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高等美术院校中通识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0-04-16 12:59徐耘春
工业设计 2020年1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徐耘春

摘要:本文聚焦“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的高等美术院校中的通識教育问题,通过辨析通识教育的概念、梳理美术院校中通识教育的发展阶段,论证通识教育对于高等美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结合现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方法选择三方面对高等美术院校的通识教育开展及其课程实施进行思考,探索适合高素质美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等美术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1-0026-02

1 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含义

中西方教育领域中的通识概念有其悠久的传统,早在古希腊时期,教育就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古罗马时期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音乐、算数、几何学、天文学)和中国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有着共同的教育指向,即培养代表着社会理想人格、知识技能全面、修养高尚的人。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又称为“普通教育”或“通才教育”等,这一概念最早在19世纪初由美国兰博学院帕卡德教授将其与大学教育相联系,将通识教育视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的译法在不同国家各不相同,中国内地称为素质教育、美国称为人文艺术教育。

一般而言,我们对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可以做以下几个层面的理解:首先,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是专业教育,都是由不同的系科、专业构成的。高等教育由于其浓厚的专业性色彩,学生的知识变得狭窄,学习关注深度而缺乏广度,因此打通各个不同学科体系结构的通识教育能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其次,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但大学教育却是最靠近就业的教育阶段,几乎所有的课程的属性都指向专业和职业领域,与之无关的知识则往往被忽视。殊不知,在大学生就业与所学专业越来越不匹配的当下,许多貌似与专业和职业无关的知识往往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成为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中的重要因素;第三,通识教育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大学教育虽然培养的是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专才,但从普遍的意义看,他们首先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的人,是现代公民,需要超越专业和职业享受社会生活,因此社会与人文知识不可或缺。

结合当下人们对大学教育的专业体系的缺陷所导致的人才素质缺欠的隐忧,大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通识教育作为一剂“良方”,得到了许多教育人士与专家学者的认同与支持。

2 高等美术院校中的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美术院校显然也存在通识教育的问题。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是单纯技能时期。早期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是纯技术性的,如文艺复兴以前的工匠教育。第二是学科完整期。从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原始意义的“美术学院”到正式意义的美术学院的成形,美术教育进入到学科的相对完整期,其特征是除了美术课程内容相对完整,并融入了人文知识乃至科学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主张美术家需掌握天文、地利、工业、建筑等各方面知识,从而使绘画更为“精确”;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乔舒亚·雷诺兹在演讲中强调艺术学院的学生“必须费力气获得各种知识,包括宇宙规律、道德法则和运动规律、解剖、透视、韵律、色彩、几何学、诗歌和演讲艺术”。显然,18世纪的美术学院中已经具有了通识教育的思路。第三是人的素质发展期。这时期的美术教育除了依然注重学科与专业技能外,已经扩大到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其中通识教育被置于重要的地位。

但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体系中,美术生却是最早进入专业分化的群体。不少学生早在初、高中阶段为了美术就放弃了文化类课程的学习,直到高三通过专业考试后,才回到学校突击补习高考所需的几门课程。虽然,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一直在加大美术生高考的文化课分数的比重,但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生在知识面、文化素养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与全面素质提高这一目标有很大的差距。而在大学阶段,美术学院又是高校专业性最强的系科之一,课程设置与学生精力主要聚焦专业技能的学习,文化课相对被忽视,艺术生视野相对狭窄,学习方法重技缺艺、作品缺乏原创思想与文化内涵。殊不知,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艺术的表现方式越趋多元,传统技术在整体创作中的权重下降,知识、观念、文化、素养在艺术学习与创作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同时,师范认证背景下的未来卓越美术教师将兼具教师与艺术家双重身份,开淘的学科视野、多元的知识结构是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而这些,都亟须通过通识教育加以弥补。

3“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高等美术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可以把这一政策理解为教育要培养“高素质与精专业”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基于此,我们对于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解是不能脱离专业教育来独立思考的。在最靠近就业的高等教育领域,专业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只有具备精专业这一“硬指标”的前提下,才能讨论知识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而这也是我们在思考和讨论高等美术院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前提。

