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少有一件事能够像春运一样承载着几乎所有国人的情感与记忆。它是新年开局的头等大事,是一场以“亿”为单位的大规模人口迁徙,造就了神州大地上独特的律动。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春运记录着建设交通强国的奋斗足迹,也见证着交通行业的岁月变迁:昔日的绿皮车变成了“日行千里”的“子弹头”;电子客票取代了纸质车票;水陆空联动打通回家的“最后一公里”;网上订餐、候补购票、在线选座、刷脸进站、5G覆盖……交通科技更加智能,出行“大脑”更加聪慧。这些变化无不让国人感受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出行的便利。如今的人们不仅能走得快,还能走得舒心。春运一直在变,变的是科技发展,不变的是回家的归途。
年年岁岁“情”相似,岁岁年年“行”不同。所有在外打拼一年的游子都将归家的期盼化作乡愁,寄托在手中小小的车票上。从1979年“春运”概念提出以来的1亿人次,到2020年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相当于一半地全球人口总和。这其中,我们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春运一直在变,变的是出行工具,不变的是团圆的终点;变的是出行速度,不变的是游子的归心。
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让秩序更井然,让旅途更惬意,让出行更安全:顶风冒雪指挥交通的交警、保证列车正常行驶的检修工、披星戴月出现在每一个街头的环卫工人……为了无数游子的归途,他们默默坚守岗位,舍小家为大家。如果没有他们奋斗在春运第一线,哪有如此顺畅的归家旅途;如果没有他们的奉献与担当,哪有阖家幸福的团圆。正因有了他们,游子才能踏上從容的归途。春运一直在变,变的是人员更替轮换,不变的是坚守与责任。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困扰几代国人抢票难、路上堵、人挤人的问题,随着交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会得到解决。但作为国人的精神文化寄托,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不会消失,子孙对父辈的牵挂不会消失,“春运”便永远不会消失。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温暖了无数奋斗者的心。我们都在努力奔跑,为流动中国增一抹亮色。春运,用动态记载着一个活力四射、精彩无限的中国。
归心似箭,不管多难,都要踏上故乡的归途。秉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理念,春运正驶向更加美好的春天。“看得见的路在脚下,看不见的路在心里。”
你,准备好回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