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国语文读本》中新文学选篇的开创性

2020-04-17 09:02王艳华
文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影响力

内容摘要:《初中国语文读本》是继《白话文范》后,我国第二套选录新文学作品的语体文教科书。在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辑史上,它算得上开创性强、影响力大、深受业内人士好评的精品。但由于出版时间较晚,又由规模较小的民智书局出版,发行量和现存量不大,这套教科书没有得到研究者重视。它的开创性在于首开选录数量众多、文质兼美的新文学作品作教材的先河,使新文学真正取得中学国语教科书的主体地位;首选很多现代文学史中公认的《故乡》《孔乙己》《药》《超人》《天上的街市》等新文学经典;首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作品《地动》《荒芜了的花园》等。它的影响力在于引领一个时期的初中国语教科书选文潮流;开启民国中学注重文学教育的风尚;加速了新文学知识生产合法化与经典化的进程;筛选出第一批新文学经典。相比之下,《白话文范》编辑粗糙、业内认可度低,从这个意义上看,《初中国语文读本》才是第一套成熟的初中国语教科书。

关键词:《初中国语文读本》 新文学选文标准 开创性 影响力

1922年8月,民智书局初版了《初中国语文读本》,这套书由孙俍工、沈仲九二人合编,共六册,是继《白话文范》后,我国第二套选录新文学作品的中学纯语体文教科书。编者孙俍工、沈仲九具有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丰富的中学国文教育经验、极强的文学鉴赏力和精准的眼光,二人合编的教材具有非凡的开创性和深远的影响力。

一.编辑理念的开创性

教学内容的框定,是国文教学改革的核心。1918年,刘半农基于国文教学改革,在《应用文之教授》中提出反对“新八股”之流陈腐的文学教学,注重简明的实用文章教学的观点。①朱毓魁编的《国语文类选》接近这一思想。胡适更热心于推行国语运动,1918年,他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要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他认为国语文的典范是“《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宋儒语录,白话信札;元人戏曲,明清传奇的说白。唐宋的白话诗词”②等。他又在随后的《通信》中,提出通过中小学国语文学教育推行国语运动的设想。③可见,胡适认为古白话文学作品最适合选作中学国语课文。他的这一思想得到洪北平、何仲英合编的《白话文范》的贯彻落实。

而沈仲九、孙俍工合编的《初中国语文读本》有自己独特的编选理念。1919年,沈仲九在《对于中等学校国文教授的意见》中提出,教材的选择要“以和人生最有关系的各种问题为纲,以新出版各种杂志中,关于各问题的文章写目。这种问题和文章,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现代的思潮,实际的生活,世界的大势,而且要有兴味。”④关于选文问题,这套书的“编辑缘由”中说,选择课文的困难在于,近几年的语体文虽多,但形式内容都好,足资模范,适合中学生用的很少。这表明,文质兼美,适合中学生使用是这套书首要的选文标准。结果,《初中国语文选本》兼顾了选文的思想性、文学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套纯选现代语体文的教科书。

这套教科书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人人有迅速阅看书报的能力,以启发思想;并且了解现代思潮底大概。

2.人人有精密鉴赏国语文艺的能力,以培养美的感情;并且了解彼的变迁和性质。

3.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地敏捷地发表情思,记叙事物。⑤

不难看出,编者认为通过国语课的学习,要达到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语文能力;二是了解现代新思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了解国语文艺的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四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基于这样的编辑理念,这套书的选文说明是:“这书为供学者精读研究以作作文模范起见,取材较严。凡近几年来,各作家、各文体、各问题的国语作品,只选取一二篇代表作,使阅者可以略窥现代思潮、现代文艺的一班;如愿详细研究,需参考本书和各篇有关系的文章。”⑥可见,整理国语文运动的成果,传播新思潮、新文艺是这套书的重要选文标准。

由于编者敏锐的眼光和极强的文学鉴赏力,众多新文学早期的精品入选了该书。这些作品中传达的新文学创作理念和审美特征也逐渐成为中学生对新文学的固定理解,参与了国人新文学理念的建构。

二.新文学选篇的开创性

《白话文范》的面世,比1922-1923年版新学制新课纲的颁布早两年,是第一套专选语体文的教科书。这套书的选文注重宣传新思潮、新文化、新知识,是早期坊间自选教材的代表,代表了早期人们对白话文的诉求。它共收文章130篇,新文學课文较少,只有37篇,占总篇数的28﹪。新文学作品中杂感和短评居多,多达21篇,占新文学课文的57﹪。纯文学课文数量少,新小说1篇,新诗3首,小品文4篇,游记6篇,传记2篇,且选篇没包含当时已面世的《孔乙己》《药》等现代文学经典,文学品质不高。而《初中国语文读本》不同,它的新文学选篇数量多,品质高。这套书共收258篇作品,其中,新文学作品127篇,占总篇数的49﹪。国文教科书选文,一般要包含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两大类,文学作品又包含外国文学译作、古典文学作品和新文学三大块。这套教科书单新文学作品一项的选目就接近课文总篇目的一半,可见,编者非常重视新文学教育。这套教科书在新文学的选篇上,极具开创性,全书只有八篇与《白话文范》相同。

