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华江
我国的海岛旅游研究同国外的相比起步较晚,关于海岛旅游开发的研究在近些年才慢慢受到重视,很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海岛旅游开发的方法、开发产品以及影响上,相关的文献也逐渐增多,扩大了国内海岛旅游研究的视角,为海岛旅游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海岛旅游是海洋产业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对海岛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估与评价,是保护和开发海岛旅游资源的前提和关键。对海岛旅游资源的精确评估与评价,不但能够加强海岛旅游管理,而且能提升海岛旅游的开发品质。
黄丹(2011)构建了海岛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它由旅游资源条件、区域条件、区位特征三个部分构成,采用“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项目层——评价因子层”框架,选取11个评价项目指标,共计58个因子指标,根据不同指标的特性,运用李克特量表,确定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分标准。李悦铮、李鹏升、黄丹(2013)在国内外海岛旅游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海岛特点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58个指标,从旅游资源条件、区域条件、区位特征三个方面对海岛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测量,同时给出相应指标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制定评分等级标准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此举为今后海岛旅游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游长江等(2015)以旅游资源系统田野调查成果为基础,运用李悦铮等建立的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南海岛屿实际情况,对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在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4个评价层次选取58项指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量化,用准主成分分析法为各指标赋予权重,并通过制定评分等级标准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向亚武、王永红、徐杨杨(2017)以李悦铮等建立的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对长岛、养马岛、崆峒岛、刘公岛、镆铘岛、田横岛为例对胶东半岛海岛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蒋正凯(2018)以观光价值、度假价值和区域条件为三大子系统,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修正,确定了包含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四个层次的离岸海岛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同时以永乐群岛为例展开实证研究。李志勇,徐红宇(2016)基于对湛江市区居民的问卷调查、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湛江特呈岛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对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海滩资源在海岛旅游开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利用价值,发展良好的海岛旅游景区多数是在海滩资源较好的地方。在海滩旅游资源的研究方面,李占海等(2000)建立了海滩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该模式的建立利于将中国海滩旅游推向国际化。
无居民海岛价格评估也是海岛旅游价值评估的重要方面。罗冉(2012)借鉴和结合了地价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和自然资源禀赋评价,从理论上探讨了旅游用无居民海岛的价格评估方法,为无居民海岛的价格评估提出了新的思路,提出了适合无居民海岛价格评估的更为完善的估价方法及其具体操作步骤,并将象山县海域的10个旅游用无居民海岛的价格评估作为实例进行了分析。王姗(2015)从游客视角对海南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价值进行了研究。
海岛休闲渔业是海岛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江秀辉、马宇、许晓阳(2014)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海岛休闲渔业开发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包括资源价值、景区环境和区位交通的开发条件是海岛休闲渔业开发的基础,其中资源价值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总体来讲,目前国内关于海岛旅游资源评估、评价的研究并不多,尚未完全形成科学严谨的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海岛旅游必须立足海岛资源特色,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是生态旅游型和低碳旅游型。彭超,文艳(2005)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探讨了我国海岛旅游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提出在坚持对海岛“先保护,后开发”“重点保护,适度开发” “多自然发展,少人为改造”等原则下,多元化地开发海岛旅游,科学地构建海岛旅游结构,从而为海岛可持续发展提供行业支持,实现海岛经济、环境、生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唐少霞、唐本安、毕华(2004)从热带海岛的特色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海南旅游的发展,提出发挥热带海岛的资源特色,打造海南旅游独特品牌,能够促进海南旅游持续发展。胡镜荣、鲁智礼、石凤英(2000)从管理的角度,提倡合理开发海岛海滩旅游资源,主张生态旅游型管理,管理经营者应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陈航、王跃伟(2005)对我国海岛旅游文化资源特征及其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海岛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战略重点是发展文化旅游。王琦和李悦铮(2010)通过刘公岛的案例探讨了文化型海岛旅游的开发。郑青(2011)应用低碳理念,研究怎样保护并且开发海岛旅游资源,海洋资源因而可以得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系也具有重要意义。