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波,李祥霞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 广州 510320)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聚焦点,是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1-2]。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IT 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困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重任,具有招生规模大、社会需求量大和企业需求层次差异大等特点[3]。近年来随着IT 产业发展及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例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等[4-5]。
目前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都在努力发展、寻找转型出路,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单一的专业评估体系及高校自主权落实尚需时日等体制机制原因,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陷入发展困境,现状如下[6-8]。
一是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院校数量多。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不顾自身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所在城市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对IT 人才的需要,都先后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是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并未真正区分上述专业的异同点,造成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趋同化现象明显。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新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培训环节仅局限于学历提升等,忽略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和提升,同时教师的学历层次及学缘结构也不尽合理。
三是专业办学的行业性、区域性特征不明显。目前大部分重点高校均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了大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上无特色,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将会失去竞争力。但是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未真正根据自身特色办符合行业和区域特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十分薄弱[9-10]。
四是与企业协同合作办学较少。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行业、当地IT 企业界的联系很少,与IT行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几乎无联系,学生实习与见习基地较少。
本研究对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学科竞赛指导和校企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进行改革,具体思路与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保证生师比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每年按一定比例选派教师参加适合本专业特色发展的新技术、新领域的短期培训,使本专业教师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和更新,通过校、政、企合作,调整部分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特别是专业实验教学和各种设计课程的指导,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其次围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分别建立不同层次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校内实践创新体系和校外平台扩展体系,具体方案如图2所示。
图2 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一层次为课程实验教学体系,重点建设编程语言类、主干课程类和项目开发类实验项目。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学时分配和实验室建设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健全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建成精品实验课程,出版优秀的实验教材。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建立一支优秀的工程实践型实验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发表实验教学研究论文、参加国内外实验教学会议及企业交流和短期培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第二层次为校内实践创新体系,校内实践创新体系是根据学生职业目标及专业特色开展的“第二课堂”,重点建设学业导师制,新生一入学即分配专业学业导师,每一位学业导师指导8-10 名本科生,鼓励学业导师将自己的研究型项目转发为工程实践项目,形成校内实践体系下的第一项目来源,吸纳本科生加入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争取转化成实验型项目,形成校内实践体系下的第二项目来源。与此同时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型项目转化,吸纳本科生加入团队,形成校内实践体系下的第三项目来源。
第三层次为校外平台扩充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参加学校产学研合作基地的认识实习、专业调研,毕业实习等,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大纲,由有实践经验或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介绍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求和方法。毕业论文(设计)最终采用双向选择、适当调配方式确定学生的指导教师,同时鼓励学生面向社会实践自由选题。
高校里有各种学科竞赛,这些竞赛都非常强调学生将专业技能、创新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本科生对各级比赛的参与积极性都非常高,但苦于无专业教师指导,很难在各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甚至是失败,这就会使得本科生的自信心受损。针对此现象建设学科竞赛指导团队,让本科生接受学科竞赛日常训练,接受过学科竞赛科学训练的本科生参与到竞赛中有方法、有方向,不论学科竞赛结果如何,学生都能在竞赛的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成为各校各专业确保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培养IT 人才时采用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企业实用技术,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可以共同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践,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应与当地社会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精准对接,满足区域发展的用人需求,如石油院校专注于石化行业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医学院校可专注培养医工结合的计算机辅助诊断人才、师范院校专注于培养计算机师范人才、财经院校全力打造信息技术和经济与管理结合的应用型特色。另外可以根据自身所处位置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北部湾等,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从而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的放矢,突出专业办学的区域性特征,利用自身的优势办出特色。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学科竞赛指导和校企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