这套教科书的新文学选篇都收在前四册书里,前四册书共有课文189篇,新文学作品占前四册课文总数的67﹪,占据教科书的主体地位。前四册于1922年8月至1923年1月出齐,是最早面世的以新文学为主体的中学国文教科书。这套教科书选录了数量众多、文质兼美的新文学作品,包括新诗38篇、小说21篇、小品文11篇、话剧2篇、儿童文学2篇,极具开创性。尤其是,它首选了很多教科书中公认的现代文学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经典作家有鲁迅、冰心、叶圣陶、郭沫若、朱自清、郑振铎等人,经典作品有《故乡》《孔乙己》《药》《笑》《天上的街市》《荒芜了的花园》等课文。并且,在新诗名篇不多,胡适影响力很大的情况下,编者绕过了《尝试集》,选录了艺术水准更高的郭沫若、俞平伯等人的新诗。这种选录情况折射出编者极强的文学鉴赏力和精准的眼光。

从入选篇目较多的作家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知名新文学作家,主要有鲁迅(15篇)、叶绍钧(5篇)、郭沫若(5篇)、俞平伯(5篇)、郑振铎(4篇)、刘延陵(4篇)、徐玉诺(4篇)、冰心(3篇)、朱自清(3篇)、刘大白(3篇)、王统照(2篇)、康白情(2篇)。第二类是文学革命战将,主要有梁启超(3篇)、胡适(7篇)、周作人(14篇)、刘半农(4篇)、钱玄同(4篇);第三类是新文化运动先驱,主要有蔡元培(5篇)、李大钊(1篇)、沈玄庐(3篇)、戴季陶(1篇)等。可见,在选篇数目上,知名作家作品远远超过了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主将作品。编者选文时,与《白话文范》不同,他们更注重作品的文学性,而不是作品传达的新知识、新思潮、新道德等内涵。

从新文学选篇的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揭露封建文化弊病和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如鲁迅《孔乙己》《故乡》、叶绍钧《隔膜》和《母》、冰心《烦闷》《超人》等;第二类是塑造国民性的议论性散文,如梁启超《最苦与最乐》《人生目的何在》、蔡元培《劳工神圣》《我的新生活观》、胡适《新生活》、李大钊《今》;第三类是大量的游记散文,如梁启超《欧遊心影录楔子》、周作人《访日本新村记》、宰平《欧游道中记》、《留法老学生之自述》和《赴法船中的报告》等;第四类是纯文学作品,如周作人《西山小品》《山居杂诗》、郭沫若《雨后》《天上的街市》、郑振铎《荒芜了的花园》等。很明显,第二类和第三类的课文明白地传达着观世界、新国民的精英教育倾向。第一类和第四类的课文虽然均属于文质兼美的现代文学经典,但它们除了带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外,还包含着反思社会、助益人生的内容。所以,这套教科书的新文学选篇文学性和思想性并重,思想性具有更广泛的内涵,与新文学史家挑选文学经典的标准相似。

这套教科书对中学生的接受心理和阅读喜好也有关注,它选录了叶圣陶儿童小说《地动》、郑振铎寓言故事《荒芜了的花园》,这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首次进入中学国语教科书。

这套教科书的开创性还表现在编者选录新文学作品的敏锐性上。1922年8月面世的第一、三册收录了刚发表不足一年或一年多的新文学作品。如1922年3月俞平伯《冬夜》中的3首诗,1922年1月发表的叶圣陶《地动》,1921年4月发表的冰心《超人》,5月发表的鲁迅《故乡》、叶圣陶《一课》,2月发表的叶圣陶《隔膜》等。1923年1月面世的第二册还收录了1922年5月发表的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些新文学作品刚面世一年左右,就被中学教科书选录,可以说,这是教科书编选史中的壮举。

三.新文学选篇的影响力

《初中国语文读本》面世后,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入选的新文学作品,获得新文学范文的价值认定,广泛进入后来国文教科书编者的视野。民国时期后来的教科书,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套教科书的选文思路。可以说,在1920-1927年间,这套教科书引领中学国语教科书选文风尚,首开民国中学国语教科书注重新文学教育之风。

1920-1927年间,较有代表性的中学国语教科书共有五套。这套教科书的新文学选篇对稍后面世的三套教科书影响很大。经统计,在《初中国语文读本》的127篇新文学课文中,有60篇被不同次数的重复选录,而《白话文范》37篇新文学作品中,只有11篇被重复选录,具体重复情况列表如下:

不难看出,这三套书有接近一般的新文学选篇,与《初中国语文读本》相同,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选篇与《白话文范》一样。毋庸置疑,后来教科书编者作为业内人士的代表,更加认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选篇。

