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记录城市的摆渡人

2020-04-15 04:00徐牧心
看天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纪录片口罩武汉

徐牧心

纪录片《在武汉》

黄维是一名影像科医生,2月1日那天,他到达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武汉江夏区中医院,简单休整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工作。

三天前,他在微信群里看到了这样的求助信息:“有没有来武汉的?来这边支援吧,科室顶不住了……”随后黄维就决定从四川老家出发。那时已经买不到前往武汉的动车票和飞机票,他就自己开了近二十个小时的车到达武汉。经过湖南时,路上有好心人提醒他:你走错路了,四川在反方向。

黄维就是这样的逆行者。他有两个儿子,大的11岁,小的四岁多,是他们送黄维上的车。当黄维和儿子们拥抱的时候,大儿子差点哭了出来,黄维便问了他一个问题:现在国家遇到困难了,你是让爸爸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迎难而上的人还是懦夫?

他的回答是:“迎难而上。”

纪录片《在武汉》记录了他的故事,该片总导演、FIGURE创始人张悦在审片时听到黄维的这句话,第一次落泪了,因为他有共鸣。

在张悦决定奔赴武汉拍摄时,和黄维一样,他们都仅仅是将这个决定告知了家人,而非商议。不同的是,张悦的大儿子只有八岁。他还太小,还不知道“迎难而上”是什么概念,更何况异地工作,和儿子的团聚时间本来就少,此时又要被迫中止了。

这部纪录片于2月26日在B站上線,每周三播出一集。儿子渐渐理解了张悦的工作,他每天会看新闻,也会看这部纪录片。在这个寒假,他有了自己的微信,于是就将这部片子转发给老师同学,转发到各个群里。“这对于站在前线的我而言,也是一种安慰,一种欣慰。”张悦说。

如何在空城里“通行”

在决定出发前,张悦花费了十几天准备物资,口罩、防护服等不能有纰漏。他做出策划案后,向几个平台传递了合作诉求,B站是第一家反馈的。

2月3日,张悦的团队终于全员到达武汉。武汉早已封城,这座人口千万级的特大城市空空荡荡,路上少有车辆和行人。张悦有些咳嗽——这大概是因为准备行装的这几天累的,但不知详情的路人纷纷侧目而视。

作为中国首档在武汉实地拍摄、聚焦疫情的系列纪录片,《在武汉》收到许多评论,其中不乏质疑,有人认为此时能在武汉进行拍摄的团队,其实是“特权摄制组”,这种评论让张悦“哭笑不得”。“事实上,你能想到的衣食住行的任何一个细节,我们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张悦说。

在武汉,车辆需要通行证才能上路,摄制组一共有三辆车,张悦为这三张通行证犯了难。因为最初好不容易办上的证,又因为发证机构变更导致全部失效。在一些特殊的场合需要记者证,但团队并没有,所以车辆排了两个小时的队,依旧无法进入,此前约好的采访对象就白白错失了。

后来团队只得紧急购买了一辆电动车,并在车后装上店家送的“饿了么”送餐箱,乔装成外卖员的身份上路。一个导演带着一个摄像,开着车上街采拍。

当一切都被按下暂停键后,你才能意识到从前正常的生活来之不易。当时所有的饭店都不提供堂食,只有少数几家外卖还提供服务,很快就被吃了个遍。

但摄制工作十分繁重,张悦只得联系到当地开蛋糕厂的朋友改善伙食。人与人之间天然的善意也在帮助摄制团队,第一集拍摄的志愿者大象为团队送来了两箱橘子和一箱牛奶,还有企业给他们捐赠了胸腺肽药物,以提高免疫力。

本着少劳烦医护人员的初衷,团队的剪辑师接过了胸腺肽药物的皮下注射任务。在拍摄花絮中,年轻的姑娘手还在抖,扎进肉里的时候针尖也在抖。被打针的摄影师把脸移开,一副“视死如归”的表情,不忘嘱咐:“你别把针插进去拔不出来了。”

大家都会疲劳,但张悦也看到团队成员的成长。张悦对本刊记者回忆,团队里有一个90后的女孩,“平常看起来很任性很自我的那种‘新新人类”,却把自己的口罩分给了社区的一位老奶奶。那老人的口罩甚至不用询问,拿眼睛瞄一眼就能看出它起码被使用了一个月,表面脏兮兮的,也破损不堪,但是没办法,已经没有拿到新口罩的渠道。于是女孩给了她好多口罩,还塞给她200块钱。“我觉得我们的年轻人也在成长,他们显得更有担当,更有责任感。”

张悦(右)和摄影师在现场。

医护人员在救治病人。

四川医生黄维独自来武汉支援。

悲伤不会因胜利而消弭

如今,武汉各地的方舱医院已纷纷休舱,团队赶在休舱前的72小时内去采访。

这座方舱里洋溢着快乐的气息。这里最多的时候曾经同时收治了好几百人,一共收治了1700多名病患,而如今就快要休舱了,大多数病人也要出院了,大家都显得活泼而开心,从新疆来的医疗队更是载歌载舞。

一个15岁的孩子也即将收拾行装,准备出院,《在武汉》的摄像师与他聊了起来,孩子回答道:自己家有三四口人感染,他和妈妈进了方舱,爷爷也感染了新冠病毒。

听到孩子说自己的妈妈前一天就出院了,摄像师便随口问了一句“爷爷呢”,没想到孩子哭了起来,他说爷爷已经不在了。此时他的身后是欢快的新疆舞,孩子的哭声显得十分微弱。

张悦回忆起这件事时,感觉那一刻内心有一种“被击打感”:“我相信(抗疫)最终百分之百会取得胜利,但你看到那个孩子的那一幕,你就知道这个期间的悲伤和苦难,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战役来说,这些苦难、不幸、悲伤并不会因为胜利而消弭,而是会一直种在承受不幸的人的心里,扎下根来。”

