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瓶颈”打通“暗道”

2020-04-17 09:52林碧芬
考试周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活水瓶颈策略

摘 要:习作究竟难不难,崔峦先生曾在《福建省小学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上的讲话》中说:“学生不喜欢作文,怕作文,怵作文,对作文望而生畏。我以为,作文也难,也不难。”学生对于作文的“难”,“瓶颈”问题在于缺少“活水”、缺少“米”和缺乏怎么“炊”的问题。即“素材”积累问题和“如何表达”问题,然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对周边的事物往往是熟视无睹,他们缺少主动去发现、主动去储存、主动去练笔的习惯。如何解决这“瓶颈”问题,打通“暗道”?这可从“讲、借、迁移、创编”等策略入手。

关键词:瓶颈;活水;策略

习作究竟难不难?崔峦先生曾在《福建省小学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上的讲话》中说:“学生不喜欢作文,怕作文,怵作文,对作文望而生畏。我以为,作文也难,也不难。说作文不难,因为作文就是用笔写话,就是用文字交流……说作文比较难,因为作文它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一、 学生在习作上的现状分析

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生大都对周边的事物熟视无睹,缺少主动发现、主动储存和主动练笔的习惯。故作文“难”,其“瓶颈”问题在于缺少“活水”,缺少“米”和缺乏怎么“炊”的问题。即“素材”积累和“如何表达”问题。

如何解决“源头活水”,实现“有米可炊”和“怎样炊”的问题,或说如何解决“种子”和“表达”问题。笔者想与大家一起探讨“共生习作”。

二、 共生习作的认识

什么是“共生习作”?简单说是:大家一起写作文,一起讲故事。共生习作教学一个重要的理念: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

什么是习作的种子?指那种能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能够激活学生写作体验,能够把学生带进并且能够推进学生写作过程的写作教学原点!这个“教学原点”,就是种子,又像火源……这个“火种”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情景、一个素材、一个案例、一种心情……

三、 共生习作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写作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家写作,取材也大都源于生活,从莫言的获奖感言“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到高玉宝的《半夜鸡叫》《高玉宝传》等。这些事例也诠释了:生活是最重要的素材来源。

如何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习作种子?怎样引导学生带着作文的“种子”和大家一起写作文,一起讲故事,实现“共生”呢?即如何“充分发挥教学现场的作用,利用教学境界激发学生参与写作活动,丰富写作体验,优化学生过程中的同伴关系,让不想写的会被带进写作的境界,让不会写的也能融进写作的过程”。

(一)他山取材

1. 故事大家讲

矛有其锐,盾有其坚。而坦克则是矛盾的完美集合。其实,习作何尝不可这样——“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就像中国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其他三部,题材大都“借”于当时的民间故事——“说书”。所以,老师可常常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交流会”或“课前5分钟故事”——讲讲听来的、看来的、经历的等。方式可以是生生之间讲,也可是师生之间讲。这样,原本一人一故事,变成的则是“一人多故事”了,这就是“题材的丰满”或说“种子的集合”。

例如,一次,我指导学生写“童年故事”。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唤醒学生情感共鸣。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苹果拔牙”的故事: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因为换牙,牙齿疼得厉害,妈妈要带她去看牙医,可她不肯去,她怕疼。这位小女孩十分喜欢吃冰激凌。刚巧,妈妈的好朋友去她家玩,就对小女孩说:“宝贝不哭了,妈妈带你去看牙医,回来后,阿姨奖励你一根冰激凌。”女孩听了破涕为笑,愿意去拔牙。然后高興地去叉苹果吃,没想到刚咬了一口苹果,那颗疼痛的牙被苹果带出来了。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女孩哭得更伤心了,原因是她觉得冰激凌会因此没了。故事讲完后,我问学生:这个故事主要讲什么?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交流中让学生明白:露珠也能折射阳光,小事也能彰显“味道”。接下来,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成长中的故事……最后让学生动笔习作,结果发现:学生很会借用题材,于是行文中便有了:“洗盐”“第一次削杨桃的故事”“我给妈妈染头发”“电风吹的温度”“一杯热豆浆”……有趣又充满温度的故事。

2. 文本迁移用

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教材其实是最好的“共生之源”。

如教学完《桥》,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搭建读写结合。

练笔一: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默读以上选段,设计小练笔:联系生活中,尝试描述台风侵袭或暴雨来袭……

