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登晨
特朗普总统领导下的美国抗疫已持续近三个月。在3月10日前,全美上下并未正视疫情,反而忙于选举。随着纽约州疫情暴发,联邦终于紧张起来,但选举政治的掣肘与牵绊也逐步显现。白宫始终在抗疫与复工之间摇摆,其抗疫政策也随时可能大幅调整。
在这场全球抗疫中,技术的力量可圈可点,但政治对于技术的限缩也始终存在。技术是让世界扁平化,还是更加“内卷化”?
在有中、韩等国2月份的抗疫经验供参考的情况下,美国依然在3月下旬成为新的全球疫情震中。外界普遍认为,本届白宫对于疫情“不够重视”甚至“粉饰太平”,是美国错过2月底至3月初这一“抗疫黄金期”的关键。问题在于,白宫何以“不够重视”?
如果将此番疫情与上一场全球流行病H1N1作比较,特朗普政府的应对不能说完全滞后。2009年4月9日,首例H1N1患者在美出现,当年10月,在H1N1夺去约1000名美国公民的生命后,白宫宣布全美进入紧急状态。相比之下,今年1月20日,美本土出现首例新冠肺炎患者,3月13日,特朗普便宣布全美进入紧急状态,彼时疫情致死的确诊者仅有48人,联邦动作不可谓不快。
事实上,如果仅从时间和数字上看,本届白宫在抗疫的某些方面颇为积极。例如,截至3月底特朗普已签署三项抗疫法案,首笔83亿美元的紧急开支案,更是早在3月6日便获国会放行。按照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的说法,美国的第三轮救市计划总额已经攀升到了6万亿美元:除了逾2万亿美元的经济救助计划外,美联储还将提供4万亿美元以稳定金融市场,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以及扶助一些受打击的行业。
然而,此次疫情的致死率远高于H1N1,虽然后者最终导致全美约6000万人感染,但致死率只有万分之二,而此次疫情全球致死率近4%,局地高达11%。更高的致死率预期意味着,出于“拯救生命”的义务,特朗普政府理当比奥巴马政府更加卖力,否则就只能是做了“常规动作”而得不到好评。
问题在于,H1N1发生在2009年,民主党人在前一年的大选中收获了总统宝座及两院多数席位,毫无选举压力,历经2008年金融危机洗刷后的资本市场百废待兴,股市也不存在“高位维稳”的压力,这让华盛顿可以从容面对。反观当下,国会两党分治,选情焦灼叠加经济高度脆弱,特朗普政府难免如履薄冰,一开始“调低”疫情预期甚至“粉饰太平”,就成了“理性之选”。
民主党人虽批评白宫抗疫不力,但必须承认,“抗疫黄金期”恰逢两党3月3日、10日两场大规模初选投票。相比特朗普在本党内的“胜券在握”,民主党人为竞逐出线权的集会造势更为频繁,这无疑便利了病毒的传播,且民众通过集会还可能收获“疫情不紧迫”的错误暗示。由此,一方面疫情在华盛顿等州已然告急,“社交距离”也被公共卫生专家一再强调,但另一方面,在联邦层面和绝大多数州,民主党的初选选情依旧如火如荼。
大选年碰上流行病,政客面临类似病毒专家们的困境:个人的职业巅峰,理论上在于预知、预防疾病,但悖论在于,未暴发的疾病无法彰显专业价值。对特朗普政府而言,如果为控制疫情而一早偏离竞选主轴,即便疫情最终得以控制,其中艰辛也难为选民感知,其间不当之处却会招来对手批评;而且,在对方阵营造势不停的背景下,己方放慢脚步,无异于举旗认输—至今,希拉里依然为2016年对密歇根等摇摆州的傲慢而后悔。
国会两党分治,选情焦灼叠加经济高度脆弱,特朗普政府难免如履薄冰,一开始“调低”疫情预期甚至“粉饰太平”,就成了“理性之选”。
因此,在选举政治作用下,美国初期抗疫呈现“选战不止则抗疫不能”的特征。纵观美国几大主要报纸,3月以前的头版均被选战報道铺满;3月上旬,选战与疫情各占半壁江山;随着两党在3月11日各自叫停集会,疫情报道才逐步占据头条位置。仅5天之后,美国单日确诊人数就破千。
随着3月27日全美感染人数突破10万、白宫签署2.2万亿美元救济法案,特朗普政府的抗疫态度又发生着微妙变化:一方面,他同时坚持“中西部先行复工”和“救人第一”,暗示抗疫将成为美国未来一段时间的“新常态”;另一方面,他频繁“点评”各州抗疫,如认为纽约州需要3万台呼吸机是“天方夜谭”,华盛顿州、密歇根州的州长“不懂感恩”,并建议副总统彭斯“不要给他们打电话”。
