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争气枪”

2020-04-16 12:38
轻兵器 2020年4期
关键词:射速枪身枪机

六四式自动步枪研制始末

二战后,日本在盟军占领军的管理下保持着无军备的状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使得美军开始重新考虑日本的战争能力。同年8月10日,日本政府在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的指示下,组建“警察预备队”(1952年8月改称保安队)。之后经过一系列改组,于1954年正式成立自卫队。

量产的日本六四式自动步枪

当时,自卫队装备的步枪包括美军剩余M1伽兰德步枪,以及从日本旧陆军继承下来的、改为0.30英寸口径的九九式步枪。这些武器和废品差不多,特别是改口径的九九式步枪,射击时枪身容易开裂,而且枪身长、后坐力大,不适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士兵,甚至有部队抱怨说,仅仅射击3发后,“感觉锁骨都要断了”。

由此,新自动步枪的开发被提上议事日程。日本防卫厅技术本部对自动步枪的要求是,小型并轻量化,后坐力小,低射速、连发命中率高。丰和工业公司的野崎信义社长决定自主开发新步枪,他指定丰和设计课长志津野嘉定和二式伞兵步枪设计者之一的岩下贤藏,联合原小仓陆军造兵厂技师水野武雄以及技术本部的津野濑光男进行设计。

昭和三十一年(1956年)末,津野濑光男初步确定了设计方案。一开始准备采用导气式设计方案,但在水野武雄的强烈要求下,又增加了枪机后坐式设计方案。

基础设计完成后,丰和工业公司召集相关人员进行评审,最终淘汰枪机后坐式方案,集中精力设计导气式方案。这次评审会议还确定了样枪的技术指标:使用7.62mm NATO弹;质量在3.8kg以下;1000m仍保持杀伤力;后坐力比九九式步枪小;能安装刺刀。

日本某杂志封面,可见日本自卫队的前身保安队装备M1伽兰德步枪

R1型和R2型步枪

昭和三十二(1957年)年5月,设计团队完成导气式步枪的设计。其击发机构参考了赛特迈步枪,枪机为前后分段式,全枪采用直枪托,可以全自动、半自动射击。该枪被命名为R1型。而水野武雄和岩下贤藏对枪机后坐式原理念念不忘,他们提出了枪机延迟后坐式方案,其采用特殊的凸轮以延迟枪机后坐,总体结构非常简单,击发机构采用冲压件。该方案被命名为R2型。

昭和三十三年(1958年)4~9月,R1型和R2型进行技术试验。试验结果显示R1型基本满足要求,而R2型在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且一些问题经多次尝试后均无法解决,水野武雄和岩下贤藏才最终放弃该方案。

R2型試制步枪

在台架上射击的R3型试制枪

R3型试制步枪

1958年8月,志津野嘉定以R1型为基础进行改进设计,并于1959年4月完成,该样枪即是R3型。其特征如下: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闭锁机构沿袭R1型的结构;击发机构来自R2型;制退器上可以安装特殊的消声器;枪管长度与R1型一致,但壁厚根据之前的试验结果进行加强。R3型的质量指标尤其亮眼,不带弹匣的情况下,质量仅3.5kg,是使用7.62mm NATO弹的自动步枪里最轻者之一。不过缺点也同样存在,比如分解维护不太方便。另外,零部件数量较多,R3型零件数为125个,而M1伽兰德步枪的零件数为91个。

1959年5月,在技术本部、富士学校研究部、富士学校机械化试验队、武器学校、武器补给处等单位大批人员的观摩下,R3型进行射击演示,结果仅仅射击了两三发后,其机匣破裂,划伤射手的手指。演示射击以失败告终。

M40无后坐力炮身管上方的同轴试射枪就是M8C试射枪

R6型和R6K型步枪

R3型失败后,丰和工业公司对R3型进行紧急改进,提出R5型方案(中间没有R4型),但技术本部不予认可,要求彻底改变设计。津野濑光男参考六0式试射枪(美国M8C试谢枪的日本版。M8C试射枪装在M40 105mm无后坐力炮身管上方,发射专门的试射曳光弹,用于校正射向)的图纸,开始改进型的基本设计。M8C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津野濑光男设计时采用击锤回转式击发机构,并采用直枪托,将圆形的机匣尾部改为方形,活塞部分未做变化,尽量使得分解过程简单化。认为射速较慢好,故预留安装缓冲减速装置的空间。

当时,富士学校的研究部和机械化试验队以“确立轻兵器体系”为中心,共同着手研究射速与命中精度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结果是步枪采用350~450发/分的射速是最理想的。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岩下贤藏在津野濑光男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减速机构。该方案样枪于1960年5月完成,试射时成功地将射速控制在400发/分左右,且所有弹着点都在直径200mm的范围内。该样枪被命名为R6型。

其后继续进行改进。1960年10月改进设计出R6A型步枪,在室内射击累计消耗3000发枪弹。1961年9月进一步改进,设计出R6B型步枪,射速极低,仅为350~400发/分,和同时期战斗步枪相比,可谓最低射速。

R6A型试制枪

R6B型试制枪

同一时期,考虑到7.62mm北约枪弹威力较大,对体格普遍偏瘦小的日本人来说难以承受,日本防卫厅技术本部、陆上幕僚监部及富士学校、新步枪有关人员等进行7.62mm NATO弹减装药测试。经对比,最终确定采用装药90%的7.62mm NATO弹。陆上幕僚监部武器课决定,在昭和三十七年(1962年)后的原型枪测试,均使用减装药弹。

