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改造中的体验式场所设计策略——以上海为例

2020-04-15 01:54邹佳旻
关键词:建筑师场所遗产

邹佳旻

工业遗产改造中的体验式场所设计策略——以上海为例

邹佳旻

(井冈山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发展的缩影,是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工业遗产改造中,为了保留工业遗产特有的文化内涵,建筑师不约而同地构筑了大量的体验式场所,让现在的使用者体验到当时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本文在对上海市工业遗产改造案例调研的基础上,从空间设计和特性塑造两个角度探讨了体验式场所的设计手法。

工业遗产;体验场所;场所精神

1 工业遗产与城市文化

工业遗产,不同于大众传统认知中那些农业社会时代的文化遗存,既不“数量稀少”,也不“历史悠久”。按照李格尔的分类,工业遗产属于“无意为之”的文物,在建造之初并未赋予更多文化上的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失去最初的使用功能之后,某些工业建筑被人们从另外的角度欣赏和使用,它们不再是无用的工业废物,而被赋予了某种文化意义。在一些曾经工业发达的城市,例如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也在日益增多。这些改造案例尺度不一、功能各异,却都蕴含着各自独特的文化。

工业遗产在设计之初,大都是纯粹的功能主义建筑,但以当下的角度审视这些工业遗产会发现,其破旧斑驳的表面下隐藏着特定时期的工业文明和地域特色。工业遗产不但能反映某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也能反映不同年代和地域的人们对所处年代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不是普通的旧建筑改造,而是对某一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充分肯定,是对一个时代的精神认同。因而,工业遗产是展示过去时代精神的一个窗口。

在城市的发展中,工业遗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个城市从诞生之初,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面貌,而工业时代的到来,给城市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变化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非物质上的。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工业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工业遗产都曾经是城市在某个发展阶段中的重要建筑,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无论是城市还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或多或少的与之发生着某种互动。工业遗产所承载的记忆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来说是不可取代的。

表1 上海主要工业遗产改造项目

上海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因此工业遗产数量也极为丰富,近年来不乏有代表性的改造案例(表1)。在上海的工业遗产中,不仅仅有像原南市发电厂(图1)这样建筑体量巨大,而且在曾经的城市运营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遗存,更有像包含了马宝山糖果饼干制造厂、增泰纺织染厂、三元橡皮印刷厂等弄堂小工厂的同乐坊(图2)。其中同乐坊中的那些弄堂工厂,隐匿于静安区的闹市中,体量多与一般的民用建筑无异,但这些弄堂工厂生产的产品,如马宝山饼干却,承载了无数上海人儿时的快乐记忆。

图1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原南市发电厂)

2 场所中的精神体验

挪威建筑评论家舒尔茨在存在主义现象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现象学这一理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即场所和场所精神。这个理论把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归结进场所这个概念里,但场所中所包含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场所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建筑本体的形式,还因为它还是生活发生的空间,是人和环境联系的媒介。

舒尔茨认为,场所是关于环境的一个具体的表达,是活动或者行为发生的地方。场所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为“物理场”,即具有明确特性的空间,这一空间是被相互联系的实体——建筑物和构筑物有目的、有控制地创造出来;二为“心理场”,即被赋予在特定空间上的文化和历史特征。只有同时拥有这两种特性的空间才能称之为场所,从而具备精神上的意义,在建筑现象学中这一意义被称为“场所精神”[2]。

“场所精神”是空间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的作用下使人们产生的地域体验,是人在实体空间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有意义的场所感[3]。“场所精神”涉及身体和心理的体验,相对应的是人类定居,它包含着两种活动,即“定向”和“认同”。“定向”是指人们感知自己身在何处,并有能力找到自己想去的方向;“认同”是指人们将自己与周围的环境统一起来。场所精神是通过人们逐渐认识、熟悉和理解周围的空间和空间特征而获得的,是在空间和空间特征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在舒尔茨的阐述里,场所精神产生与日常生活片段是密不可分的,这种生活片段还可能演变成一种生活情节。因此,场所精神是建立在人们对环境和生活的体验上,它与人们对某一空间的记忆和其中发生的生活情节关联在一起[4]。人们在胡同里漫步,感受老北京的市井气息;在古城墙上徘徊,感受十三朝古都的厚重悠远;在高楼林立的商务区行走,感受现代生活的快速节奏。由此可见,体验本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带有体验感的空间必然包含了无数的人和故事,而体验者们通过自身的参与,阅读着空间背后的故事,并且在经过了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完整体验后,从观众变为主角,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和场所精神。

