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远雄
心绞痛是一种老年群体常见且多发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机制与冠状动脉狭窄、心肌负荷增加与心肌缺血缺氧等因素密切相关[1],一旦发病将会引发前胸压榨性疼痛以及其他症状,甚至可放射至左上肢,给患者带来严重不适感。虽然大部分心绞痛患者症状发作时,应用硝酸甘油进行治疗可快速缓解心绞痛症状,但有患者反映仅接受硝酸甘油治疗效果欠佳,仍需要加用阿司匹林缓解身心痛苦[2]。基于此,本文深入探究以上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并与单一硝酸甘油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心绞痛患者中选取64 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并伴发作性心前区压榨样疼痛等症状,入院后经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明确为心绞痛;②患者与家属知情且自愿加入研究,且此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阿司匹林与硝酸甘油禁忌证者;②合并肝、肾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③合并局部或全身感染者。向患者讲解此次研究的两种治疗方案,依据患者意愿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32 例。单一组中男18 例,女14 例;年龄60~75 岁,平均年龄(65.21±3.27)岁;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12±1.10)年;发病类型:劳累性5 例,自发性7 例,卧位型3 例,恶化型劳累性8 例,初发型劳累性9 例。联合组中男20 例,女12 例;年龄60~76 岁,平均年龄(65.08±3.64)岁;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26±1.08)年;发病类型:劳累性6 例,自发性5 例,卧位型5 例,恶化型劳累性5 例,初发型劳累性11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单一组仅接受硝酸甘油(山东华信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469)治疗,初始剂量为5 μg/min,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进行稀释后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治疗1 次/d。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进行治疗,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次,1 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0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心绞痛发作情况包括心绞痛发作时间、发作次数与发作间隔时间3 项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则包括血小板粘附率、全血粘度与纤维蛋白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时间、发作次数与发作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心绞痛发作时间(4.23±0.60)min/次短于单一组的(8.47±0.23)min/次,且心绞痛发作次数(1.57±1.14)次/周少于单一组的(3.48±1.21)次/周,心绞痛发作间隔时间(6.38±1.24)d长于单一组的(3.19±1.30)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粘附率、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粘附率、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优于单一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s)
注:与单一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单一组治疗后比较,bP<0.05
心绞痛的发生多由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与心肌缺血缺氧等因素引起[3],经临床观察发现,在劳力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发生时,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通常已>75%,并且在心绞痛发生后,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的斑块会破裂形成血栓[4],对血管的正常收缩功能造成影响,加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此外,冠状动脉狭窄后可对血小板的聚集发挥诱导作用,使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越趋严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存。硝酸甘油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急救药物,用于治疗后可对血管平滑肌发挥松弛作用,促使周围血管处于舒张状态中,有效改善患者狭窄的冠状动脉,并减少外周阻力,减轻心脏负荷,显著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此外,硝酸甘油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阻断血栓的形成过程,缓解动脉痉挛,恢复血流循环。然而,硝酸甘油作用短暂,而部分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单一应用硝酸甘油治疗难以取得理想的抗血栓效果,导致疗效欠佳。因此,临床上会在心绞痛患者接受硝酸甘油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以促进患者静脉血管的进一步舒张,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
阿司匹林属于临床抗血凝药物,该药物不仅具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效果,而且可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在脑梗塞、心绞痛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关研究表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对环氧化酶进行不可逆转的抑制[5],同时通过阻断花生四烯酸的转化过程抑制血小板的凝集、释放与粘附,预防血栓的形成,避免血栓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患者同时应用硝酸甘油与阿司匹林两种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进一步提升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效果,使心绞痛发作时间得以缩短。结合此次研究数据: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时间、发作次数与发作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心绞痛发作时间(4.23±0.60)min/次短于单一组的(8.47±0.23)min/次,且心绞痛发作次数(1.57±1.14)次/周少于单一组的(3.48±1.21)次/周,心绞痛发作间隔时间(6.38±1.24)d 长于单一组的(3.19±1.30)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粘附率、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粘附率、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优于单一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结果进行分析,血小板粘附率、全血粘度与纤维蛋白原均是临床上评估心绞痛患者疗效的指标,这是因为心绞痛患者的血液黏度相对高于正常人,在血液黏度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血小板极易粘附聚集促进局部血管壁压力的增加[5],进而加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诱导血栓的形成。温锐等[6]研究指出,阿司匹林在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同时可改善患者的血液黏度,促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后显著延长心绞痛发作次数,避免病情持续进展对患者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作者认为,在硝酸甘油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情况下,能够同时发挥治疗优势,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粘附,改善患者的学流变力学指标。
总之,联合应用硝酸甘油与阿司匹林为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可减少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有效延长心绞痛发作间隔时间,并且可为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