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革命纪念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思考

2020-04-16 12:45白莹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3期

【摘要】文物预防性保护是文物科学保护的发展趋势。在文物保护利用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革命纪念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迎来新机遇。本文主要思考了革命纪念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建议,以期对革命纪念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预防性保护;纸质文物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革命文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革命传统的珍贵财富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和新举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专门针对革命文物的中央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我国对革命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迎来了新时代。

革命纪念馆是革命文物集中保存、展示和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重要平台。革命纪念馆管理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就在于对馆藏文物的保护。目前,文物保护的理念已由抢救性保护为主,逐步转变为更加注重预先采取保护措施,即所谓预防性保护。

一、文物预防性保护概况

(一)历史

1930年,在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国际研讨会上,预防性保护概念被第一次提出,当时的预防性保护概念主要是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控。20世纪中叶,文物保护科学理论逐渐形成,一系列文物保护理论和文物保护哲学的论著相继出版,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日渐明晰。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开始起步。自90年代以来,文物收藏机构逐步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修复保护文物。进入21世纪,文物保护的理念和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开始重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改善。2004年开始的全国第一批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试点工作,标志着国内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开端。

(二)内容

所谓文物预防性保护,即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干预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藏品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以达到长久保存文物的目的。馆藏文物保护的理念,已经从以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遭损文物,向以预防性调控环境、主动维护防止文物产生劣化方面转变。

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内容包括场馆建设与布局、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调控、日常养护、文物保存设施、长效机制等方面。

(三)现状

近年来,我国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列入文物保护的重点工作,设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专项支持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项目。通过开展一大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意识得到全面强化,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方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较大范围地提升了馆藏文物收藏保护水平。

据不完整统计,2013-2016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28个省市150多家文博单位共约200多个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投入近15亿元支持文博单位示范应用各种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有百余座博物馆已经安装完成文物微环境监测、调控、柜架囊匣配置系统并投入运行。

二、革命纪念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必要性

(一)文物本体状况不佳

革命纪念馆主要保存的是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光辉历程的重要实物见证。这些文物最早的距今不过百年,但大多数文物的本体状况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物本体的用料及工艺大多存在先天不足。比如纸质类的报纸、书籍、油印文件、手稿等,这些文物鉴于当时的现实条件,无论是纸张、油墨还是印刷、装订,大都比较简单粗糙,容易加速文物的自然损坏;其次,在近代社会动荡、颠沛流离的环境下,很多文物的保存环境十分恶劣,入藏时就已存在污染、皱折、粘结、撕裂、虫蛀等情况;最后,只有很少一部分革命纪念馆在入藏前对文物进行除尘、杀虫、灭菌处理,导致众多文物虽然进入馆藏、减少了环境的损害,但文物本体的自然劣化仍未得到减缓。

(二)文物保存環境不佳

博物馆环境是指收藏展示各类可移动文物的相对独立空间的总体,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囊匣等空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条件。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环境条件是引发文物劣化或损害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污染气体、光辐射、虫害等环境因素,是预防性保护的主要方面。

然而,我国很多革命纪念馆是依托革命遗址而建立,地理位置偏僻、馆舍基础设施陈旧。尤其大多数10年以上馆龄的革命纪念馆,无论是文物所处的展厅环境,或是库房环境,均不能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的、洁净的保存环境。不利的环境因素加速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乃至最终劣化,无法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馆藏文物的目的。

(三)人员保护意识淡薄

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明显优势就在于从长远来看,无论是从资金投入、实施难度还是最终效果,预防性保护都要比文物损坏后再修复有优势。然而,由于一些革命纪念馆体量较小,工作人员往往身兼多职,管理库房的人员并非专职从事文物保管工作,存在以经济价值而非历史价值衡量文物珍贵程度的误区。而革命纪念馆的文物又以书籍手稿、日常用具、武器等经济价值不高的文物为主,导致其在保管的过程中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一直被忽视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革命文物的年代并不长,这就导致保管人员习惯性地认为革命文物不需要进行预防性保护,从而忽视了对文物的例行检查和日常养护工作,难以发现文物状态的变化。当文物的自然劣化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将为时已晚。

三、革命纪念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建议

(一)提高保护意识,加强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不仅在于技术和措施,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意识和管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对作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主阵地的革命纪念馆来说,就有了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的指导性文件。

因此,革命纪念馆要抓住新时代文博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强化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效形成人才梯队体系,全面提升革命纪念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尤其是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的强化,以适应现代文物事业发展的要求。

(二)积极争取经费,引导社会参与

虽然文物预防性保护所投入的经费在长远的时间内要比修复文物所投入的经费少得多,但预防性保护需要在馆舍建立一整套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调控系统,一次性经费投入很大。而一些地区革命纪念馆的经费原本就捉襟见肘,所在地基层的财政支持也很有限,就需要一方面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经费,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文物部门每年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另一方面,也要拓宽文保资金的来源渠道,引导全社会参与,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合力。

在目前革命纪念馆还主要是依靠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如何争取到预防性保护经费成为关键。每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專项补助资金和各省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是革命纪念馆必需把握的机会,引起各馆的足够重视。熟悉相关制度和政策,借鉴其他文博单位预防性保护项目的经验,切实提高申报的成功率。

(三)根据各馆实际,适度有效保护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完成后,革命纪念馆文物藏品的家底情况基本摸清,每件文物的保存现状也都有所掌握。各馆应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度有效的预防性保护方案。对中小型革命纪念馆而言,在改造作为文物保存大环境的馆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先从保存文物的小环境或微环境角度出发,对展厅展柜、库房架柜、文物装具等方面考虑预防性保护的措施。

以纸质文物为例,其保存环境的温湿度要求为温度14℃-20℃,相对湿度50%-55%,温湿度日浮动不超过5%。而目前大多革命纪念馆的展厅或库房,短时间都难以达到这一标准,然而温湿度的波动及霉菌、虫害对纸质文物的威胁最为严重。建议这些革命纪念馆从微环境入手进行预防性保护,在对纸质文物上的信息进行数字化提取后实施除氧封存或塑封处理,有条件的革命纪念馆可在此之前进行脱酸处理,根据各馆实际循序渐进地完善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

四、结语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虽然国内文物收藏单位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时间并不长,革命纪念馆了解接触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时间就更短,但其必要性已迫在眉睫。在文物保护利用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革命纪念馆应把握预防性保护的新机遇,以科学、适用、适度为原则,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的理念和措施逐步完善推广,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3]徐方圆,解玉林,吴来明.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21(S1):69-75.

[4]申桂云.谈馆藏藏品保管工作中的预防性保护——辽宁省博物馆馆藏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措施[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5.

作者简介:白莹(1989-),女,江苏南京,文博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博物馆学、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