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王菊花,彭梦玲,丁建平,阮祥春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生理学是研究有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早在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之初,生理学或医学奖即作为五大奖项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理学是生命科学中最有吸引力的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的核心,是生命的哲学。动物生理学是生理学的分支,是研究正常(健康)动物机能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2]。动物生理学把更为基础的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学、动物生物化学等内容与动物医学临床学科联系起来,它不仅研究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而且为动物医学临床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向有利于增强动物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动物医学专业的“桥梁学科”[3]。
“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科研与实践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完善育人机制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动物生理学作为动物医学(兽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动物生理学的核心理论和研究前沿,具有科学思维能力,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要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专业伦理、科学的信仰和良好的行为习惯[4]。
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专业课程思政化,而是在课程性质不变的同时,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在专业教学全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教育的理念,从而达成思政教育的目的。因此,思政案例库建设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前提。近年来,动物生理学教学团队深入挖掘课程和专业中的德育元素,从以下几方面收集和凝练思政素材,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
根据我国生理科学的发展,可将具有代表性的生理学家分为三个时期:创业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林可胜、蔡翘和张锡钧;发扬光大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冯德培、张香桐和王志均等;继承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杨雄里、吴建屏和韩济生等。这些生理学家早年都曾留学海外,在祖国需要之时,他们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的在抗日战争前,有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8]。巴氏消毒法的建立者路易斯·巴斯德曾说过一句名言: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我国老一辈生理学家报效祖国的事例,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纵观我国几千年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早公元前400~300年,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运用当时的哲学思想,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总结。其中不少关于人体功能的描述,至今看来依然是正确的,如“心主血脉”、“肺主气”、“肝主藏血”、“肾主水”等,这是最古老的生理学,比西方认为的现代生理学的创立(英国人威廉·哈维于1628年发表的《心血运动论》(De Motu Cordis))早2000多年。《黄帝内经》提出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这与现在提出的整合生理学概念非常相似[2]。因此,《黄帝内经》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著作,它体现了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以此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热爱祖国、奋发学习的责任感。
动物医学是研究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科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科技事业,基础科技实力和疫病防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强大的科技支撑下,我国消灭了牛瘟和牛肺疫、根除了马传染性贫血、有效防控了猪瘟,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面成绩斐然。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应急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法宝。近20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等优先防治的一类动物疫病依靠我国自身科技力量,得到了有效防控,为保障我国养殖业健康平稳发展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5]。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时期国家对兽医事业的规划,国家对动物医学科学研究项目不断支持的结果,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办大事的优越性。
生理学是生命的哲学,其核心概念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和谐”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万物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内在依据。中国文化中,以“和”为本的宇宙观,以“和”为善的伦理观,以“和”为美的艺术观,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稳态”在生理学中指健康动物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是生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动物健康的保障[2]。由此可见,“稳态”与“和谐”是有机统一的,中国文化中的“和谐”观点,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也体现了机体内“稳态”的观点。
中国文化中崇尚“天人合一”,整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整合生理学”在生理学中指从基因、细胞、组织、器官到整体等不同层次分析机体功能活动的规律及机制,揭示其与整体活动及环境行为等因素的关系或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2]。“整合生理学”是生理学的核心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想”是统一的。
科学精神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包括探索精神;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等。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不仅应获得专业知识,更应获得科学精神的洗礼。
牛结晶胰岛素的合成就是科学精神的充分体现。从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三个单位联合,在前人对胰岛素结构和肽链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经过6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于1965年完成了牛结晶胰岛素的全合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工合成蛋白质的首个国家[6]。同样,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的事迹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好诠释。生理学或医学奖是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之初的五大奖项之一。一百多年来,众多生理学家获得了此项最重要的世界性科学奖励,他(她)们在促进生理学和医学的科学研究、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中国科学家创造性地研制出抗疟疾新药青蒿素,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作为所有科研人员的代表,荣获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7]。
动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实验动物。在实验教学中要有动物福利的理念,遵循动物实验的“3R”(减少、替代、优化)原则,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对动物的仁爱之心,要认识到实验动物为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9]。兽医是治疗动物疾病、增强动物健康的学科,只有喜欢动物、了解动物,才能做好兽医工作。兽医不仅要掌握疫病防控、疾病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动物福利、动物伦理的理念,懂得动物行为学、医学心理学等知识,遵守兽医法律、法规的要求。兽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风范,在工作中富于人文关怀、同情心以及利他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10]。
总之,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担负着传递社会价值观念的责任。动物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机理的科学,在其知识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课程的思政内容,在专业课教学全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想教育的理念和目的,让学生学会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从专业知识中引发和专业相连的思政问题,从而达成思政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人文素质和正确价值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