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旺生 (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安徽 宣城 242300)
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黑臭水体治理等难题。下文就南山公园水环境治理EPC项目做简要阐述。
南山公园湖原为冲口大塘,传说朱元璋曾在此钓过鱼故附近留下钓鱼台路、钓鱼台村民组的美名。2005年开发区发展前,四周群山环绕,草木丰盛,湖水清澈。随着开发区企业持续扩建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开发区管委会于2013年动工建设南山公园项目,将冲口大塘纳入整体建设工程中,改造成供市民游玩的景观水体,2015年竣工后将其更名为南山公园湖。2016年底,由于附近生活小区及居住人口骤增,污水混入雨水管道造成湖水受到严重污染。开发区管委会先后通过采取补水、打捞漂浮物等措施进行了数次清理,但由于上游污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效果不佳。自2017年以来,群众关注度逐年增高,且被列为宁国市黑臭水体治理重点整改水体。
南山公园湖东南角DN1500MM雨水排水管即使晴天也有不少水流出,此管道是南山公园施工时,考虑补充雨水将道路雨水干管接入湖中。初期水质尚好。后期随着南山公园湖周边企业污水、小区生活污水混入雨水管道流入南山公园湖。致使湖中生态链破坏,水体呈现黑色并伴随着腥臭气味,成为劣五类的黑臭水体,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违背了建设南山公园湖补充雨水的初心。
2016年为解决日渐严重的南山公园湖污染问题,启动了截污工程,工程总投资约60万元。为解决雨污合流问题在小区雨水出口加装截污装置,平时管道雨水流量很少主要是生活废水、污水,大雨时排入雨水管道。设计思路较好,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如下:截污装置设置未全面覆盖,效果有限。大雨时,雨水流量大设计思路能稀释污水,由于暴雨带来检查井、化粪池等大量排水系统残留物。由残留物在管道附近发酵造成湖水重度污染,由于南山公园湖无活水补充。即使补充自来水,污水不断流入持续发酵造成湖水重度污染。
为打造“绿水青山”的群众休憩环境。2018年5月,开发区管委会决定采用外源截污内源治理方式对南山公园湖进行综合治理。外源截污是将雨水管道改道,引至污水提升泵站,提升至污水处理厂,从源头上截断污染源。内源治理即南山公园湖水环境生态治理项目。项目实施方案优先采用生态治水理念,尽量不用曝气机等用电设备,由于湖水最大水深8m,湖底沉积平均厚度80cm淤泥。湖水治理考虑到采用传统的清淤方式“简单粗暴”、不但工程量大、效率低,而且污泥需要堆场,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经多方咨询比选,拟采用了淤泥原位处理生态修复技术。将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简称EPC)在网上公开招标。招标文件明确淤泥就地处理,不采用曝气机等用电设备等要求。
项目水生态系统构建图
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中标,工程造价3866374.81元,施工工期90日。南山公园湖水域面积17062㎡,设计最大水深2.5m。2019年3月南山公园湖周边截污工程全部完成后,立即实施南山公园水环境治理项目并进行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首先对南山公园湖基底环境进行改善,基底环境改善主要包括底质改良、地形改造和活化底质。底质改良即对淤泥进行原位处理,投加生石灰消杀病原体和降低淤泥含水率,投加锁磷剂抑制底泥磷的释放;地形改造即在深水区进行素土回填,考虑到水生态系统构建适宜最大水深为2.5m,故南山公园湖区设计最大水深2.5m。在基底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南山公园湖区内构建“草型”清水态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水生态系统构建以恢复沉水植物为主,沉水植物设计盖度为74.2%,挺水植物与浮叶植物相映搭配布置。主要工程内容有:底质改良17062㎡,湖底土方回填18460m3,挺水植物群落恢复共336㎡,浮叶植物群落恢复共113㎡,沉水植物群落恢复共12658㎡,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共12658㎡,鱼类群落恢复共17062㎡。施工完成后,生态系统优化调整一年,生态系统管理养护两年。
南山公园水环境治理工程总承包(EPC)项目,严格按照设计的施工方案执行。现在湖区水质各项指标均已达到设计标准,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已经初见成效。治理前通过对湖区及排口水质进行检测,湖区水体污染严重,为劣Ⅴ类水质,COD、TN、TP、氨氮超标严重,其中氨氮占总氮比重92.17%,为典型富营养化水体。治理后,宁国市环保局检测站对湖水进行检测,水质达到三类水标准(设计为Ⅳ类水标准),透明度最低达到1.8m(设计为 1.5m)。同时委托安徽博信检测有限公司对水体进行检测。悬浮物12m g/L,COD5含量9m g/L,BOD5含量3.2Lm g/L,氨氮 0.143m g/L,未检出总磷。均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标准。
治理后南山公园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南山公园湖水环境治理项目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治水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