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振山:战天斗浪,与海共舞

2020-04-15 00:35
工会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钻井南海海洋

郝振山是个低调的人,但讲起他亲历的中国海洋石油钻探30年却很积极主动。他深知茫茫海面上,海洋石油人的孤寂与贡献,觉得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他们。太多过往值得追溯,郝振山无需过分渲染,也能让人听得热泪盈眶,抑或紧张不已。这个能拼敢打的山东汉子,言语间有着让人忍俊不禁的冷幽默,也透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和绝不服输的倔强。

“战天斗浪、与海共舞”,是郝振山对海洋的理解。从1989年踏上南海6号钻井平台至今,他从事海洋石油钻探整整30年。30年间,郝振山见过各种时刻的海,黎明时分的辉光、落霞中的璀璨;领略过我国东海的扑面冷风,也感受过孟加拉湾钻井平台上超过70℃的甲板温度;拥抱过海的平静浪漫,也经历过台风海啸的暴虐,差点被撕碎……但他始终没有减少对海的热爱,也不从不曾放弃内心的追求。

30年间,从被外方员工呵斥,到带领团队走出国门,并被誉为 “NO.1”;从最基层的甲板工到司钻,再到钻井平台经理,而今成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 “中国海油”)中海油服湛江分公司副总经理,郝振山伴随中国海洋石油钻井技术从 “引进”到 “引领”,从聘请外方团队到率队走出国门,从浅海走向深蓝,须臾不曾离开。

30年间,郝振山诸多荣誉加冕。2010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海上铁人”的称号广为传扬;2011年他入选 “2010年度十大海洋人物”;2017年作为来自生产一线工人代表之一列席党的十九大;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019年9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郝振山获评 “最美奋斗者”。他将这些视为一个又一个责任,激励他个人不断奋进,也要发出海洋石油人的时代之声。

夺下“刹把”的中国石油人

8月湛江,溽热中夹杂着些微不易觉察的清爽,履新副总经理的郝振山在中海油服湛江分公司的院子里伫立良久,回望来时路,不由百感交集。30年前,他的海洋石油职业生涯,就从这座院落启航。

1989年的毕业季,刚走出校门的郝振山怀着比盛夏还炽烈的热情,踏上中国海油南海六号钻井平台。这个生长在油田、学钻探专业的石油子弟第一反应却是 “懵圈”,南海6号是当时中国引进的最先进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设备多,技术高,操作难度大, “眼前的操作实际没有几样跟课本里讲的相符了”。

郝振山的第一个岗位是甲板工,钻井平台的关键岗位都是花重金请外国人操作,他们这些中国工人连边儿都摸不到。尤其是被誉为海上钻井平台 “权杖”的刹把,更是被牢牢攥在外方司钻手里,郝振山想看看刹把到底如何操控,在外面隔着司钻室的玻璃多站一会,都会被司钻大手一挥赶走: “你看得懂吗?”

这个倔强的小伙子不服气,暗自发誓:“你手中的刹把早晚是我的!”

于是,在12小时本职工作之余,郝振山瞄准关键技术刻苦钻研,挖空心思 “偷师学艺”,借着扫地、添水的短暂停留,他拼命观察、记录、总结、验证,琢磨设备功能和技术要领,很快就掌握了1600多个专业英文单词,并逐步熟悉了大大小小300多台设备。他看到表盘上的数据,就记在脑子里,回到房间自己摸索着倒推公式,计算打钻的深度,再找机会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这些公式都 “长”在了他脑子里,至今随时脱口而出。

直到今天,培养一个海上钻井平台司钻也要五年时间。而偷师学艺的郝振山,只用了三年半就第一次握住了南海六号的刹把。又半年后,他真的拿到了 “权杖”,成为同时期我国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个中方司钻。郝振山说,“能为国争光真是扬眉吐气”。

孟加拉湾里的中国“钻井铁军”

2005年,郝振山离开奋战了16年的南海六号,担任南海二号平台经理,并率队出征缅甸,开拓东南亚海上油田服务市场,这是中国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次在国外亮相。外方作业者给南海二号执行的是一加一再加一的合同,郝振山解释到, “也就是第一口井干得好,让你干第二口井,第二口井也干得好,再让你干第三口井,潜台词就是试试看再说,而给另一条外国钻井船的则是三加二的合同,租金也比南海二号高出很多”。