安同江、车慧颖(2012)认为海岛进行低碳旅游发展是必要性的,构建了基于政府、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为基点的海岛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对于海岛旅游开发,一些学者提出了较好的思路与方法。何韵、杨木壮(2017)以珠海万山区为例,提出要优化整合万山区旅游资源空间与交通线路空间,从而探索出一岛一特色、区域协同发展的旅游开发模式。谷晓冰(2017)从制度供给、设施建设、环北部湾经济一体化建设、模式开发等方面对湛江海岛旅游开发及对策进行了研究。陈贤亮(2018)从海陵岛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监管三个方面研究了地方政府促进海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李强(2018)以三亚市西岛为例,分析了有居民小型岛屿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对小型有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王泉斌、王晶等(2018)以菩提岛为例对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活动是导致菩提岛近年来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功能定位,按照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来科学开展。 梁若冰(2019)以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为例对温带群岛旅游发展模式及路径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第一,温带群岛旅游的发展模式要坚持走“3S”模式与“特色型”模式相结合的复合型发展模式;第二,温带群岛旅游发展的复合型模式要以“资源要素”与“市场要素”两种组合方式为依托;第三,温带群岛旅游的发展路径要以“时空要素组合”为突破口,力求破解发展中面临的两大难题。韩伟雄(2019)研究了马尔代夫、夏威夷、济州岛、马耳他、芬瑟等海岛的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得出了“生态保护为本、文化传承为魂、规划引领为先、政府主导为要、市场导向为重”的经验和启示。
旅游业作为海岛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海岛旅游发展存在着不少问题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安同江(2012)指出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充分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海岛经济发展的瓶颈,并且这种制约将会越来越明显。罗会劝、陈扬乐、赵臣(2017)分别从国外经验借鉴、海岛旅游资源研究、海岛旅游开发方法、海岛旅游开发影响等几个方面对2000年至2014年国内的海岛旅游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研究认为,我国海岛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还较多,比如开发较为粗犷,打造特色品牌的意识相对薄弱,交通不便可进入性较差等。
江苏省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对海岛旅游资源及开发,相关学者也做了相应的研究。叶依广(1994)研究了江苏省海洋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布局。姚应才(1996)对江苏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概况、成效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建议。周家艳、李冰等(2012)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环评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的生态敏感海岛开发决策进行了研究。闫文文、谷东起等(2012)对江苏省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方春洪、张祥国等(2013)研究了江苏省竹岛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彭俊(2014)分析了江苏省海岛资源及其基本特征。马运龙(2015)分析了江苏省海岛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连云港是江苏省三个沿海市中海岛数量和海岛海域面积最大的,如何开发利用海岛资源,相关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叶依广、曹乾(1998)以连云港岛域为例研究了江苏省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张其成(2007)以连云港连岛为例研究了海岛“环带状”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田成(2008)对江苏连岛市场定位及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张德利(2009)详细分析了连云港市海岛潜在旅游资源。郝新建,王健(2013)对分析了连云港市海岛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夏翔鹰、崔振海等(2014)以连云港海岛体育旅游资源为例对江苏省沿海城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研究。朱江(2015)研究了海州湾地区海岛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综上所述,关于海岛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及开发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方面或是实际运用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评估方法、评估指标、开发的宏观分析和具体某个(某些)海岛开发模式、策略等方面,但以下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
1.研究如何建立普适性强,集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价值为一体的海岛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这是海岛旅游资源管理开发整合的前提;
2.应对各省(或各海域)海岛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及开发的研究进行系统的研究;
3.如何将各省(或各海域)甚至全国各个海岛作为一个有整体,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必须系统地进行“顶层设计”研究。
海岛的开发利用将投入大量资金,但目前海岛开发利用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建立全国统一的海岛使用权二级融资市场是大势所趋,在民间资金进入海岛的开发利用时必须对海岛资源进行评估,如何评估海岛资源的价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这为海岛使用权的二级融资市场起到指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