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舰船工业看“二战”美国战时生产动员

2020-04-15 07:30:16白炎林
国防科技工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登陆舰货轮二战

白炎林/文

“对强敌必须报以战胜,而仅仅依靠多生产几架飞机,几辆坦克,几支枪,几艘船是远不足以战胜敌人的。我们必须以压倒性的优势生产这些武器,这样我们才能够依靠这些一流装备在世界大战的任何战场上取得不容置疑的优势。”罗斯福曾这样论述美国战时生产的意义。回顾“二战”史可以发现,美国在战争中获得的军事优势很大程度上依靠“压倒性优势生产”。

美国参战的首战是一场海战,作为一个远离欧亚非焦点战场、东西国土都濒临大洋的国家,无论取得制海权还是输送海外远征部队,抑或支持盟国航运,都需要大量舰船支持。美国参战的1941 年,生产舰船数量就超过日本整个战争中生产的舰船总量。1943年,美国生产的舰船弥补了盟国方面开战以来所有被击沉的舰船。整个二战中,美国生产的舰船占到交战国舰船生产总数的四分之一。

这里,就以美国舰船工业为例,一窥美国战时生产动员的一些特点。

和舰船工业相关的战时动员机构

1939 年二战全面爆发时,罗斯福就试图在美国建立战时生产动员机构。1942 年1月,美国成立了战时生产委员会,第二年又成立战争动员办公室。在从属关系上,战时生产委员会受战争动员办公室监督。这是因为战时生产仅仅是国家整体动员的一部分。该委员会是一个多部门联合机构。除主席外的成员,出自于战争部、海军部、农业部、价格管理办公室等部门。除中央委员会外,战时生产委员会在全美各地还设有地方委员会,协调各地战时生产。战时生产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将平时工业生产转变为战时生产,确定战时战略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的分配,禁止非战争必要生产,协调工资和物价,展开必要宣传工作等。

1940 年以前,美国海军的装备和设施设计建造分别由海军建造维修局和海军工程局负责。1939 年初,美军发现其西姆斯级驱逐舰首舰“安德森”号发生了危险性超重现象。调查发现,造成这一事故的原因是舰船设计建造中的脱节现象。随后,美国海军部代理部长查尔斯·埃德森建议将两局合并。1940 年6月,美国海军建造维修局和工程局正式合并成舰船局。海军舰船局的职责包括负责海军舰艇和其他船只的设计、建造、改装、采购、维护和修理,管理维护海军船厂、海岸站和实验室,制定燃料和润滑油规格,同事还负责打捞作业。该局实际上负责了海军所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全寿命管理。

1936 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二次商船法案》,决定扩大美国商船队伍。作为执行该法案的配套措施,美国成立了美国海事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能是管理美国商船队伍和造船厂,使之能在美国政府有序管理下扩充。美国成立海事委员会的主要目的,就是把美国的商船队伍整合为未来可征用的“第二海军”,让之前从未接触过军品订货的美国造船厂未来能适应政府战时订单。在二战期间,该机构培训了大量适宜征召的商船水手,而且建造了大量军民两用标准化船只,如C1、C2、C3 型货轮和T2 型远洋油轮。不仅如此,该委员会还与海军舰船局合作,指导部分美国船厂将部分货轮改装为武装货轮和护航航母,将T2 型远洋油轮改装为舰队油料补给舰,同时还建造坦克登陆舰等各型海军辅助舰只。

几种典型的大批量生产舰船

二战中美国舰船大多达到了质量和数量的统一。特别是在数量上,美国舰船工业取得的成绩几乎堪称工业奇迹。这里举出几种对美国取胜有着重要意义的大批量生产舰船。

1941 年11月1日,即珍珠港事件一个多月前,一型新式潜艇开始在美国海军服役,这就是著名的小鲨鱼级潜艇,为满足美国海军“舰队潜艇”的理念而研制的。美国对舰队潜艇的要求是:高水面航速、长续航力和大威力艇载武器。美国海军做了长期努力,才在20 世纪30 年代末40 年代初研制成功。二战中小鲨鱼级潜艇的战绩相当辉煌,是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潜艇,为美国潜艇部队中的绝对主力。潜艇指挥官中出现了不少美国潜艇部队王牌艇长。战争中,共有4 家造船厂建造了77 艘小鲨鱼级潜艇。

1939 年8月,即二战欧洲爆发前一个月,美国海军通过一型新式驱逐舰的设计,但直到美国参战半年后才开始服役,这就是弗莱彻级驱逐舰。弗莱彻级驱逐舰是美国第一种突破《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限制的驱逐舰,性能十分出色,可以说是所有参战国同类型驱逐舰中最优秀的。该型驱逐舰可执行多种任务,因而在二战中极为活跃,从其服役起,美国海军参加的每场战斗,几乎都少不了它的身影。短短三年中,共有11 家船厂生产了175 艘弗莱彻级驱逐舰,其中前100 艘是1944 年前建造的。该型驱逐舰也随之成为美国海军史上服役数量最多的驱逐舰。