1962年4月,在富士学校进行美军M14和R6B型的命中率对比测试。测试表明,新步枪比美军M14的命中率更高,其左右散布只有M14的1/4,高低散布只有M14的1/3左右。

虽然R6B型步枪的精度比M14步枪高,但测试中故障频发,即使将枪擦拭清洁干净后,仍未改观。由于故障率居高不下,岩下贤藏不得不重新改进,取消了复杂的减速装置,并改用平移式击锤。将原位于枪身右侧的拉机柄移到枪身上方,抽壳钩的尺寸也有所增加,可以牢牢地抓住弹底缘。改进击针结构,基本解决击针容易弯折的问题。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增加自动机(枪机框、枪机、击锤等)的质量,使枪机组件后坐的时间得到延迟,从而达到预期的降速效果。经测试,其射速约为500发/分,比之前的步枪射速快一些,但结构得到飞跃性的简化。志津野嘉定将这型枪命名为R6K型,K是岩下贤藏(Kenzo Iwashita)名字的首字母。

1962年7月,R6型步枪正式获得官方命名,R6B-3型被命名为官I型,其采用回转式击锤,通过安装在枪托中的机构实现减速;R6D型被命名为官II型,其仍采用回转式击锤,不过减速装置安装在机匣内。R6K型被命名为官II型(改),R6E型(R6K的改进型)被命名为官III型,这两款枪都具有K型特色的平移式击锤,在降低射速的同时,还简化了自动机构。值得一提的是,R6E型活塞杆由原来位于枪管右侧改为位于枪管上方,并将机匣长度缩短10mm,以实现轻量化。

从上至下, R1 、R2、R3、R6A、R6K试制型步枪。其拉机柄初期位于枪身上方,后来移到枪身右侧,最后的R6K又移到枪身上方

1964年3月13日,陆上幕僚监部武器课给大藏省进行了新步枪的展示射击。使用的步枪是官I I型(改)两支,弹药为320发减装药M59弹,199发减装药M80弹,共519发。展示射击的结果深受好评。12月开始,官III型的最终实用测试也开始进行,直到第二年8月左右全部完成。

1964年9月7日,官III型步枪获得官方的认可。10月6日,正式获得六四式的编号。随后,防卫厅与丰和工业公司签订购买合同,要求昭和三十九年交付100支、昭和四十年交付900支、昭和四十一年交付18000支。

抽出后部的連接销,可将六四式自动步枪的上下机匣打开

日本自卫队队员使用六四式步枪进行军事训练

六四式步枪之优缺点

六四式步枪的连发命中率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原因大致如下:步枪整体进行了小型化,适合日本人的体格,结构上的平衡性做得比较好,射击比较舒适;发射后坐力较小,通过枪口制退器减小了30%的发射后坐力;使用直枪托,翻转力矩几乎为0,枪口上跳较小;平移式击锤的样式和质量经过优化,可延迟枪机往复运动时间,降低了射速;采用两脚架。

枪管寿命方面,岩下贤藏根据他在名古屋造兵厂时期的经验,对枪管内膛进行镀铬,经耐久测试,镀铬后的枪管寿命达到惊人的37000发。相比之下,美国M1伽兰德步枪是7000~8000发。

六四式步枪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一是后坐不稳定。六四式步枪定型时,设计者想方设法减轻步枪的质量,将机匣的后端缩短10mm,这导致枪机后坐到位时枪机前端距弹匣口部后端只有6mm,相当于枪机的后坐距离只比全弹长多6mm。火药燃气提供的后坐能量要在这么短的距离内被消耗掉,就相当于高速行驶的车辆突然急刹车,枪身的震动也就可想而知。

二是枪管弯曲问题。枪管锻造过程中,有10%批次的产品弯曲,为了节省材料,这种枪管在模压机上进行矫正后仍作为正常产品出厂。射击过程中随着枪管温度的升高,这种矫正枪管又会弯曲,影响射击精度。后期生产六四步枪式时,弯曲的枪管直接报废,这种情况才有好转。

自卫队在列装六四式步枪后,还使用电工胶带来加强步枪的结构强度。这可能算是全球轻武器领域内,日本特有的匪夷所思的笑话

结语

总的来说,六四式步枪并不是一款设计得很好的步枪。其在设计过程中大量采用拿来主义,造成枪支射击时总是发生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六四式步枪在早期曾发生过射击时照门因为振动,突然翻倒的奇怪故障。按理说,参与六四式步枪设计的核心人员都是在战争期间有设计经验的设计师。然而,六四式步枪还是浑身上下散发着设计不成熟的气息,不像是一款正式列装步枪应有的样子。尽管丰和工业公司多次对六四式步枪进行生产、零件上的改进,然而自卫队在使用过程中,还是不得不采用各种堪称搞笑的对策,比如自卫队曾用电工胶带来加强步枪的结构强度。

尽管六四式步枪不算是很好的步枪,但依然让日本实现了步枪的国产化,满足了自卫队的需求。所以六四式步枪还被称为“争气枪”。

猜你喜欢
射速枪身枪机
2种低射速下火炮膛内模块装药烤燃特性的对比与分析
AUG 突击步枪
机械式变射速的尝试
甲午海战中双方火炮射速及威力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