就像武汉作家方方说的那样:时代的每一粒灰,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胡琴是江夏区中医院的护士长,一天,科室来了一位爷爷,是他的老伴把他扶来的,此后,婆婆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胡琴给婆婆打电话:“我跟她说,爷爷病危了,想见您一面。她还是说不行,不会来的,她说爷爷办了遗体捐献,如果爷爷走了你们直接给社区打电话,不用给我打电话。然后我又给他儿子打电话,他儿子说那你能不能给我提供N95的口罩?有N95的口罩我就来。”

但这些爷爷都不知道,他以为护士们瞒着他老伴,不让她来,甚至埋怨起了医护人员。“你们好狠的心,怎么都不通知我老婆来?”他说。

胡琴没办法,只得跟大家一起瞒住他,骗他说他老婆和儿子都被隔离了,所以才来不了的。爷爷相信了,直到他转院,都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似乎不能仅仅用亲情去衡量。在第一集中,志愿者大象去给另一位志愿者丹丹送物资,为了保持安全的距离,穿着防护服的大象把东西放在椅子上,就回到车里,通过挡风玻璃看着丹丹出现。

很快丹丹来了,年轻的她戴着口罩,拿起袋子对着车的方向有气无力地挥挥手,便离开了,步履蹒跚。大象没绷住,哭了出来,泪水甚至流到口罩里。

“(以前)我们不认识也没有走近过。”大象带着哭腔,“有些工作是她联系的,非常要强。但你看现在(她得了新冠肺炎),走路像 80岁的老奶奶。”

灾难照出了人间冷暖,人性善恶。2月21日,志愿者司机吴国水从福建自费自驾过来,为武汉带来了水果等物资。

对着镜头,大家喊着口号感谢,当提到吴国水的名字时,他立刻拦了下来:“不要说我,不要说我。”

对于吴国水而言,公益这种事情就是“自己要做就去做,不管別人说什么”。但他仍旧面临着回去之后无处落脚的尴尬,面对镜头,他眉头紧皱。吴国水的房东得知他要去武汉时,和他的亲人一样表示不理解:“人家有钱赚,在武汉有产业的人都不去,你一个穷鬼往那边跑干吗......你不要回 家。”

武汉司机李少云是张悦的老朋友,她因为带着年幼的女儿开夜班出租车为公众熟知。这一次,李少云再度出现在镜头下,她帮助武汉志愿者车队协调信息。他们在这座停摆的城市中,充当“摆渡人”的角色。

在片子中可以看到,无数的普通人和医护人员共同抗击了这场灾难:锁匠、理发师、出租车司机……张悦对本刊记者表示:“《在武汉》其实就是描述武汉的各个人群,各个阶层、各个职业,不同种类的人,但是他们汇集在一起,构成了武汉这座城市在疫情期间的精神面貌。(纪录片)最初叫‘武汉铆起,就是铆起的这样一种情况,我们是想呈现这样一种调性的作品。”

要对得起这场灾难

如今,《在武汉》在B站的评分为9.9,但在豆瓣等平台则只获得了6.4的分数,关于差距悬殊的数字,张悦表示自己不在乎。“你的快乐也好,你的悲伤也好,你难过也好,你生气也好,这些琐碎的细小的个人感受,跟这一场灾难和灾难底下武汉人的付出相比,不值一提。所以我真的不在乎任何平台的评分,我只在意我们有没有努力,有没有尽力,我们的作品能不能配得上这一场你看到的灾 难。”

但当看到有人把攻击的范围扩大到志愿者的身上,张悦出离愤怒了。有些人在片中看到志愿者家里有口罩等物资,便指责志愿者私吞口罩,但张悦介绍说,是为了工作方便,志愿者才将物资放在车里、家里或是别的什么地方,并没有任何问题。

“我最初为什么做这个事,首先是因为我没有办法坐视一部分人在承受苦难,另一部分人在享受太平盛世。”张悦对本刊记者表 示。

这或许是因为一种“媒体人的DNA”。汶川地震的时候,5月13日凌晨张悦就到达了北川灾区。那时候几乎没有记者,当时的县委书记、县长就在他身边,张悦作为记者也能跟他们随意聊天。但他很快发现,当有一个摄像机对准他们的时候,很多话就不能再讲了。

从文字记者转做纪录片的张悦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这种“受限感”:“作为一个纸媒记者出身,我贪恋过去那种靠记者个人能力可以迅速获得信息,铺成文字,组成一篇传播率很高的作品,但同时我又想让受众更直观地看到武汉发生的景象,而这个东西作为影像来说,作为纪录片来说又有着文字无法代替的作用。”

不过在武汉,绝大多数的人面对镜头的态度十分坦然,不论是重症隔离病房还是方舱的病人。但有一位志愿者,最终拒绝了采访,他的家里有两个孩子,他说自己好不容易让孩子们忘记外面的恐惧。

听到这句话之后,团队便停止了拍摄。

“我们能理解他的心情。”张悦说,“在一个巨大的困境中,这座城市人与人之间其实是高度理解的......这场灾难把很多陌生人团结在一起,大家一起使劲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好,即便是拒绝我们,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互相理解。”

猜你喜欢
纪录片口罩武汉
Rough Cut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戴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等待
雾霾口罩
超级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