早在一战期间,英国为了维持其海运力量即提出了“标准化货轮”概念。1929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期,有英国造船企业开始探索建造低造价和运营成本的货轮。二战爆发后,英国开始向美国企业提出大量军品采购,美国企业借此开始向战时体制转向。这批订货中,英国向美国造船企业提交了一种远洋万吨级货轮的设计图纸,这种货轮极为强调廉价性和可生产性,甚至发动机采用的都是三胀式蒸汽机。1941 年9月,第一艘该型货轮下水,被美国称为“自由轮”——一种军民两用标准化货轮。很快,自由轮的建造就在美国造船界全面铺开。

1942 年起,美国开始建造一种自由轮的改进型货轮,动力机组变为往复式蒸汽机、蒸汽轮机或柴油机,船体结构也有所加强,这样货轮的载重量、结构强度和航速都有所提升。这型货轮被称为胜利轮。

自由轮和胜利轮的建造速度极快,价格也极其低廉。最夸张的时候,一艘自由轮从铺设龙骨到下水仅用4 天,然后用3 天时间舾装试航,合计用7 天建造交付!在战争中,共有18 家美国造船厂建造了2710艘自由轮,另有6 加美国造船厂建造534 艘胜利轮,合计3244 艘。

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国认识到未来迫切需要一种专门供坦克装甲车辆登陆用的军舰。但战时英国无力大批量建造这类登陆舰,于是将设计交由美国改进后,于1941 年确定了这型名为LST(2)型坦克登陆舰新式登陆舰的新式舰船设计。1942 年6月,第一批LST(2)开工建造,当年年底,23 艘LST(2)开始服役。截至1943 年,每艘LST(2)的建造工期为4 个月,到战争结束时,这一时间已经被缩短至2 个月。整个战争期间,美国共建造了1051 艘LST(2)坦克登陆舰。无论是太平洋夺岛作战还是二战欧洲战场的登陆作战,该型登陆舰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标准简约设计和先进生产技术

虽然“战时生产动员”中有“战时”一词,但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美国早在战前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做好了应对战争准备。具体到舰船研制生产上,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首先,美国舰船在战前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战时生产动员的问题,确定了标准化、简约化、继承性等原则。以小鲨鱼级潜艇为例。美国海军标准化舰队潜艇的思路一战后产生,20 世纪20 年代开始探索,那时已经认识到战时建造大量潜艇的必要性。20 世纪30 年代末,终于研制成出了河豚级和小鲨鱼级潜艇。二者差别极小,小鲨鱼级相比河豚级的区别仅增加了一个1.5 米的水密隔舱,双发电机室隔开。这就让已经有潜艇建造经验的造船厂能无缝对接小鲨鱼级潜艇的建造。

自由轮则更近了一步。英国最初设计它时就十分强调可生产性,美国设计自由轮时,则对初始设计进一步放宽,用焊接替代铆接。这样简化了工艺,节省了排水量和材料,而且避免和海军舰船建造工作争夺有经验的铆工。

一旦设计确定,美国即执行严格的图纸冻结纪律,尽可能杜绝船厂私自修改舰船设计。小鲨鱼级潜艇艇舵液压系统曾招致一些批判,但美国海军评估后认为,小鲨鱼级潜艇的舵效仍然足够,拒绝做出修改设计。与之类似,LST(2)型坦克登陆舰在整个战争期间仅做过两次较大设计改动。第一次是将车辆转移设备由电梯变为铰接坡道,另一次是增设导航舰桥、淡水蒸馏设备和76 毫米舰炮,撤装部分通风管道,加强主甲板。可以看出,这些改动均未涉及舰船主体部分。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其他水面主力舰艇上。美国海军在二战中后期大量建造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实际上可视为约克城级航空母舰的改进型。在很多关键设备上,该级航空母舰都尽量采用成熟的“货架产品”。

第二,当设计确定后,以先进生产理念、方式、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前文中提到的焊接造船在二战之前就属新式造船工艺。二战中大批量生产的美国舰船普遍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就是设计时将舰船分为若干部分和组件,同时施工,然后将这些组件在船厂总装焊接。如果是非主战舰船,则建造设施还可进一步放宽。

以自由轮为例。一艘自由轮由120 个组件构成,这些组件由船厂内各个工场的产品组装而成,这些组件由吊车或平板重载货车运到总装区焊接拼装。蒸汽机和锅炉则由分包商用货运列车送到。船只主体建造完成后,下水方式依各个船厂的具体情况而定。

