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2020-04-15 03:59卡哈尔·吾买尔
祖国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民族团结一直就是国家与人民关注的重点问题。当前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有效手段,针对少数民族的特点,高校要重视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也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真正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模式

当前,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趣,以互联网为依托,延伸了很多产业的发展。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所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这样实现教育的理想化效果。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对于教育方法有了新的要求,传统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非但起不到实质性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所以说,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创新发展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一、少数民族学生团体的特点分析

(一)具有独特的民族情感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伴随着高校学习生活的进行,其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个人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其也更加注重本民族的民族政治地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确,高校学习生活中,少数民族学生会接触到较为复杂的人群以及深入的知识点,这些都会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民族情感。

(二)先天文化地域差异

少数民族学生借助一些国家的优惠政策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周围的同学多是文化素养以及个人能力要优于自己,这其实是一种文化地域差异导致的。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很多的确的教育并不发达,使得少数民族学生接触的教育资源有限,自身的文化素养基础较为薄弱。在进入高校后,与汉族学生的基础课程水平以及文化基础存在较大差异。

(三)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出现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与周围汉族同学存在较大差异。心理素质方面,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与汉族学生存在先天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扩大化容易导致少数民族学生不参与学校活动,不积极融入校园生活,而是形成所谓的自我保护的少数民族小团体。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必要性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有利于缩小东西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才更多地被东部沿海地区所吸引,使得原本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人才匮乏。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少数民族的学生所受教育质量水平有限,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学生的教育。基于此,国家出台很多相关的政策,促使人才建设西部地区。在人才吸引战略中,从少数民族走出的学生更容易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从而促进家乡发展。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具有为家乡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十分必要。让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回归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有利于缩小东西差距。

(二)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国家才有发展,民族才有进步,人们才会有幸福的生活。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有较大的差距,不同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各自的差异性,更要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祖国。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环境较为艰苦,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相对较难。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自发地去接受某种观念或者价值观,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意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遭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反对抵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的创新,有利于提高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水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全国各族人员紧紧团结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得复兴之路走得更加坚定。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不可避免,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不能缺少。当前国家有很多政策来扶持西部地区的发展,包括西部大开发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也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其养成民族团结的意识,有利于各民族进一步的团结。

(三)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创新有利于增强各民族自信心

未来的人才,自信是必备的要素。有力自信心,干事情才有勇气,才有干劲,做事的成功率便会大大提高。在高校中,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文化观念等,对待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少数民族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走进校园,需要一段时间的适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环境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五花八门。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这不意味着少数民族其他方面发展落后。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关于“互联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

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提高了条件,接下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模式的探索:

(一)建设主体宣传教育网站增进认同感

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虚拟的空间,学校应该充分打造好并且利用好这种空间的虚拟化,进而实现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高校网站的建设就是增进学生认同感的有效手段,在建立网站的同时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吸引。只有抓住学生的眼球,才能让学生获取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些动图、动画、视频的巧妙运用,在加之互动窗口的设置,都可以起到吸引少数民族学生的目的。另外,网站展示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意义,定期对于网站的内容更新,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二)打造新媒体内容平台凸显人文关怀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课堂,而是要延伸到校园生活中。校园活动是开展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将大学文化融入到活动开展中去,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领悟到精神内核。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部分。借助新媒体手段,开展一些微博文化大赛、民族文化论坛等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活动中,介绍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少数民族与汉族同学之间的凝聚力。

(三)大力拓宽主渠道建设

优化教学工具,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课堂的生动有趣。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播放相关的动图、视频以及文字。另外,老师讲课的相关资料可以实现在学生之间的流通,让学生在课下也能温习老师讲课的重点。此外,思想政治课的互动十分关键。缺乏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便不能暴露出来,学生也不能真正解决内心的困惑。因此,借助互聯网技术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开设网络课堂,实现高校优质网络课堂资源的共享。

(四)借助互联网实现师生良好沟通

互联网时代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再局限于课堂或者学校。即使老师和学生不在同一个时空也可以进行沟通交流。当前,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渠道有很多,电子邮件、微信、QQ以及微博等都是良好的沟通工具。另外,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交动态,能够更好地掌握其思想状态,及时发现其出现的隐性思想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关解决方案。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能够帮助少数民族打开内心,真正地融入学校生活中去。

四、结语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时代意义,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在当今这个时代已经格格不入。硬性化的方式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转向软性化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并积极行动起来促进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赵兴明.论西部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0-104.

[2]靳玉乐.多元文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6.

[3]张廷平.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点思考[J].教育教学探讨,2012,(06).

(作者简介:卡哈尔·吾买尔,职称:助教,学历:本科,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边疆文化。)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