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娄玉钤
【摘 要】 骨痹为五体痹之一,在风湿病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常见痹病。收集研究历代医家如娄多峰、路志正、焦树德等论治筋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筋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3候4型:邪实候(寒湿阻滞、湿热蕴结),正虚候(肝肾亏虚),痰瘀候(痰瘀气滞)],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骨痹;骨关节炎;五体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
骨痹,病在骨,是以肢体关节沉重、僵硬、疼痛,甚则畸形强直、拘挛屈曲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1]。骨痹为五体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骨痹之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提出骨痹多发生在冬季的发病观点,认识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的传变规律。《黄帝内经》对骨痹临床表现有颇多记载,如《素问·逆调论篇》中描述骨痹为“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对于骨痹治疗,《素问·长刺节论篇》指出:“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汉·华佗《中藏经》在“论骨痹”中记载骨痹表现为“三焦之气痞而不通……饮食不糟粕……不语……不充……不遂……不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汗出入水亦可致骨痹。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描述骨痹症状为“手不能举,肿痛而逆”。之后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描述的更为详细。两人在其著作中均提到“骨极”一名,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骨痹关系密切。金·张从正《儒门事亲》中记载了一个骨痹医案,其描述症状为“两胯似折,面黑如炭,前后廉痛,痿厥嗜卧”。对骨痹的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均有不同的见解,但基本上还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加以发挥和补充。
西医学的骨关节炎、大骨节病、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肋软骨炎等可出现骨痹表现。
1 骨痹的病因病机
骨痹的外因为感受六淫之邪,感邪的诱因多种多样,内因多为肝肾亏虛。
1.1 感受外邪 风寒湿热等邪侵袭,留滞骨节,发为骨痹;或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互结,发为骨痹;热盛也可化火,或内生热毒,热毒腐蚀骨节,也发骨痹。如《素问·气穴论篇》曰:“积寒留舍,……内为骨痹。”《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中人也,……内搏于骨,则为骨痹。”
1.2 肝肾亏虚 嗜欲不节,或禀赋不足,或年老肾衰,肾精不足,肝血不足,则不能滋荣筋骨,以致筋挛骨痛、肢节失用发为骨痹;肾气不足,邪气有余,亦发骨痹。如《素问·逆调论篇》曰:“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素问·四时逆从论篇》曰:“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中藏经》曰:“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宋·张锐《鸡峰普济方》曰:“此由肾气素盛,恣欲太过,水竭脂枯,髓不满骨,……名曰骨痹。”明·马莳曰:“肾气衰则三气入骨,故名之曰骨痹。”
1.3 痰浊瘀血 外感湿邪,久而不去,聚湿生痰;或脾胃虚弱,痰湿内生;或因痹久血行迟缓,瘀血由生,痰瘀搏结,经络气血不得通畅,凝聚骨节而发为骨痹。元·刘宗厚言:“冷痰多成骨痹。”明·龚廷贤《寿世保元》曰:“瘀血湿痰,蓄于肢节之间,筋骨之会,空窍之所而作痛也。”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曰:“诸痹……气血凝涩,久而成痹……故在骨则重而不举。”