美国沿海造船厂的大量产能用于建造远洋舰船,大量LST(2)型坦克登陆舰的建造合同被分配给了美国中西部内河沿岸的造船厂。这类造船厂被称为“平地造船厂”,其中许多由钢铁厂改建而成,具体建造方式和自由轮类似,在平地上将钢铁厂建造好的大型构件焊接,然后用浮船坞、横向滑道侧滑等方式下水。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

第三,战时生产必须有专门机构负责协调。这些机构不仅要尽早成立,而且要有相当的权限,以便在战争一开始甚至是战前就拟定好动员计划,并能顺利推行动员计划。

表面看,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战争动员办公室成立时间并不算早。但美国海军舰船局成立于1940年,美国海事委员会成立于1936 年,均在战前成立。这两个机构在美国战时军民舰船设计生产维修等方面有着极大发言权。

海军舰船局在成立之初就设定了战争规划部,制定了1940 财政年度海军采购计划(FY40)。随后海军舰船局即按照这一规划展开相应的生产准备活动。1941 年末美国参战后,该计划迅速调整为FY42,计划采购舰船数量较之FY40 大大扩大。美国海军在战争中服役的舰船数量和上述两个采购计划有较大差别,但都是依托上述采购计划而扩大的产能生产的。

以弗莱彻级驱逐舰为例。美国海军在战前即提出了多达119 艘弗莱彻级驱逐舰的招标。为了应标,很多船厂对自身进行现代化改造,以达到建造海军作战舰艇的标准。当美国进入到战时后,这些船厂不仅能够继续建造追加订购的弗莱彻级驱逐舰,还能够建造其他军用船舶。

与之相似,美国战时民船生产动员计划可追溯至1936 年通过的《第二次商船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每年要建造50 艘远洋商船,至1946 年要建成500 艘远洋商船。这一计划由美国海事委员会监督实施。当然,美国战时货轮油轮的生产远远超过了1936 年最初的规划,但其产能有赖于美国海事委员会对1936年规划的展开。

为了推行战争动员计划,美国政府发挥了最大能动性。舰船工业在内的军工产业所需的各种战略物资,如钢材、橡胶、铝、黄铜等,要由美国战争生产委员会确定分配顺序。包括价格管理办公室在内的机构则严格把控各种物资价格,防止通货膨胀。

《第二次商船法案》规定商船必须在美国本土建造,与海外造船的差价由政府补贴;新造油轮的性能规格要达到海军战时征用标准,付出的额外费用由政府承担;所有新造商船交货时船东只需交付造价的25%,其余部分由政府担保,由船东分期支付。

为建造小鲨鱼级潜艇,电船公司新建了7 条滑道。但美国政府仍不满足,出面购买了电船公司主厂区下游的一个旧铸造厂,在这里新建了10 条滑道,将其交由电船公司。依靠这些基础设施,电船公司整个战争期间建造了41 艘小鲨鱼级潜艇。此外,美国内河上的很多桥梁在建造时并未考虑让大型船舶通过,新造的LST(2)登陆舰等舰船运到沿海交付时面临很多复杂情况。为此,美国海军专门出动工兵对桥梁进行改造让LST(2)顺利通过,美国海军渡轮指挥部专门负责将这些登陆舰从内河运到沿海港口交付。当时,大量舰船制造使企业雇佣工人几十倍增长,造成了一定的管理隐患。1943 年,美国国会通过《战争劳资纠纷法案》,规定总统可在必要时接管对战争意义重大的工厂或因劳资纠纷而停工的军需物资工厂。而很多在战时为建造自由轮新成立的造船厂则直接隶属于美国海事委员会,造船公司只是管理方。

第四,战时生产动员要在总体生产规划上统筹各种细节,最大限度提升生产速度。仍以LST(2)登陆舰为例,其基本设计完成之前,美国首先确定的是该型登陆舰所需材料的具体规格和标准。这样,大批LST(2)在图纸确定之前就开始按照规格要求大量订购准备材料。准备工作的命令传达充分利用各种通信手段,包括口头、电话、电报、航空邮件等。登陆舰上的主要重型机械部件,如发动机组等,由海军直接提供。余下各船厂自行采购的材料,也要处于海军舰船局物资协调处的统一协调下集中处理,以避免供货商重复投标。LST(2)首舰完成测试之前,该型登陆舰已经开始大批量生产。

美国舰船工业的战时生产动员,让美国不仅牢牢掌控住了各大海战场的制海权,而且可以将大量部队依托海运力量源源不断运送至各大陆战场。“在世界大战的任何战场上取得不容置疑的优势”,最终获得胜利。当然,上述事例中的某些具体做法,已经和当今现实有很大差距,但从中反映出的思想和经验,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登陆舰货轮二战
美海军一架CH-53E直升机正准备降落在冈斯顿·霍尔号船坞登陆舰上
军事文摘(2024年5期)2024-03-19 11:31:02
苏伊士搁浅货轮遭巨额索赔
环球时报(2021-05-25)2021-05-25 04:17:42
暴风雨中的货轮?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