考虑到全美疫情最严重的10个州中8个是民主党掌控的蓝州,共和党“票仓州”的疫情则相对平缓,白宫类似“点评”的动作,暴露出联邦政府在抗疫中的党派偏好。换句话说,如果大量联邦抗疫资源的投入无法转化为大选中的选举人票,则白宫对救援疫情严重的民主党诸州就姗姗来迟,而对于疫情较轻的共和党铁杆州,通过鼓励先行复工来修复经济、保持就业率并营造复苏局面,将有助于赢得年末的大选。
以暂停选举集会为标志,美国抗疫逐步由英式“群体免疫”走向中韩式积极抗疫,即主动居家、保持社交距离、关停非必需公共设施、大量检测疑似病例、加大关键医疗物资的供应。
让特朗普暂时放下“群体免疫”的依然是选举政治。3月12日,美国广播公司民调显示,赞同和反对白宫疫情处置工作的民众比例分别为43%和54%。白宫调整抗疫策略后,3月19日,民意首度逆转,3月27日的赞同和反对比例为51%和45%。这表明美国选民面对疫情走向务实。
其间,去年6月参加“特金会”并在去年11月谏阻特朗普对伊朗动武的福克斯新闻台主持人卡尔森,曾在3月10日左右多番批评白宫抗疫不力,打破了特朗普自己的“Yesman团队”的沉默,可被称作本届白宫的“吹哨人”。
值得注意的是,中韩式积极抗疫并非特朗普的初衷,不停工停产的同时让病毒“自然消失”才是。在确诊病例突破10万后,特朗普依然希望“尽快复工”,无法接受“不处于工作状态的美国”。
执政以来,特朗普一直自我打造代言“美国优先”的硬汉形象,在移民、贸易等核心问题上寸步不让,甚至不惜与内外盟友开战。去年年初的美墨边境难民危机中,白宫违逆国会意愿启动“紧急状态”;2018年3月以来,白宫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多国钢铝、汽车加征进口关税。就此次疫情而言,暂停航线、关闭边界、借他国疫情促成制造业回流本土或将疫情矛盾转嫁第三方,都是“美国优先”思路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生动体现。
毋庸置疑,全球疫情是选举季里的“黑天鹅”,但如果其注定难以避免,面对这一天然“紧急状态”和“国家安全事件”,特朗普政府在走出初期的被动应对后,必将对其善加打磨,将其与既有政策深度捆绑,加大助选效应。
福克斯新闻台主持人卡尔森,曾在3月10日左右多番批评白宫抗疫不力,打破了特朗普自己的“Yesman团队”的沉默,可被称作本届白宫的“吹哨人”。
过去3年,两党及其选民在几乎所有议题上都意见分裂,抗疫议题也难以例外。CBS和YouGov的一项联合民调显示,90%的共和党选民和14%的民主党选民,将总统视为抗疫行动的“可靠信源”。这意味着,如果抗疫成为年内常态,经济复苏缓慢,失业人口持续增加,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在11月大选来临前,白宫的抗疫政策仍可能剧烈调整。
无论是尽快复工,重回“群体免疫”,还是摇摆于全球主义与孤立主义之间,特朗普政府将大概率塑造出最符合其基本盘审美的“抗疫策略”。这一策略潜藏的负外部性风险不容小觑。两党围绕2.2万亿美元救济法案的争执,以及特朗普团队对于疫情“称呼”的多次反转,只是这一切的开始。
让全球打烊的疫情,本该是感受环球同此凉热的契机。当亚太处于疫情震中时,欧美担忧亚太沦陷破坏全球产业链;当欧美来到震中,亚太又担忧欧美外贸订单不足。制造业方面的两个细节是,特斯拉美国工厂停摆后,其上海工厂早在农历正月便投产;大众汽车欧美工厂关门以来,中国的33家工厂在抗疫过后正常运营。
然而,在多番非常态动员和刺激下,当真正的“紧急状态”或“国家安全”事宜来袭,政客与选民却已然“免疫”,大多自觉按党派立场选边站队。2月份,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认为美国应对疫情“无懈可击”;3月末被迫离职的福克斯新闻台主持人翠西,此前曾多番鼓吹“疫情是民主党人弹劾总统的恶作剧”;共和党选民多将纽约州州长科莫的物资求援斥为作秀。
政治场域之外,长期跟踪关注病毒领域研究的比尔·盖茨,针对此次疫情多次发声,认为抗疫没有“中间立场”,美国已经错失了“不封锁就能控制疫情的关键期”,呼吁各州、郡联动“全面抗疫”、关停部分“重灾区”。但在当下美国政治语境中,即便对于民主党而言,盖茨的声音也过于刺耳。
如果说各国抗疫都是一场战争,世界或许已不再奢求美国的领导力。美国战疫最值得观察的,或许并非不惜代价保经济,而是联邦制度和议会政治的韧性,能否在危机中得到确认和校验。
白宫因抗疫不力遭批,硅谷却在抗疫中收获好评,以至于有美媒评论称,“脸书比总统更可靠”。