孟加拉湾的作业海域紧靠赤道,气温常年在35℃以上,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南海二号开钻后又遇到了地层松软,易于垮塌,高温气井风险很大等困难,甲方请来了加拿大人比尔来当作业总监督。郝振山还记得,比尔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 “你是我见过最年轻的平台经理。” 明显的不信任,郝振山并不在意,他深知 “取得信任需要真功夫”。

一天,比尔把一份作业方案交给郝振山执行。在仔细查看后,郝振山发现作业程序存在严重问题,如果按这个方案干,很可能导致钻井中断。于是他找到比尔商量调整方案。但这位60多岁的加拿大人摇摇头,就说一个字“No”。井钻到一半,果然出现了问题,比尔慌了,凌晨四点多打电话给郝振山。郝振山把早已写好的应对方案送到比尔手上,彼时天边晨光熹微。实施后,作业恢复正常。

2006年2月22日,南海二号提前10多天高质量完成钻井计划,打出了缅甸第一口海上高产气井,紧接着打的两口井也获得高产油气流,改写了缅甸油气工业的历史,南海二号的图片和简介因此被收藏进缅甸国家历史博物馆。当时的缅甸能源部长伦西塔在视察平台时说:“我看南海二号的 ‘2’应该改成 ‘1’,你们就是孟加拉湾的NO.1!”而在附近作业的那艘外国钻井船,因接连打出两口干井,使甲方损失了2000多万美元,被解除合同。这时,甲方来找南海二号接手。郝振山说: “合同可以接,但租费必须提高。优质必须优价。”

就这样,南海二号的租金从每天7万美元提到15万美元,最后涨到了20万美元,赢得了平等待遇,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海油专业技术服务队伍的国际声誉和价值。在首次出国作业的17个月间,郝振山领导下的南海二号平台,即钻井12口、试油4口。其中,2006年作业天数达360天。这支110人左右的队伍实现了年产值3.6亿元,利润2.3亿元,创下了我国钻井平台日费率和年收入等多项纪录。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惊人纪录背后,郝振山花费了多少心血。当时的开采地附近的岛屿物资匮乏, “把全岛的吃喝都买来也不够平台工人两天的吃用”。队伍打仗,粮草跟不上怎么行?经总部同意后,郝振山带着团队选择了更远的地方采购补给,他每次做好两个月的超前计划,顺利保障了海上钻井平台的日常生活运行和生产物资。 “海上是特殊领域,容不得半点含糊。”

郝振山担任南海二号平台经理时,南海二号已经是一座运行了30多年的老平台,当时在公司的综合考核中总是位列中下游。郝振山下决心要摆脱落后状况,锻造铁军。原本就有军人情结的郝振山说,海洋石油工人身上有军人的气质,这支队伍组建之初,就有退役海军战士参与,而且采取半军事化管理,“靠石油精神和科学管理,把所有人拧成一股绳,每个人敢担当奉献,敢冲锋陷阵,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为增强团队的集体荣誉感,郝振山将参评中国海油劳动模范的机会留给南海二号参加中海油先进集体的评选。有人说他傻,但他认为,集体有了荣誉,每个人工作起来才会更有动力。他还把国旗和中海油的标识分别绣印在工服胸前的两侧,工人低头就能看到。郝振山说,“我们要成为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我们要时刻记得为国争光,也要记得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

在郝振山精心锤炼下,南海二号逐渐成长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守纪律、特别能战斗的海上钻井队伍。在他担任平台经理的五年里,南海二号获得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央企红旗班组标杆等各种荣誉40余项。五年间,当时仅有130多人的南海二号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深水钻井平台 “海洋石油981”等单位培养输送了包括金牌司钻、技能标兵在内的120多名高岗位人才,被誉为中海油服培养国际一流钻井人才的 “黄埔军校”。