笔者认为应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方法选择这三方面对高等美术院校开展通识教育进行思考。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来看,美术学科的实用性不如设计学科,在职业培养的务实层面处于令人尴尬的地位,但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它承担着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精神文明、促进国家文化繁荣的重要使命,对于国民审美素养与艺术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的美术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从培养职业艺术家或艺术工作人才向具备开阔的艺术视野、全面的视觉审美素养、扎实的艺术创作能力以及独立的艺术人格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的方向进行转变。

近年来,为了培养复合型的艺术人才,课程体系中增设通识类课程已成为各大高校的共识。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为例,按照最新的国家教育部师范认证二级指标的要求,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类课程(通识课程)的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10%,现有的2018级师范专业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的总学分为45分,占总学分的28.1%。其中,通识基础必修课程39学分,包括教育部所必须要求修读的英语、计算机、体育以及思政类课程等。跨学科通识选修6学分,包括面向全校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类的相关课程。倘若将师范类特有的教育、心理、课程类等教师教育类课程也视作通识课程的一部分,则师范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的学分比例将超过总学分35%。

从课程数量上看,现有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绝不算少,但从人才培养的功效上来分析,这类国家规定的以语言、计算机、思政类为主的通识课程并不足以满足美术专业学生的美术专业提升的需求;而常规的教育、心理类教师教育课程,除了能够让师范生了解一些教育原理外,对于卓越美术教师的培养的实际适切性也有较大的距离。

未来卓越美术教师应符合“创作好手、教学能手、科研强手”这一标准,学院的通识课程应对标这三方面的培养目标,从美术创作、美术教学、教学科研设置相应跨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配套构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第一,于美术创作而言,最需要开设《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两门课程。艺术表达与文化和社会息息相关,学生缺乏相关知识与视野,其美术创作的境界很难拔高。《文化人类学》可包含经济、家庭与族群、政治组织和社会机制、文化演变等;《社会学》可覆盖性别、家庭、种族、贫富差距、政治、经济、教育、宗教、城市、大众传播、环境保护等各项议题。《文化人类学》侧重关注人类不同群体创造文化的现象与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律等要素。两门课程覆盖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的各方面,有助于改变艺术生由于过早专业化造成的“格状”现象,而课程所关注与讨论的各项议题也是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核心问题,对于提高作品的文化深度与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于美术教学而言,最需要开设的通识课程是《儿童艺术心理学》与《教育信息技术学》。不同阶段儿童的绘画心理有显著差异,当师范生能够理解儿童艺术心理的形成原理与表现方式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并实施个性化教学。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能够使师范生掌握教学中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为未来美术智能化教学奠定基础。第三,于美术教学科研而言,师范生需要开设的通识课程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基础统计学》。研究方法类课程能够让师范掌握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共性的研究方法,对创作、科研论文、课题的选题与申报都有积极意义,而诸如SPSS等基础统计学科有助于师范生在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时掌握科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而不再单纯依靠经验总结与直觉判断,更能凸显研究的成效。

最后,通识类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值得探讨与变革。除了常规的课程讲授以外,教师还应积极在课程设置问题情境、探究性任务等内容,构建师生学习研究共同体,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学生运用项目学习的方式,通过观察、发现、分析、思考、研究、分享等方式实现“像艺术家一样学习”这一目标,有效获得通识,提升包括创意思维、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批判性思維等各方面素养。

4 结语

基于以上对高等美术学院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考以及改革现有美术学(师范)专业通识课程的探索,将有利于发展美院学生的综合素养,助力专精合一的高素质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人才的成长。本文系2019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未来卓越美术教师培养的美术学与设计学本科专业协同创新教育改革”;2019年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基于未来卓越美术教师培养的美术学(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文科一般项目“基于STEAM学习理念的当代学校创客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上海市学校艺术科研青年项目“AL时代教育智能化推进与学校美术教育中创客课程发展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大学美术通识教育之我见[J]美术观察,2015 (06)

[2](德)佩夫斯纳著.美术学院的历史[M].陈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汪安平,蔡贤浩论逻辑与通识教育[J]湖南农机,2010 (11).

[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旧.新华网,2018-9—10.

[5]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美术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