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
【摘要】本文基于对幼儿园儿歌教学活动的长期实践与观察,发现部分幼儿园儿歌教学活动存在游戏环节设计较模式化,教学活动重点把握不准,师幼互动缺乏深层次的情感对话等问题,建议幼儿园教师寻找契合幼儿学习兴趣的儿歌游戏元素,寻找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儿歌核心经验,寻找儿歌中能触发师幼情感对话的价值元素,从而提高幼儿园儿歌教学活动质量。
【关键词】儿歌教学活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0)1/2-0014-04
儿歌是“儿童歌谣”的简称,古代所称的“童谣”便是今天的“儿歌”。〔1〕儿歌一般分为摇篮曲、游戏歌、绕口令、谜语歌、颠倒歌等类别。蒋风认为,儿歌是以年龄较小的幼儿为接受对象,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可吟可唱的简短诗歌。〔2〕作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儿歌内容简单形象,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中启迪幼儿的心智,陶冶幼儿的性情,完善幼儿的品格,提高幼儿的文学接受能力。〔3〕幼儿园儿歌教学活动主要是指把儿歌应用到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活动中依据儿歌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开展的集体教学活动。〔4〕本文基于对幼儿园儿歌教学活动的长期实践与观察,梳理了幼儿园开展儿歌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改善策略,以期为幼儿园提高儿歌教学活动质量提供参考。
一、幼儿园开展儿歌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儿歌的重要价值在于为幼儿提供当下完满的体验。〔5〕在儿歌教学活动中,相比对儿歌的字词、句式、节奏、韵律等的学习,幼儿对儿歌纯真童趣内容的体验以及对其语言艺术美的感受才是儿歌教学活动的应然追求。然而,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儿歌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如下问题。
1.游戏环节设计较模式化
案例1:
在儿歌《新年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环节如下。
环节一,师幼谈话唤醒幼儿对新年的记忆,并着重用多媒体技术让幼儿感知儿歌中放鞭炮的拟声词,如“哔”“啪”等。
环节二,教师完整朗诵儿歌并提问幼儿“你听到了什么”。与此同时,教师用呈现图片的方式来辅助幼儿回答问题。
环节三,幼儿以集体、小组、个别的形式分别朗诵儿歌,熟悉儿歌的内容和韵律。
环节四,教师组织幼儿游戏,并提出节奏上的要求。
环节五,幼儿仿编儿歌。
在设计儿歌教学活动环节时,幼儿园教师往往容易基于已有的经验和模式构思设计教学环节。通过观察分析众多儿歌教学活动案例发现,幼儿园儿歌教学活动的一般流程往往为激发兴趣—完整倾听—分句分要素理解内容—幼儿表达或仿编—游戏。儿歌的趣味性、文学性特征要求儿歌教学活动能够传递出儿歌的趣与美(蔡根畅、刘玉婷,2012)。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应当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感受儿歌所呈现的情境美,体会儿歌所表达的快乐。如果儿歌教学活动中的游戏元素仅集中于最后环节,简单地开展,那么教学活动中的游戏设计并没有真正成为支持幼儿学习的重要部分。在案例1中,教师虽然较好地把握了儿歌中的有趣元素,如拟声词“哔”“啪”等,并运用这样的趣味语言进行游戏设计,但教学与游戏的结合略显生硬,游戏过程较为仓促。另外,节奏和韵律是儿歌的重要特点,教师应当把这一特点较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在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中充分感知儿歌的特点,而不是仅将其作为游戏环节中的要求单列。
2.教学活动重点把握不准
案例2:
在儿歌《小老鼠上灯台》教学活动中,教师认为这是一首小班幼儿非常熟悉的儿歌,在儿歌学习和念唱上没有难度,于是将教学活动重点放在体验并掌握儿歌节奏韵律的变化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强调用不同的节奏来念唱儿歌,如2/4 拍节奏,2/4拍节奏上加附点,重音落脚点不同等,并要求幼儿反复进行。
案例2中的儿歌《小老鼠上灯台》是幼儿园小班经典的游戏歌。游戏歌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儿歌类型,具有情境性、趣味性和游戏性等特点。《小老鼠上灯台》这首儿歌中刻画的小老鼠形象生动丰满、童趣盎然,念诵起来朗朗上口。然而,教师在把握教学活动重点时却忽视了游戏歌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急于把儿歌的节奏及其变式教给幼儿。小班幼儿比较缺乏儿歌节奏的经验,难以创编出多种多样的节奏类型,依然习惯于用自己熟悉的节奏念唱儿歌。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重分析儿歌的类型及其蕴含的核心经验,不能仅关注儿歌的字词、句式、节奏、韵律等某一方面的特点,而忽视了对儿歌整体性、情感性、趣味性、游戏性等特点的深入分析。
3.师幼互动缺乏深层次的情感对话
案例3:
在儿歌《新年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朗诵完儿歌后,要求幼儿用儿歌里的语言来回答听到了什么。一名男孩举手回答说:“比比谁放的鞭炮,高又高。”儿歌原句是“比比谁的烟花高”。教师听完问幼儿:“儿歌里是这样说的吗?儿歌里是怎么说的?”有幼儿回答说:“比比谁的烟花高。”教师重复了这句话,然后对之前举手发言的男孩说:“你记住了吗?”
