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昱
安徽省合肥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安徽合肥 231135
种公猪的外伤对猪场正常的配种生产影响较大,各种外伤的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下面介绍影响种公猪外伤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种公猪外伤防治方法。
种公猪生性好斗,饲养期间会发生激烈的打斗,难免出现损伤。
调查分析可知,纤细肢蹄的种猪较易受伤,背膘较厚且生长缓慢的品种存在较高的发病率。除此之外,老年种猪发育较为成熟,自身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蹄壳很少会出现破裂问题,但比例较低,且症状更轻。
地面过于坚硬时会磨损种公猪的蹄部,引发细菌感染问题。地面过于光滑也会导致种公猪摔伤,加之地面较冷,以致引发风湿病。同时,地面坡度较大也会导致种公猪四肢、韧带以及腿部负重不均匀,加大了后蹄负重,引发蹄裂症。除此之外,环境中的异物以及地面的酸碱度均会影响种公猪的外伤问题,当地面具备一定的腐蚀性时,长期接触会导致种公猪蹄壳变软,从而引发开裂问题。而环境中暴露较多的异物,也会导致种公猪划伤,加之环境较差,细小的伤口便会出现细菌感染,从而引发化脓等炎症问题。
种猪饲料中钙磷比例不当,或缺乏维生素D时,会出现骨质松软等疾病,甚至年轻的后备种猪骨骼还会出现变形,严重影响了种公猪身体机能的发挥。当种公猪患有软骨病时,在与硬物碰撞后,便会导致骨折或骨裂问题。除此之外,种公猪缺锌会导致蹄裂问题,缺硒会导致足部变形以及关节炎等问题。
比如口蹄疫、水泡病会对导致种公猪蹄部、口腔等出现溃烂,甚至蹄部脱落。感染葡萄球菌也会导致种公猪腹部与颌下皮肤发红,出现结节,甚至还会出现丘疹与水疤等。
运输期间种公猪受到颠簸与惊吓,也会因相互踩踏而发生外伤问题。且若饲养人员没有及时栓牢圈舍,以致种公猪窜入到其它圈舍中,引起打斗,出现皮肉损伤。
在选择后备猪时,养殖人员应全面细致观察,挑选四肢强健的种公猪作为后备公猪。理想的种公猪应该是四肢直立有弹性,且站立稳定,侧蹄对应整齐。不理想的种公猪为四肢细小,侧蹄不齐,且后躯不稳等。
为了保证正常发育,养殖人员应为种公猪提供全价营养,保证钙磷元素的合理配比。同时,还应为种公猪及时补充维生素D,避免种公猪出现四肢肿大等问题,防止蹄部发育不良。
饲养期间,工作人员应时刻注意地面的情况,减少环境对种公猪的影响。养殖人员应为种公猪设置坚实平坦、不硬不滑、温暖的地面,并保证定期通风,做好清洁与消毒工作,避免地面积水。饲养种公猪时不能采用坚硬的水泥地面,尽量利用砖块铺砌地面,或者垫铺木板、垫草等。
在饲养期间,养殖人员还应充分重视种公猪的户外运动,帮助其合成维生素D,在改善整体循环的基础上,避免蹄部障碍问题,保证种公猪蹄部的健康。对于蹄部发育不良的种公猪,通过加强运动,还可以磨削蹄部,保证侧蹄的对称发育。
一是全面做好种公猪猪舍的消毒与清洁工作,定期清理粪便,并保证清洗效果。为了尽量减少细菌与微生物的侵害,饲养人员应全面消毒,最好每隔3 d进行一次。同时,还应做好种公猪的清洗工作,一旦发现寄生虫与表面创伤问题时,应及时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二是在运输与装卸种公猪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在遇到颠簸时应放缓车速,保证防护效果,以免种公猪受到惊吓,导致踩踏问题出现。三是饲养人员应禁止将尖锐物品带入圈舍内,且应经常巡视圈舍,一旦发现损伤物品应及时处理。养殖人员在进出猪舍时应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保证门栓的牢固性,避免种公猪外逃。四是在运动、饲喂以及采精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做好种公猪蹄肢的保护工作,避免操作失误。当种公猪胆小时,养殖人员还应做好刷毛工作,减轻距离感。
一是养殖人员应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并定期在饲料中增加预防药物,避免引起蹄部感染问题。二是在发育过程中,种公猪会出现蹄肢发育不良问题,此时养殖人员应做好蹄部的护理工作,利用剪蹄刀将弯曲部分削掉,使其成为健康的蹄部。三是及时治疗,一旦发现便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合理采用青霉素、鱼石脂等药物,保证最佳的治疗时间与效果。
外伤会直接影响种公猪的生产能力,甚至导致其瘫痪,为养殖人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调查发现,外伤包括扭伤、骨折、蹄壳脱落等方面,养殖人员应及时针对种公猪的外伤情况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并在此后养殖工作中进行合理预防,保证种公猪的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