能力,避免在讲解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实际内容对教学方法做出适当的调整。例如,在古诗词类声乐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联系语文课程中对于相关古诗词的讲解,对学生的音乐形象概念做出引导,合理利用语文课程中对于古诗词作品的充分讲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歌唱学习。
3.教学演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教学演习、教学游戏的设计。例如,在课程内容《彩云追月》的学习过程中,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切分音节奏,并能用各种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歌曲。(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彩云追月》,并进行音乐游戏,两组学生进行对唱,体验音乐独有的民族风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体会歌曲情绪,并能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在以这三点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的形式带领同学们将《彩云追月》这首作品进行合理的改编,将其以两组学生对唱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对唱过程中体会这首作品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并且在音乐游戏环节选择音乐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排练权利,让他们带领同学进行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并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直接兴趣。
(三)丰富歌唱教学课程内容
1.引入模仿式游戏活动
模仿式的音乐游戏活动是指在音乐课程设置的音乐游戏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对教学展示的内容进行模仿,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方法。例如,在《辛德勒名单》第二课时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在音乐欣赏的同时播放电影《辛德勒名单》的图片或者为音乐配上电影视频,使得音乐欣赏更加直观,在经过简单排练之后结合声乐演唱对这一内容进行展示。
2.引入个体牵引式游戏活动
所谓个体牵引式游戏活动是指在音乐游戏环节中教师选择声乐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下进行音乐游戏的方法。
二、结论
对于小学歌唱启蒙教学,教师要引起高度注意,加强对自己的要求,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学生从掌握最基本的乐理知识开始,慢慢进入歌唱的世界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运用乐器,使学生进入到更为波澜壮阔的音乐大世界中,让学生从小培养一种对音乐的鉴赏意识,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爱上歌唱。
参考文献:
[1]周琳.试论中小学音乐课的唱歌教学,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04期.
[2]车文芬.唱出优美动听的歌,乡音,2000年10期.
[3]吴淑雅.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学.艺术教育,2013年09期.
[4]博雅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施的必要性,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5]陈震琴.浅议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境创设.新课程(小学),2012年02期.
作者简介:蔡念彤(1997-),女,汉族, 黑龙江双鸭山市,硕士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声乐教育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