近年来,城市设计中出现了一种趋势,将城市设计中强调视觉观感的传统手法,与强调人与空间、人与行为的设计理念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城市设计变为场所的创造[1]。这种为使用者和城市创造场所的理念渐渐成为了城市设计的主流理念,因为城市设计的本质,就是营造一个体验式的场所,城市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还包括使其成为场所的所有活动和事件。

工业遗产本身承载着厚重的工业文化和城市文化,因此在工业遗产改造中,需要完整地把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地域特征和人文情怀呈现出来,为此建筑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营造体验式空间。通过这些体验式的场所,使得人们与场所之间产生互动关系,并且通过体验发展新的场所精神,周而复始的融合为人们记忆里的一种隐藏的情节,并且成为人们体验的一部分。

3 工业遗产改造中的体验式场所设计手法

舒尔茨认为场所的结构可以以“空间”和“特性”进行分类,“空间”是构成一个场所的要素,是三向度的组织,“特性”是指氛围,是任何场所中最丰富的本质[2]。体验式场所的设计手法也可以从空间设计和特性塑造两个角度进行讨论。

3.1 空间设计

空间对建筑设计来说不是一个新的名词,空间是人们生产或者生活活动的容器,也是场所的外在形式。空间有多种类型,按结构特征分类,可以分为单一空间和复合空间;从边界形态分类来划分,可以分为封闭空间、半封闭空间、开敞空间;按空间态势分类,可以分为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等等。

多数工业遗产原本的使用空间都属于封闭单一的静态空间。在工业遗产的改造中,建筑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遗产会被改造成为承担展览、商业、办公等功能的空间,这些功能空间的空间形式与工业建筑原本的空间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在工业遗产改造中,建筑师会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刻意保留被改造工业建筑原本的一些空间,这种方式可以保留工业遗产的文化氛围,让日后使用这个建筑的人感受到建筑的过去。身在其中,不仅使用着新的空间和功能,同时也体验到建筑最初的空间氛围,从而对那个远去的时代有所体会。

图3 一九三三老场坊的楼梯与廊桥

在由原远东第一屠宰场改造而成的1933老场坊中,建筑师保留了大量原有的功能空间,原有昏暗窄小楼梯(图3),虽然在使用体验上非常的差,也不符合现行的建筑规范,但建筑师特意保留这个空间,给使用者一种特别的体验,使用那个楼梯的人们,与1933年在屠宰场的工人们有着共同的行动体验。还有原本的屠宰场里从牛棚通向屠宰空间的廊桥(图3),建筑师也保留了原本的设计和肌理,让一条原本很普通的走道,染上了一丝血腥和恐怖的色彩。

另一方面,在工业遗产改造中,也避免不了会有新建空间,在新建空间里,建筑师通常使用空间再现的手法,呼应原本的工业空间。在西岸文化走廊的主要建筑——龙美术馆中,设计师使用类型学方法,从工业遗产中提取原型塑造建筑空间。龙美术馆特有的伞拱结构来自于煤炭装卸的构筑物 “煤漏斗”(图4),整个建筑使用清水混凝土材质,徜徉在高大宽敞的美术馆展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工厂厂房中。此外,建筑师将新建的建筑物设置在被保留的原始“煤漏斗”两边,使工业遗产的原始空间占据了整个建筑群体的中心位置,强调了其原始功能。

图4 龙美术馆的伞拱结构和原型“煤漏斗”

3.2 特性塑造

特性是一种比空间更具体的概念。特性一方面暗示着一般的综合性氛围,另一方面是具体的造型即空间界定元素的本质。特性由场所的材料组织和造型组织所决定[2],从设计手法上来说即通过“质感”和“物感”两方面对场所进行塑造。

“质感”的塑造指的是在建筑中通过真实表现质地所唤起的感知体验,包括建筑表皮的材料质感以及建筑细部等等,是工业遗产设计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法。工业遗产因其功能要求和结构特点,材料和构造与常见的民用建筑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有着其独有的“质感”。而在“质感”的体验上,有着保留和设立两种手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休息厅中(图5),这两种手法就同时存在,既保留着粗糙质感的柱子,也新加了若干黑色的开放式盒子,盒子的颜色和质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生铁,从而强调了整个建筑工业遗产的身份。在同乐坊中,则是在保留如钢制框架等上世纪的原始工业构件的基础上,搭配了工业时代的代表性材料——大面积玻璃幕墙和金属进行装饰,营造出了生动的工业感。