心底恒久的石油情怀

郝振山祖籍山东,是胜利油田子弟,因为父亲调动到江汉油田搞会战,郝振山出生在湖北。从记事起,他眼前就是高耸的井架,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父亲和工友们总是很忙,整天头戴安全帽,在油田上忙得一身汗、一身泥。江汉平原的梅雨季总是很长,雨淅淅沥沥一下就是个把月,不能出去玩,郝振山就翘着脚趴在窗口看着门口下班的人,他们身上沾满了泥浆,有时雨大就披着蓑衣,虽然每个人看上去都很疲惫,但是从不颓废,经常一边走路一边唱起石油工人的歌来。

正像歌中所唱,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郝振山小时也经常跟着井队搬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钻井队机械化程度有限,“井队搬家真是人拉肩扛,我们这些小孩子跟着看热闹,依稀还能记得那种昂扬的战斗精神”。

快到上小学时,郝振山又搬回山东东营。一次,语文老师出了作文题目 《最美的人》,当时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正酣,同学们大多写的老山前线的战士,郝振山想了又想,觉得前线战士固然值得敬佩,但他心中 “最美的人”还是石油工人。 “他们的身影一直在我脑海中徘徊,那么鲜活生动,一提笔他们的故事就好像自己跑出来了”。

初中毕业时,郝振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石油技校,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海洋石油人。

海洋石油开采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被称为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 “三高”行业。 “海洋石油钻井都在海底,每一处海域的海底情况各不相同,在海面上看不到。不仅如此,海上还有台风、海啸等自然状况,因此海洋石油开采面临的挑战跟陆地完全不一样。”

从业30年,郝振山也曾经历危急时刻。“多年前,天气预报还有些滞后,我们在南海一处钻井平台上遭遇了台风”,郝振山记得台风加上海上强对流,风力超过12级,狂风卷起滔天巨浪砸向钻井平台,拖轮开足最大马力也摇晃着走不动,因为钻井平台突兀地矗立海上,受风面积大,所以更加危险, “那不是惊心动魄,而是命悬一线”。

平台上,是百十号井队员工的生命,还有价值十几亿的国有资产,每一个都要负责;海面下,是暗礁、海底管线,哪一个都不能碰到。哪里是最安全的地方?报告岸上已经来不及了,郝振山凭借着有限的资料和丰富的经验,严密判断,果断发号施令,不能出一丝一毫差错,每一个动作都要非常精准,指挥拖轮在12级的强台风中精确抵达预定地点, “一个锚抛下,平台保住了。”

笑着讲完,看似云淡风轻,郝振山讲完后却长吁一口气,或许内心里又在风暴的中心重走一遭。这是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他不曾讲起。长年奔袭海上,郝振山不想家人担心。

“现在不同了,我们的平台早已配置了北斗导航系统,台风预警也已有了绿、黄、红三条警戒线;我们的海洋开采会联合多部门进行研究,每一刻钟做什么都作了精确描述;同时,我们对海的认知达到了新高度……”随着中国海洋钻井平台高科技配备不断完善、升级,郝振山终于有了些许释然。

2008年4月,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海洋石油981”在上海开工建造。不等到年底,郝振山实在按捺不住去现场看建造进度。 “当时981还是一地零件,可就是让人激动不已。”郝振山细说变化如数家珍,笑声朗朗。当年他参加工作时的我国第一艘半潜式钻井平台 “南海二号”是高价从挪威引进的,如今这些大型装备中国都能自己制造,且技术领先。 “我国钻井平台的储备量排名全世界第三,3000米的水深咱们也可以干下去。”

2019年全国 “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 “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这赋予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人新使命和新担当。郝振山说,虽然我们在海洋里搞勘探,但我们的环保要求在生态保护区已实现“零排放”。 “未来我们不仅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注重环保,并且会为祖国开辟更多清洁绿色的能源,守护我们的 ‘碧水蓝天’。”

摘自《中华儿女》杂志

猜你喜欢
钻井南海海洋
南海明珠
自升式钻井平台Aker操作系统应用探讨
北海北、南海南
扫描“蓝鲸”——观察海上钻井平台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南海的虎斑贝
南海随笔
裂缝性致密储层钻井完井液漏失损害带模拟
G0-7“工厂化”井组钻井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