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医院放射科(湖北 宜昌 443000)
龙春琴 周志强 贺文俊张周兵 张大为
胆管细胞癌(CCA)系发生于胆管系统的恶性肿瘤,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CCA病例数约占世界的50%以上,早诊断早手术切除是治疗关键;但CCA起病隐匿,病因不明,不仅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亦如此,临床诊断难度大,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其在CCA的临床诊治上发挥重要作用[1-2]。多层螺旋CT(MSCT)具有快速、薄层、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大范围扫描优势,且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已成为肝胆病变的标准检查程序。多平面重建技术(MPR)作为MSCT图像处理技术的一种,可避免传统CT轴位图立体感缺失的局限,极大提升了胆管梗阻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并可帮助临床判断肿瘤对血管、毗邻组织的浸润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现象[3-4]。但针对性研究MSCT后处理技术MPR在CCA诊断中的应用类报道相对少见,基于此,现采集病例拟以回顾性分析方式进一步补充及完善MSCT在CCA中的诊断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3年7月~2018年3月在我院拟拟诊CCA患者116例,所纳入患者入院后均行MSCT检测、有明确手术病理结果,自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男78例,女40例,年龄45~79岁,平均(60.12±4.69)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为18个月,入院时46例临床症状表现为消瘦乏力,40例出现上腹部疼痛、58例合并黄疸;30例上腹部触诊时可触及肿块,28例伴明显消化系统症状,14例肝硬化,40例腹水,经查50例癌胚抗原增高、22例肝功能异常,但均未见甲胎蛋白(AFP)增高现象。
1.2 方法
1.2.1 MSCT检查:设备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机(飞利浦公司),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I/m1);所以患者均完善检查前准备,包括禁水禁食4~6h,扫描前10~20min时口服61%~8%碘海醇,剂量400~600ml,先行常规平扫,再行增强扫描,经外周静脉团注80~100ml碘海醇,速率3ml/s,应用30ml生理盐水冲管后行动脉期(25s)、门静脉期(60s)、延迟期(180s)扫描。
1.2.2 图像后处理:将所采集影像数据上传至配套后处理工作站,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学主治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数据进行分析,重建层厚0.625mm,间距0.5mm,行多平面重建(MPR),对病灶进行观察,包括病灶位置、形态学、密度及其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强化特征等;取统一意见为最终诊断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n(%)描述,χ2检验,计量资料用()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116例拟诊患者病理结果经手术病理确诊,CCA94例,其中周围型24例,肝门型42例,肝外28例,其余22例非CCA,见表1。
2.2 MSCT诊断结果与病理对照MSCT诊断CCA的符合率为74.46%(74/94);诊断CCA的灵敏度为78.72%、特异度为50.00%、准确率为73.27%,阳性预测值87.05%、阴性预测值35.48%,kappa值0.245,见表2。
2.3 经MPR处理后诊断结果与病理对照经MPR诊断CCA灵敏度为85.10%、特异度为59.09%、准确率为80.17%,阳性预测值89.88%、阴性预测值48.14%,kappa值0.406,与MSCT增强扫描比较,MPR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较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RP kappa值高于MSCT增强扫描,见表3。
表1 116例拟诊CCA患者病理结果
表2 MSCT诊断结果与病理对照
表3 经MPR处理后诊断结果与病理对照
2.4 病例分析病例:男,63岁,以右上腹部胀痛1月为主诉入院,AFP阴性,CEA1189ng/ml,CA199>1200U/ml,并手术病理确诊为肝左叶胆管细胞癌;见图1-4。
MSCT作为影像学辅助检查手段,其在肝胆肿瘤临床诊治中的价值已然明确,但常规CT平扫所得影像图质量不佳,MSCT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虽成为肝胆基本的标准检查程序,但也仅能在轴位显示病灶、供血血管、病灶与周围组织或血管的毗邻关系[5-6]。MPR则是MSCT三维重建技术的一种,其可利用容积扫描所得数据对冠状位、矢状位、横断面图像上任意曲线所得图像进行重组,并可依据需求调整层次、投射角度,从而有效降低背景干扰及周围血管重叠;不仅可对病灶位置、大小、形态等基本情况清晰显示,对血管壁、血管与病灶间是否存在脂肪间隙、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门静脉癌栓等均可显示;即使存在部分走形迂曲的血管或胆管组织,亦可利用MPR技术行曲面重建,从而将血管或胆管走形显示于单张图,从而帮助临床明确肿瘤与血管的毗邻关系[7-8]。
图1-4 肝左叶胆管细胞癌MSCT影像。MSCT平扫时,横断面显示肝左叶一巨大占位(箭头所指),大小约142mm×117mm,CT值约为33HU(图1-2);动脉期横断面示病灶边缘轻度强化,门静脉左干及其分支受侵犯呈枯树枝样改变(箭头所指)(图3-4)。
本研究中,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病灶分布于胆管左支或右支,形态表现为肿块型、浸润狭窄型,平扫可见病灶表面低密度,或略低密度,边界欠清,密度欠均匀;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时可见动脉期强化,仅部分未见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周边、肝内胆管均可见扩张,胆石症、左肝叶萎缩、肝门淋巴结肿大均可显示[9-10];肝门型胆管细胞癌形态以浸润型及肿块型为主,部分为乳头状型;MSCT平扫病灶呈低或稍低密度表达,且坏死区域密度更低,亦可呈现等密度表达,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时病灶动脉期边缘呈线或环形强化,少数强化不均匀,门脉期均可见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则表现为持续强化,并呈稍高密度,肝内胆管均可见不同程度扩张表现[11-12];而肝外胆管细胞癌亦可表现为肿块型、乳头状型、浸润型,胆总管管壁有不规则增厚现象,或表现为胆总管腔内肿块导致胆总管中断,MPR可见肝内胆管、肝外胆管明显扩张,梗阻部位胆总管狭窄,或中断;增强扫描亦可见病灶边缘线样、环形强化,个别强化不均匀或强化不明显,门脉期表现为轻度或中度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则表现为持续强化;部分伴肝内转移至或病灶侵犯门静脉患者,MSCT则可见局部正常门静脉影消失,并为与病灶同等密度的软组织影代替[13]。
研究显示,与MSCT增强扫描比较,MPR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较高,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RPkappa值(0.406 vs 0.245)高于MSCT增强扫描,提示结合MPR后处理技术可进一步提升MSCT诊断效能,这与既往报道相符[14-15];究其原因,部分CCA患者存在胆管壁增厚不明显、且亦未见明显胆管扩张现象,故临床极易产生误漏诊,且MSCT对血管受累程度评价时,易低估血管受累程度,也易漏诊网膜、腹膜转移的小结节;而MPR则可有效规避这一局限性,通过所得统计扫描数据,依据临床需求截取不同层面数据进行重组,并可调整投射角度,为CCA的临床诊治提供更高价值影像学证据。
综上所述:MSCT三期动态增强用于CCA临床诊治具一定临床价值,但结合MPR这一三维后处理技术可使诊治获益,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