图5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休息厅

在由日本武装总部改造的水舍酒店中,建筑师将斑驳残旧的沧桑面貌直接裸露,无论是主入口还是大堂空间,大面积清水混凝土和青砖墙面让工业时代的粗糙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加建的第四层和部分外立面的装饰上,建筑师使用了耐候钢(图6),耐候钢本为工业材料,其表面的保护锈层所体现出来的颜色与质感给建筑带来天然的工业感[5]。由原上海春明粗纺厂改造的M50创意园中,建筑师大量保留了原有建筑的材料和构件,富含年代感的地砖,斑驳脱落的墙漆和锈迹斑斑的大铁门(图7),带领着人们回到了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

图6 水舍酒店外立面

图7 M50创意园

“物感”一方面强调构筑物本身的尺度、形状、范围和肌理,另一方面也强调体量感和雕塑感。而在工业遗产中最显著的“物感”就是体量感,体量感主要体现在空间与建筑物、建筑物与建筑物、人与空间、人与建筑物之间的立体上的比例关系。大部分工业遗产体量本就巨大,再加上有的工业遗产还带有烟囱之类的构筑物,那些强烈而高耸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工业,因此工业遗产的物感往往十分强烈。在“物感”体验上,同样有保留和设立两种手法,在由运煤码头改造的龙美术馆以及其所在的西岸文化走廊上,保留了码头原有的塔吊和煤漏斗卸载桥(图8);在由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成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图9),保留了原有的大烟囱。而在同乐坊中,建筑师搭建了一个钢桁架结构的过渡空间,暗示同乐坊作为“弄堂小工坊”的过去。

图8 码头塔吊

图9 原南市发电厂大烟囱

4 结语

工业遗产所彰显的不仅仅是其独有的工业文明,也代表了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而改造则是将工业遗产转变成为一个表现地区和城市精神面貌、地域特色和风俗人情的舞台。事实上,不仅仅在上海,全世界各地都有许多优秀的工业遗产改造案例,如巴黎得拉维莱特公园、纽约的高线公园等等。一个成功的工业遗产改造,可以给城市文化注入新的能量和生命力。

在工业遗产改造中,建筑师使用现象学理论,使用实体建构的策略,营造出有感情、有生命、有个性的体验式空间,来反映工业遗产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风俗。而多个空间的串联使得改造后的建筑形成一种具有张力的空间秩序。改造后的建筑空间承载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功能,如展览、办公、休闲娱乐等等,能够吸引大量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些空间中行进、驻足和思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活动为媒介对工业遗产有着自身的感受、反应和体验。在感官体验经历之后,人们会对心理上可接近的、可接受的空间留下美好记忆,产生情感联系,从而得到一种归属感、领域感和场所感,并由此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场所精神。

图10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图11 西岸文化走廊

如今在上海,人们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各种展览(图10),在西岸文化走廊中进行休闲活动[7](图11),在M50中观赏艺术作品。在这种人与场所的互动中,新的场所精神正在慢慢地生成,工业遗产也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通过这样的改造和再生,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得工业文明和城市的历史得到了尊重和延续。而民众在其中的高参与度和高关注度,则为今后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吉慧,曾欣慰. 城市更新中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探讨——以上海八号桥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12): 116-120.

[2] 诺贝格-舒尔茨. 场所精神[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3] 王磊. 商业建筑体验性场所设计研究与应用[D]. 北京:北京建筑大学, 2014.

[4] 吴亚南. 室内空间场所精神的体验设计研究[D]. 南京:南京工业大学, 2014.

[5] 毛心彤. 工业遗产改建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形式改造方法与策略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6.

[6] 王国庆,李世芬. 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J]. 城市规划, 2017, 41(2):81-84.

[7] 张松. 上海黄浦江两岸再开发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J]. 城市规划学刊, 2015(2):102-109.

DESIGNSTRATEGY OF EXPERIENCE PLACE IN THE RE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ZOU Jia-min

(Schoo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jinggangshan Univa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Industrial heritage is a microcosm of c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a new typ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architects build a lot of experiential places spontaneously, which allow users to experience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emotion of the time.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ransformation in Shanghai,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esign method of experience place from of space design and character shaping.

industrial heritage,experience place,place spirit

1674-8085(2020)01-0001-05

TU247

A

10.3969/j.issn.1674-8085.2020.01.015

2019-08-21;

2019-11-12

邹佳旻(1989-),女,江西吉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研究(E-Mail:jiaminzou@126.com).

猜你喜欢
建筑师场所遗产
胖胖的“建筑师”
遗产怎么分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千万遗产
恋爱场所的变化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