练笔二(品读完文本后续写):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在我们面前的村庄是一幅怎样的情形?在前来为老支书送行的人群中,你看到了谁?她,他们会做什么,说什么?……可以搜集一些图片,帮助和提示孩子下笔:

像环境描写:我写房子、村路、草树等变化。

像美好故事:村民们怎样努力重建家园,几年后的村庄发生哪些变化。

或是人物描写……

我们要跳出阅读课就是教课文、就是理解的错误认识,而应该真正把课文作为“例子”练习,结合每一篇选择一个训练点,动动手,练习写感受、启示、看法、想象、扩写、缩写、续写等等。

再比如《道德与法治》,其中的一些内容也是很好的“共生习作种子”,如:《我学会了》《我的第一次》《生活离不开他们》《我的自画像》……

(二)触类旁通

指导习作,贵在导,作为“导师”,给予孩子的不仅是“鱼”,更应是“渔”。

以“爱的话题”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先出示了一则视频报道:温哥华的警察街头救小鸭的一幕。引导探讨:这视频让你们体会到什么?在学生感受到“街头暖暖的爱——母爱子,人关爱动物”后,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爱”的事例。让学生自由交流,再适时引导学生打破常规事例,能在常规中捕捉一些更细微的故事,以小事折射大爱。如:一杯温水、一杯茶;马路上行走,父母走外,孩子走内……也应关注那些“看似不爱却是爱”的反面素材,如:唠叨、竹条里的爱等。同样,我们也可引导孩子从不同方面去“创新”——写一写生活中的“动物”之爱,如:母鸡啄碎米粒喂小鸡……从而去拓宽习作的面,这样更不会觉得无从下手。

(三)同材多用

“实践出真知”,习作也是如此,指导学生习作,定位在于“指导”,这导不应该仅停在只讲“习作常识——规律、规则”。更重要的“点”应是带着孩子在“经历”或“亲历”中体验习作的过程,并让孩子在体验中明白怎么写,并学得习作技巧。

如:为了教会孩子“同一题材可以多种角度运用”。我先带孩子玩了一个“书本拔河”的游戏。大约玩法是这样:把两本较厚的书(越厚力越大)一页一页交叉,然后让学生猜想:若用力拉,会有啥效果?接着讲游戏规则:有三组分别拔河,一组是瘦小,一组是较胖,一组是团体,哪组能把书本分开就获胜。我先让学生押注哪组能赢,押注输了的要进行节目表演,然后让各组先后进行拔河。评判之后,带领孩子探析“难分开”的原因——揭示摩擦力的原理,并简单补充这种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最后,我让孩子探讨:如果这个题材让你写,你可以写什么主题?取材上要进行哪些取舍?这一石丢入,果真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所欲言,言辞灼灼。没多久工夫,诸如《生活处处有科学》《神奇的力》《书本拔河》《书本拔河的启示》《有趣的游戏》《这堂课真有趣》……便流淌于学生笔下。

(四)创编题材

生活处处是风景,生活处处是题材,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我想大家也应有这样的习惯:每次去旅游或观光,都喜欢拍几张照片,再加几行简短文字晒一晒。这不仅只是一种记录,也像是一種文字加图组成的“绘本”。其实,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这样的“模板”,引导孩子也去拍,去画。如:

1. 拍写结合

可以让孩子动手拍一拍生活画面,然后把照片简单组合,并写上简短的文字。如:

经典牛排真好吃,我一点儿也不怕辣。

妈妈,蛇,我怕!

2. 画写结合

当然,也可以画写结合,如写人篇,我们可以用简笔画形式把人物特点画下来,再写上简短文字。像介绍一位才华横溢的老师,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现他。

我的老师总爱戴着眼镜。

她喜欢穿高跟鞋。

她特别博学,上课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这样创编,趣味性强,孩子也能在玩中学作文,自然就乐于动笔了。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要解决孩子的作文“瓶颈”问题,打通“暗道”,我们要善于调动孩子的各个感官,多看看,多想想,采取不同的方法、形式,把习作生活化,让孩子能主动去记录,去表达。

参考文献:

[1]黄厚江.从此爱上作文课[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林碧芬,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云霄县下河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活水瓶颈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如何从阅读教学中寻找「活水」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我说你做讲策略
为有金融活水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