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张照片,最近,收到了一些朋友的问候。
那是在武汉的一家“方舱医院”门外,首批28名患者治愈出院之际,我和同事们前去探访,恰巧成为“背景”,被拍下了一个瞬间。
之所以说是“背景”,是因为照片拍摄的本意是为了拍下走出方舱医院的治愈者。而那时的我,正努力将话筒伸向走出的人们,试图尽量和他们聊上几句。
在一群身着防护服的人群中,只戴了一个口罩的我,成为一个显得颇有些特殊的存在。包括这张图片在内的一组图片发出后,被许多媒体转载,随后,被天南海北的朋友看到。
“怎么连件防护服都没穿?”“要注意安全”……来自朋友们的关心和问候,就这样涌入手机中。
那次的采访,只是在武汉穿行、采访的常态。之所以没有穿上防护服,是因为接到消息后就匆忙出发,顾不上做更多准备。随后,分社还特意安排,补送了防护服到前方。
争分夺秒,是这座城市当下应对疫情时的常态;争分夺秒,同样是在这座城市中每一名一线新闻记者的常态。
截至2月25日24时,湖北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5187例,其中,47441例是在武汉市。只看数字,或许并不能直观感觉到这意味着什么。但如果放在全国的数据之中——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确诊病例78064例——这就意味着:超83.5%的确诊病例在湖北;而湖北的病例中,超七成的确诊病例在武汉。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由来于此。
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与疫情战斗的个体,更是一个个等待援助、祈盼平安的家庭。令人揪心。
疫情突袭,从农历腊月二十九上午10点起,这个原本在高速运转的城市,被按下了“暂停键”。史无前例的“封城”、交通限行等决定次第作出之后,原本熙熙攘攘的街道变得空旷,满目空寂,替代昔日繁华。
应对疫情,新闻记者的职责应该是在一线。记录下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一切,作为一名记者,尤其是一名新华社记者,责无旁贷。
前期,一直在参与疫情报道,那一天起,我果断放弃了春节返乡的计划,做了一个决定——带着被子住到分社之中,进入“战时状态”,以单位为“家”。每天,奔走于采访报道一线,写稿到深夜成为常态。
农历大年三十,在办公室写完稿件,已是凌晨两点。
窗外,天光暗淡,没有鞭炮声,没有焰火,无限空寂的城市,就这样,迎来农历新年。
一线参与新闻报道的这些日子,努力承担起一名新闻记者应有的使命,贴近一线观察、记录,秉笔直书,用新闻报道,叩问疫情防控工作的点点滴滴——
在多地公开信息发布屡屡滞后,且往往“格式化”地“自说自话”之际,以稿件《只有回应关切才能稳定人心》发出呼吁:“疫情信息发布,既要通报数据,也应直面大家关切点”“要避免纯粹的‘格式化’发布,更多针对社会关切进行信息披露”。
在湖北省红十字会把大量口罩发放给不承担发热病人救治任务的“莆田系”医院,却吝于给予承担大量确诊病例救治的医院之际,以稿件《捐赠物资的发放不能是笔“糊涂账”》提出质疑:“让‘爱心’尽快流向最急需的地方,相应的责任必须夯实;对于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人员,必须重拳惩治!”
在全国范围内确诊病例数量仍在攀升、大量疑似患者尚未得到检测,确诊患者尚未及时收治之际,撰写稿件《“应检尽检、应收尽收”不能打折扣》,痛心呼吁:“那些做不上检测、住不进医院的患者望眼欲穿的等待、焦灼与无助,刺痛人心。”“大疫当前,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更要多一些感同身受、将心比心,让疑似或确诊患者心有所依、难有所助。”
□ 图1 本文作者梁建强(左二)在采访方舱医院出院患者。
□ 图2 本文作者梁建强(右二)采访一线医务人员。
□ 图3 本文作者梁建强(右)在进行视频连线。
在探访部分隔离点,发现一些地方的隔离点存在严重不规范的问题之际,把“有的地方的隔离点,疑似患者为2人一间、3人一间甚至更多人一间”写入稿件之中。诸多媒体以《武汉部分疑似患者隔离点多人住一间 专家:一旦有人确诊易交叉感染》为题,首页醒目位置推荐。
一些呼吁与质疑,也最终转化为带动改变的诸多推动力之一。《只有回应关切才能稳定人心》发出后,不少地方的信息通报时间明显“提速”,内容也更为翔实;《捐赠物资的发放不能是笔“糊涂账”》发出两天,湖北省纪委发布通报,湖北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失职失责被免职,另有多人被处分;《“应检尽检、应收尽收”不能打折扣》发稿翌日,中央指导组对湖北省、武汉市明确提出督导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四类人员’分类集中管理措施,真正做到应收尽收、不漏一人”……
除此之外,聚焦疫情防控中的各类新问题、新情况,结合一线的持续探访,我还撰写了一系列稿件,通过相应渠道报送中央,部分获得中央领导批示,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当然,我深知,许多改变的发生,往往非一人之力、一篇稿件之功,但能够成为推动改变的诸多因素之一,所有的努力就都有了意义。
和同事们一起,我们还记录下了抗疫一线的许多人、许多事——他们是第一时间报名“参战”的医务人员;他们是千里驰援武汉的“逆行者”;他们是忙碌于防控一线的基层工作者……
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那些平凡中的坚守与孜孜奉献,同样弥足珍贵、值得聚焦。
他们,是疫情中温暖这座城市的光。
这些天,我时常在想:大疫当前,新闻记者究竟能做些什么?答案或许是,既要做一名“瞭望者”“警醒者”,也要在坚守中,做一名“记录者”“守望者”。在一线,就是要继续多用脚步去丈量这座城市,去感知更多的冷暖悲欢。
手中的这支笔,注定能写下的太少太少。但惟愿,多年后回想起这个冬春交替的时节,能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坦然,能在扪心自问时对自己说——努力过、尽力过,竭尽所有方式、渠道,做了自己所能做的。
疫情仍在继续,疫情终将成为过去。
白昼总会到来,即便有时,黑夜看似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