中学国语教科书是五四时期新文学传播的重要媒介,比起作品集和文学杂志,从发行数量来看,教科书具有绝对的优势。民国时期教科书再版印数一般为五千册。据不完全统计,沈仲九等人编的《初中国语文读本》,1922年初版,到1926年已再版8次;周予同等人编的《初中国语教科书》,1923年初版,到1929年已再版65次,国难后1932年5-10月间又再版11次;秦同培的《中学国语文读本》,1923年7月初版,到1924年6月已再版3次。沈星一的《初中国语读本》第一册1924年8月初版,到1932年已再版16次。这三套教科书重复入选的鲁迅《孔乙己》《故乡》、周作人《一个乡民的死》、梁启超《〈欧遊心影录〉楔子》、冰心《笑》等五篇新文学作品,通过教科书被阅读的次数就超过了51.5万次。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它们通过作品集和文学杂志被阅读的次数。1935年叶圣陶说过:“要知道,我国是一本文学书卖到二、三千册已经算是销数很好的国家,一種文学杂志有一、二万份的销数,简直可以封王了”⑦。以《故乡》为例,日本学者藤井省三在探寻鲁迅《故乡》的读者量时,发现虽然到1937年《呐喊》的单行本已再版24次,总印数也超过了十万册⑧,但是这期间通过教科书印发的《故乡》课文大约已累计超过一百万次了。⑨所以,入选国语教科书,会极大地增加新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借助国语教科书,新文学作品收获了青年读者群,取得了率先把新文学理念灌输到新一代学子头脑的先机。国文教科书是上世纪中学生的基本读物,甚至是一些寒门子弟的唯一读物,他们的很多知识、体验都来自国文课文。新文学课文的审美价值、教育功能得到极大地发掘。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吸收,比对其他文章来得广泛、深入。众多优秀的新文学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文学观念和审美需求,甚至可以说是,塑造了学生的文学观。后世,他们又成为筛选现代文学经典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多次入选教科书是判断新文学作品是否为现代文学经典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这套书的127篇新文学作品中,周作人、胡适的作品因为作者的人设,先后淡出了历史舞台;蔡元培的作品和冰心、叶绍钧的问题小说因不合时代精神,在新世纪教科书中消失。历经百年,这套书中的《故乡》《孔乙己》《药》《天上的街市》《笑》《最苦与最乐》《今》《荒芜了的花园》等八篇新文学作品仍然活跃在新世纪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成为历久弥新的现代文学经典。这八篇新文学经典,除了具有规范的文体特征、适中的篇幅和难度外,《故乡》《孔乙己》《药》《荒芜了的花园》胜在利于提高学生的心智成熟度;《天上的街市》《笑》胜在纯正的审美趣味和富有童趣的想象力;《最苦与最乐》《今》胜在能够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总之,不管后期命运如何,这127篇新文学作品都曾通过中学教育的强化,参与了我们新文学观念的建构。

《初中国语文读本》是继《白话文范》后,我国第二套选录新文学作品的语体文教科书。在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辑史上,它算得上开创性强、影响力大、深受业内人士好评的精品。但由于出版时间较晚,又由规模较小的民智书局出版,发行量和现存量不大,这套教科书没有得到研究者重视。它的开创性在于首开选录数量众多、文质兼美的新文学作品作教材的先河,使新文学真正取得中学国语教科书的主体地位;首选很多现代文学史中公认的《故乡》《孔乙己》《药》《超人》《天上的街市》等新文学经典;首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作品《地动》《荒芜了的花园》等。它的影响力在于引领一个时期的初中国语教科书选文潮流;开启民国中学注重文学教育的风尚;加速了新文学知识生产合法化与经典化的进程;筛选出第一批新文学经典。相比之下,《白话文范》编辑粗糙、业内认可度低,从这个意义上看,《初中国语文读本》才是第一套成熟的初中国语教科书。

注 释

①刘半农:《应用文之教授》,载《新青年》第4卷第1号。

②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载《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4号。

③胡适:《通信》,载《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5号。

④沈仲九:《对于中等学校国文教授的意见》,载《教育潮》第1卷第5期。

⑤沈仲九,孙俍工编:《初中国语文读本》第一册,上海民智书局1922年版,第5页。

⑥沈仲九,孙俍工编:《初中国语文读本》第一册,上海民智书局1922年版,第3页。

⑦叶圣陶:《答愿意献身于文学的青年》,《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9卷,第116页。

⑧参看藤井省三著,董炳月译:《鲁迅〈故乡〉阅读史》,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⑨参看藤井省三著,董炳月译:《鲁迅〈故乡〉阅读史》,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作者介绍:王艳华,云南大学文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影响力
《微型计算机》2019年度品牌影响力调查获奖读者揭晓
My Hobby
《小溪流》荣晋2016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海外排行第39名
你凭什么影响别人
星空榜
2015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影响力榜单
领导的非权力影响力
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10位商界领袖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ENGLISH ADOPTSMORE CHINESE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