华盛顿州疫情告急,比尔·盖茨基金会帮助州政府给民众提供免费检测试剂盒;物资紧缺,苹果公司购买数百万只口罩支援前线;谷歌与白宫合建网站,供民众填写问卷来预约病毒检测;脸书、推特在保证用户隐私安全的前提下,愿与政府分享用户地理位置信息以找出潜在患者;亚马逊紧急扩员,以确保必要生活物资的正常配送;微软与多家科技企业联合,为疫苗攻坚提供算力支持。
实际上,纵观中美科技行业抗疫行动,其共性远大于分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理当在应对疫情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科技赋能的边界,却因人类政治的干预而遭到限缩。
与2001年的“9·11事件”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相比,此次疫情发生在移动社交高度发达的时代。疫情暴发初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infodemic”的概念,建议防范社交网络中虚假疫情信息的蔓延。作为应对,谷歌将权威检索结果置顶,脸书、推特等社交平台加强了对虚假信息的打击,但即便如此,诸如“新冠病毒只是感冒”类的虚假信息依然得以传播。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国政要通过社交平台传达了类似信息,而社交平台对于政客的网络言论,在审查时采用宽松的处理标准。这表明,传统意义上接触互联网机会不等的数字鸿沟虽然被逐步消除,但在如何获取准确信息、如何有效利用信息上,鸿沟依然存在。
特斯拉等科技公司積极响应,表示愿意帮助生产呼吸机。但白宫考虑到《国防生产法》对于市场的消极暗示,迟至3月27日才启动该法,而物资短缺的伤害早已酿成。
政治对于科技的干预,还突出体现在东西半球之间。1月12日,我国公布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信息,日韩等国据此迅速研发出试剂盒。但美国因为政客多番调降疫情预期,疾控中心行动缓慢,首批下发各州的试剂盒存在质量缺陷,严重迟滞了各州的检测工作,为后续抗疫埋下了隐患。
此外,东西方之间的“信息屏障”也比想象中大得多。我国的举国抗疫,几乎以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但似乎并未引起除华裔以外的西方主流社群关注;我国的抗疫经验也未能得到及时传播,甚至有观点傲慢地以为东方的防疫水平依然停留在古老的“中世纪”。如何在全球危机中,真正体现人类作为统一社群的力量,这既是科技公司的分内之事,但恐怕更与政治脱不开干系。
此外,传统科技也遭遇政治的侵蚀。早在2月25日,美卫生部门负责人在参议院听证时就表示,医疗系统需要3亿只N95口罩,而当时库存只有3000万。3月起,卫生专家及国会议员多番呼吁白宫援引《国防生产法》以实现医用口罩、呼吸机等关键医疗资源供应链的联邦化,防止物资短缺和各州争抢资源。当时,特斯拉等科技公司积极响应,表示愿意帮助生产呼吸机。但白宫考虑到《国防生产法》对于市场的消极暗示,迟至3月27日才启动该法,而物资短缺的伤害早已酿成。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类文化学者利福德·盖尔茨曾用“内卷化”来描述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农业生活状态。此后,“内卷化”一词被应用至多个社科领域,意指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变化,只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
全球抗疫中,世界的“内卷化”突出表现为:世界没有因移动互联而自然扁平,数据大爆炸与信息屏障并存,人类的同理心与经验没有因预想中的自由信息分享而自然累积,族群、党派等身份意识似乎比往常更为浓烈,疫情的震中也随时间推移而转移,同样的困境从一国转移至另一国。
科技不会带来天然平等,在疫情等特殊时期,其甚至可能加剧已经存在的鸿沟。在全球性流行病面前,科学技术与选举政治对于人类命运的决定作用同等关键。是通过技术传播民粹与荒谬,宣扬孤立与仇恨,还是通过技术打破屏障、筑立共识,展现全球合作主义的肌肉,将决定我们是最终能够战胜病毒,还是为疫情所俘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