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确山县人民医院超声心电科 (河南 确山 463200)
2.河南省确山县人民医院放射科CT室 (河南 确山 463200)
臧艳芳1 袁振林1 董军见2邓瑞芳2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人们生活节奏改变,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动脉粥样硬化作为该病病理基础,其斑块形成能导致颈动脉狭窄、减少脑动脉血流灌注,且斑块破裂后可引起血栓,直接导致脑梗死发生[1]。颈动脉是大脑主要供血血管,相关数据显示,93%以上脑梗死患者可检出颈动脉斑块,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其性质有利于预测脑梗死发生,可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2]。超声检查能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有无斑块形成、血流动力学情况,且其操作方便、无创、价格便宜,常作为颈动脉病变检查的首选方式[3]。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可多角度、大范围观察颈动脉血管,对血管、斑块细节显示更清楚,目前在颈动脉斑块评估中也有重要应用[4]。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5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超声、CTA影像资料,旨在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斑块数量、分布及性质的评估价值,为临床影像检查选择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50例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急性脑梗死入院,一周内完成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及CTA检查,对检查、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因血液流变学、血液成分改变、动脉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原因所致脑缺血或脑梗死,因夹层动脉瘤、放疗性血管狭窄等导致的颈动脉狭窄,存在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对碘油造影剂过敏,无法配合检查。5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1~78(60.39±8.42)岁,34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16例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基础疾病:18例高血压,14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均接受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范围起始部到分叉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范围起始部到海绵窦部)、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范围起始部到分叉以上2cm水平)检查。
1.2 方法
1.2.1 CDUS检查:采用PHILIPS EPIQ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频率2~9MHz高频线阵探头,患者处仰卧位,头略朝后仰,检查左侧时,头向右侧偏,反之亦然,使颈部充分暴露;将探头置于颈部,自CCA起始处连续向上扫描(沿胸锁乳突肌前/后缘),选取纵切、横切二维图像观察CCA、ICA、ECA,其中CCA分叉部、ICA窦部为重点观察内容,ICA充分检查,直到入颅显示不清;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当IMT≥1.0mm,提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IMT≥1.5mm提示斑块形成,对斑块部位、数量、形态、回声特点、斑块分类、性质进行分析并记录;不规则斑块表面行彩色多普勒成像,观察血流信号。
1.2.2 CTA检查:采用PHILIPS 64排CT,对比剂选择碘普罗胺注射液,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剂量80mL,再用30mL生理盐水冲洗;患者取仰卧位,肩尽量下垂,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到双眼水平,观察CCA、ICA、ECA,先常规扫描确定病变区域及扫描层,扫描时嘱患者勿做吞咽动作、勿移动头部,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00~120KV,管电流40~60mA,层厚0.9mm,螺距0.45;自动触发阈值为颈总动脉CT值达100Hu,采集增强扫描数据;所得数据传送到工作站后,行容积成像(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RP)、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观察血管病变;记录斑块部位、数量,依据CT值对斑块性质进行分类。
1.3 斑块分类标准
1.3.1 CDUS检查斑块分类标准[5]:局限性IMT≥1.5mm定义为斑块,其中斑块突出管腔内、斑块内纤维化或钙化、斑块回声与管壁回声接近或强于管壁、回声后方伴声影或明显声衰减为钙化斑块,管腔偏心性增厚、斑块回声低于血管壁回声、表面有连续回声轮廓、后方无声影为软斑块,斑块突出管腔、回声强弱不匀、后方伴或不伴声影为混合型斑块;其中斑块表面轮廓不光滑、连续中断、可见“壁龛”、“穴状”回声视为易损斑块。
