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极限运动在各国中产间大热。
它的起源,也具有时代烙印。“极限运动”第一次被确切定义,是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有位酷爱挑战的作家说了句后来被极限运动爱好者奉为座右铭的话:“除了斗牛、赛车和登山这三种极限运动配称作运动外,其它所谓运动只配被叫做游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嬉皮士运动”迅速退潮,另一种同样刺激、另类,却又不那么离经叛道,有相当高门槛、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参与者“身份价值”的年轻人户外运动——极限运动开始风靡于校园。素来崇尚“智力与体力结合”的英国牛津大学,以大卫·科克为首的年轻人成立了一个“危险竞技俱乐部”,推出了第一个被公认的极限运动项目——蹦极。1979年4月,他们在英格兰布里斯托尔的克利夫顿吊桥,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公开极限运动表演。
商业传媒和资本敏锐的嗅觉,迅速捕捉到极限运动中的滚滚商机,美国著名电视专栏《不可思议(That's Incredible!)》找到“危险竞技俱乐部”,将原本纯粹基于个人兴趣的蹦极,包装成一种电视时尚,并通过收费电视杂志《不可思议的蹦极》,让千百万观众欣赏身体健美的青年男女在科罗拉多皇家峡谷悬索桥上蹦极的惊险画面,从此蹦极运动风靡西方。
此后,美国ESPN体育电视频道和Extre me.com等体育传媒巨头强势介入,它们开辟了专门的极限运动专栏、甚至专门的频道,不惜血本地逐一尝试、推广各种极限运动,并通过收费观看、商业赞助,以及极限运动培训课程、装备和周边产品的开发销售,获得滚滚红利,而它们的不断介入、包装和推广,也让越来越多有消费能力的年轻人,成为极限运动的“尝鲜者”和爱好者。
一般认为,“极限运动”必须包含“极限”和“运动”两大要素,且具有足够的危险性、刺激性、专业性和“非传统性”。目前较公认的極限运动项目,包括蹦极、悬挂滑翔、极限冲浪、洞穴潜水、独木舟探险、跑酷、滑板等,其中一些项目已被许多人视作“普通运动项目”,个别项目甚至跻身奥运正规或表演项目,但更多项目仍然“小众”,且不断有更新更“小众”的极限运动项目诞生。
对极限运动持不同意见者也不在少数。一些人对其危险性啧有烦言,还有人认为,极限运动看似“返璞归真”,其实对参与者财力要求很高,是“富人运动”,却又要求参与者体能充沛,因此在校园和年轻人中往往成为“富人俱乐部”的禁脔。不少人也对传媒和商业包装的过多介入不满,认为正是这些过头的商业化因素,让原本是个人极限挑战的极限运动变了味。
● 自由撰稿人 陶短房
如今,“硬通货”口罩同时成为衡量多项指标的尺子,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富有程度以及脑子的活络程度。以这个角度来讲,我和记者徐牧心算得上金兰之谊了。
两个月未见,为了体现对徐牧心(其实是她家布偶猫胖胖)的思念,我为胖胖买了一辆纸皮警车。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徐牧心打算给我更高规格的回礼:20只一次性医用口罩。
徐牧心本有100只口罩,算得上“小土豪”级别。她妈妈见状,开始鞭策她,“送室友口罩,让她感动一下”,搞好关系。闻此,徐牧心瞬间炸毛:“我室友?我卫生纸堆满垃圾桶都不倒、永远忘带钥匙让我开门、厨房垃圾永远扔在垃圾桶周围、泡菜泡一年菜都黑了还没倒的室友?”她表示,送口罩必须依据亲疏远近,室友是不可能送的,但愿意送给贵刊亲爱的同事们——我、佳音、莹莹。
不过,徐牧心是一个心软的人,送不行,借还是可以的,便向室友“放贷”了30只。谁想,室友网购的口罩直接在海关被征用,无力偿还了。徐牧心痛心疾首,“最后还是送了!”库存瞬间告急的她,只能减少送我的数量到10个。
口罩也能体现一个人的生活状态。“烦恼就是口罩太大了。”记者杨建伟不愧是一个骨骼清奇的美男子,在众人如吹气球般胀起的隔离期,他居然持续消瘦,惹得贵刊一众女编辑记者的羡慕嫉妒恨。
对于在办公室也要戴口罩的编辑立颖来说,每天最轻松的时刻莫过于在家中自由呼吸空气,嗓子不舒服就咳,无需顾忌太多。有时忍不住,在办公室也会偶尔摘下来透透气,好似一位在列车上呆久了,不得不抓紧停靠时间,下车来一支的老烟枪。
● 执笔小黑手:罗婞
● L李讨嫌:现在的90后为什么不愿意结婚,到底面临什么样的压力?
● 身困围城想出去的90后编辑:很可能是快乐太多,不知道先享受哪一种快乐的压力——想吃吃、想睡睡,想追星就追星,想打游戏就打游戏,想追小说追小说,实在没空琢磨结婚这档事。
●安东飞母:喜欢上玩得很好的女生怎么办?(我是男的)
● 露出姨母笑的编辑:喜欢上朋友很容易出现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的状态,毕竟如果在一起,万一分开,以后会后悔;但不在一起,现在就会后悔。问题是,你打算什么时候后悔?
● 软红之外: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定律:前两天还在跟你暧昧(包括聊天早晚安约饭电影等等)的男生,转眼就在朋友圈说有了新女友?
● 反海王广撒网联盟的编辑:你的经历让我想起一句歌词,“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 小芒果panpan:为什么男生总是对自己的外貌身材“蜜汁”自信?
● 直男研究协会的编辑:因为迷之自信意味着更容易成为领导者啊。哥大商学院教授普雷姆兹克在《为什么很多无能的男性成了领导者》一书中,估算了历任美国总统的自恋程度,发现80%的美国人的自恋程度低于历任美国总统的平均水平。真人实验也显示,几个互不相识的人组成无领导小组,最后自恋者更容易成为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