对话不仅是师幼双方言语上的你问我答,更是师幼双方饱含情感、经验、思想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知识性与精神性的相互交流。〔6〕在儿歌教学活动中,师幼间的互动不应当仅停留在知识、经验与技能层面,更要有情感的投入。然而,在幼儿园儿歌教学活动中,师幼对话多为知识、技能层面的内容,缺乏经验、情感层面的对话。在案例3中,男孩说“比比誰放的鞭炮,高又高”,说明他感受到并喜欢儿歌所描绘的鞭炮放得高又高的画面,而且他能体会到儿歌的语言是有节奏的,“高又高”是他对儿歌韵律节奏的模仿。然而,教师的回应却忽视了幼儿与儿歌内容积极对话的热情,仅从认知层面判断幼儿的回答正确与否,师幼互动缺乏深层次的情感对话。
二、幼兒园开展儿歌教学活动的改善策略
1.寻找契合幼儿学习兴趣的儿歌游戏元素
要改善儿歌教学活动中的游戏环节设计较模式化的问题,关键在于尊重、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寻找契合幼儿学习兴趣的儿歌游戏元素,并将其贯穿于儿歌教学活动中。儿歌中的游戏元素形式多样,可能是一句话、一样道具、一段音乐、一个动作等。契合的游戏元素可以将幼儿自然地代入儿歌蕴含的意境中,帮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儿歌内容。
案例4:
《咏雪》采用数字铺陈的手法,有着很强的画面感,渲染出漫天飞雪的景色,蕴含着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一种情与理、形与神的统一。如何让幼儿进入儿歌的意境,深入体验与学习儿歌,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基于儿歌的意境,教师预设了充满情境代入感的旁白——“下雪啦”。在反复吟诵中,教师借助视频欣赏、肢体动作等支持幼儿在儿歌的意境中理解字词,熟悉结构,感受韵律。该教学设计以感知意境—理解内容—运用表现为线索,将多元化的游戏元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活动中,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主动积极的反复吟诵和肢体表达中体验到了儿歌学习的快乐。
在案例4中,旁白“下雪啦”成为教学活动中有趣的游戏元素。该旁白反复出现,贯穿于整场儿歌教学活动,营造出了一种生动活泼的语境。旁白、视频欣赏与肢体动作等游戏元素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机融合更是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儿歌的趣与美。
2.寻找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儿歌核心经验
根据儿歌的特点,幼儿在儿歌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六个方面的核心经验,即字词、结构、情节、运用与表现、节奏、韵律。〔7〕为了向幼儿传递儿歌的美学特征,引导幼儿感受并喜爱儿歌的魅力,幼儿园教师应当了解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专业知识,明确儿歌教学活动与其他语言教学活动的区别,明确不同类型儿歌的特点,寻找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儿歌核心经验。以大班绕口令《四和十》为例。这是由“四”“十”“十四”“四十”四个数字组合在一起的绕口令。把“四”“十”两个字叠放在一起,不仅是平舌音“si”和翘舌音“shi”转换带来绕口,还有二声和四声的频繁转换产生的绕口。这首绕口令的结构特点很鲜明。整首儿歌由六句组成,每句重复出现两个数字,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对大班幼儿而言,理解掌握《四和十》的结构,不仅有助于其记忆力的发展,还能帮助其感知这类文学形式的特点。另外,这首纯数字组成的绕口令由于相对缺少情节与情境,对幼儿的听辨、判断、记忆等能力要求较高。因此,绕口令《四和十》的核心经验主要包括辨音、正音正字、感知绕口令的结构等内容。
准确识别儿歌的核心经验,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儿歌教学活动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在分析一首儿歌的核心经验时,幼儿园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十字坐标分析图。如下图所示,横坐标是儿歌教学活动中所涉及到的核心经验,纵坐标是与核心经验相对应的教学要素。如果横、纵坐标上的内容相对应,则表示该内容可以纳入本次教学活动的重难点范畴。
3.寻找儿歌中能触发师幼情感对话的价值元素
当前,部分儿歌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缺乏深层次的情感对话。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当积极关注、挖掘儿歌本身所蕴含的能触发师幼情感对话的价值元素,通过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与设疑解锁儿歌作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案例5:
《老鼠嫁女》是一首杂言儿歌。它有着滑稽歌的特点,即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了事物之间的关系。整首儿歌的叙述方式是根据谁能强过谁的顺序来呈现的。教学活动目标除梳理角色的逻辑关系外,还需要对作品中的真善美元素进行整体把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原儿歌中的“爸爸说,原来猫咪本领大,女儿应该嫁给他”改成了疑问句——“爸爸说,原来猫咪本领大,难道女儿应该嫁给他?”当听到教师的提问时,很多幼儿激动地说:“不要不要,猫咪会吃了老鼠的。”此时,幼儿与教师产生了真善美的情感共鸣。
在案例5中,改编的疑问句“难道女儿应该嫁给他”不仅增加了儿歌教学的戏剧性,而且为幼儿的想象、思考、对话提供了空间。师幼间的对话折射出幼儿内心的真善美,儿歌作品的情感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4〕欧阳旭.幼儿园儿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9.
〔2〕蒋风.中国儿童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潘玉青.幼儿园儿歌教学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14.
〔5〕秦艳琼.童谣综论:从文艺学到教育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6〕潘祺蓉,陶志琼.儿歌教学中师幼互动效果研究:以一次幼儿园语言活动课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4):65.
〔7〕刘宝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Problems in Teaching Activity of Childrens Songs in Kindergarten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Fang
(Hangzhou Wenlan Kindergarten, Hangzhou, 310015)
【Abstract】Based on long term practice and observation, the author found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of childrens songs in kindergarten such as stereotyped desig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missing important teaching contents, and lack of deep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eacher-children intera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ong teaching in kindergarten, it is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should find game elements that children like in teaching of songs, the core experience that conforms to childrens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 elements in childrens songs that trigger teacher-children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teaching activity of childrens songs; problem;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