1.3.2 CTA检查斑块分类标准[6]:CT值<60Hu、有丰富脂质核心为软斑块,CT值60~130Hu、斑块密度混杂为混合斑块,CT值>130Hu、以高密度钙化为主为钙化斑块;其中斑块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平整或出现对比剂深入斑块内≧2mm视为易损斑块。
1.4 观察指标1)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中斑块分布、检出数量、斑块性质;2)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类情况,其中CDUS中狭窄率<50%、50%~69%、70%~99%、100%分别视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CTA中狭窄率<30%、30%~69%、70%~99%、100%分别视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中重度狭窄率=中度率+重度率+闭塞率。
表1 两种检查方式检出斑块分布及类型分析[n(%)]
表2 两种检查方式在CCA上易损斑块检出率比较[n(%)]
表3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比较[n(%)]
1.5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计数资料用n(%)描述,行χ2检验或连续矫正χ2,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检查方式检出斑块分布及类型分析CDUS在CCA、ICA、ECA上检出斑块总数分别为373个、59个、161个;CTA在CCA、ICA、ECA上检出斑块总数分别为373个、161个、42个,CTA在ICA上斑块检出数量明显多于CDUS,在ECA上斑块检出数量优于CDUS;CDUS、CTA在ICA各类型斑块检出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种检查方式在CCA上易损斑块检出率比较CDUS在CCA上检出的373个斑块中,共发现199个易损斑块,其中软斑块86个,表面不规则18个,溃疡班95个;CTA在CCA上检出的373个斑块,有83个易损斑块,均为软斑块;CDUS对CCA上易损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CTA(P<0.05)。
2.3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比较CTA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检出率98.0%,显著高于CTA的84.0%(P<0.05)。
数字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是因能清楚显示颈动脉狭窄位置、程度、斑块成分,常作为颈动脉狭窄诊断金标准[7],但该检查有创伤性,且费用高,患者不容易接受,因此临床更倾向选择无创、价格相对便宜的超声或CTA检查[8]。
CDUS通过采集血流声频信号波、血流图像,能观察管腔病变,并获得血流动力学信息,可清晰显示颈动脉IMT厚度、评估斑块有无及管腔狭窄情况,且CDUS能根据斑块声学特征,能对钙化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做出判断,还能观察斑块表面形态、光滑度、有无溃疡,对易损斑块有较好的判断;但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如CDUS操作对超声医师经验、技术依耐性高,检查结果受患者体型、发育等影响较大,且检查范围有限,空间分辨率较低,对远端ICA显示不清[9]。CTA经造影剂能对全身血管进行显影,通过对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可从不同方向、层面、角度观察血管,其空间分辨率高、观察范围广,可避免结构重叠,还能利用CT值评估斑块成分,因此其对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也有较好的评估价值,但缺点在于CTA存在一定放射性,且依赖造影剂,无法用于造影剂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10]。
本研究发现,5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经CDUS检查,在CCA、ICA、ECA上检出斑块总数分别为373个、59个、161个,而CTA分别为373个、161个、42个,且二者在ICA各类型斑块检出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TA较CDUS在ICA斑块检出上更具优势,这是因为CTA对整个颈动脉系血管病变均能直观显示,观察范围广,且不受角度限制,而CDUS无法探测ICA海绵窦部,且因较深位置管腔的声衰减效应,其远端颈动脉显影质量较差,容易造成斑块漏诊,故CTA在ICA斑块检出上优势突出。
斑块易损性评估时预测脑梗死风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显示,在两者检测斑块数量差异不大的CCA上,CDUS对易损斑块检出率要显著高于CTA,这与CDUS能直接观察斑块表面溃疡、形态及斑块纤维帽连续性有关。尽管当前有研究指出,CTA下指环征、点状钙化等特征有利于易损斑块评估,但尚需进一步研究[11]。此外,在颈动脉狭窄性评估中,CTA对中重度狭窄检出率要高于CDUS,提示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更具优势,这与CTA能从多角度、多方向观察颈动脉形态、病变有关。刘凯莉等[12]研究也发现,CTA较CDUS在ICA斑块检出、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中更具优势,但在CCA易损斑块评估价值上不如CDUS,与本研究发现一致。
综上所述,超声、CT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数量、分布、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中均展现出良好应用价值,但两种检查方式各具优缺点,在实际中可根据情况进行综合应用,为临床防范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意外提供更充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