综上所述,骨痹发病有外因和内因,多因感受外邪、肝肾亏虚和痰浊瘀血而发病,但总不外“虚、邪、瘀”三类[5]。即虚为肝肾亏虚,邪为外邪侵袭,瘀为瘀血痰浊。骨痹的病位主要在骨,可涉及筋肉、关节,与肾肝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为经脉气血闭阻,筋骨失养;病理特点是骨节腐蚀,筋骨挛缩。他病引起者,病位初起多在肢体、筋骨、关节,病久日深,则侵及肝肾。病有虚实,实多为寒、湿、热、痰浊、瘀血等;虚多为肝肾亏虚。因筋骨相连,故骨痹与筋痹有时可以同见[6]。肾主骨,骨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肾,可发为肾痹[7]。
2 诊断要点
本病以肢体关节沉重、僵硬、疼痛、屈伸或转动不利,甚则畸形强直、拘挛屈曲、活动不利,关节肿胀,或肢体酸胀沉重或麻木为诊断要点。
3 骨痹的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寒热和虚实:寒证表现为肢体关节冷痛,得热则舒;热证表现为肢体关节红肿热痛,得凉则舒。实证多表现为肢体骨节疼痛剧烈,屈伸不利;虚证多表现为肢体酸胀、麻木、隐痛,甚则畸形。骨痹的治疗邪实候以祛邪为主,正虚候以扶正补肾为主,痰瘀候以化瘀祛痰为主。祛邪常用散寒除湿清热等法,扶正常用滋补肝肾等法。另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补肾固本[1]。无论虚实均可运用针刺、推拿等综合疗法。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4型。
3.1 邪实候
3.1.1 寒湿痹阻证 脊柱或四肢关节肿痛,疼痛固定,痛如刀割,畏风寒或阴雨天加重,肢体酸胀沉重,屈伸不利,昼轻夜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以肢体关节肿痛,疼痛固定,畏风寒或阴雨天加重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此证多为感受寒湿所致。寒性凝滞收引,经脉气血为邪所闭,故脊柱或四肢关节疼痛,固定不移,痛如刀割,屈伸不利;湿性黏滞,故肢体酸胀沉重;夜为阴,寒湿均为阴邪,同气相求,故畏风寒或阴雨天加重,昼轻夜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为寒湿痹阻之象。
治法:温经祛寒,除湿通络。
方药:薏苡仁汤(《奇效良方》)加减。方中制川乌、桂枝、麻黄温经散寒;防风、羌活、独活祛风湿,通经络;当归、川芎、川牛膝养血活血通络。全方共奏散寒除湿、蠲痹通络之功。若关节肿胀或有积液者,加茯苓、泽泻、车前草;上肢痛甚者,加桑枝、姜黄;下肢痛甚者,加松节、钻地风;服药后有咽干、咽痛者,加麦冬、生地黄、玄参。
若骨髓疼痛,至夜转甚,宜抵圣散(《圣济总录》)。
3.1.2 湿热蕴结证 肢体关节红肿热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口舌黏腻,身热不扬,汗出心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以肢体关节红肿热痛、沉重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本证多为外感湿热;或内有蕴热,复感外邪;或风寒湿郁而化热所致。湿热蕴结骨节筋脉,故肢体关节红肿热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湿热内蕴,故身热不扬;湿热熏蒸,故汗出心烦,口苦黏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消肿。
方药:四妙丸(《成方便读》)加减。方中苍术燥湿除痹;黄柏清下焦湿热;薏苡仁健脾利湿;川牛膝活血通经,通利关节;加菝葜、木瓜利湿消肿,通经活络。全方共奏清利湿热、通络消肿之功效。
若骨极,肾热病,则膀胱不通,大小便闭塞,颜焦枯黑,耳鸣虚热,治宜三黄汤(《备急千金要方》);若骨痹实热,骨髓酸疼,宜生地黄煎(《太平圣惠方》);若骨实极热,耳鸣,面色焦枯、隐曲,膀胱不通,牙齿脑髓苦痛,手足酸疼,大小便闭,治宜三黄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或玄参汤(《严氏济生方》)。
3.2 正虚候 肝肾亏虚证:肢体关节僵硬、拘紧疼痛,足跟疼痛,腰膝酸软,骨蒸潮热,自汗或盗汗,舌尖红,苔白少津,脉沉细或细数。以肢体关节僵硬、拘紧疼痛,足跟疼痛,腰膝酸软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肝肾同源,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故肢体关节僵硬、拘紧疼痛,足跟疼痛;由于肾虚不能灌溉腰府督脉,故腰膝酸软;肝肾阴亏,阴虚生内热,故见骨蒸潮热,自汗或盗汗;舌尖红,苔白少津,脉沉细或细数为肝肾亏虚之象。
治法:滋肝补肾,养血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方中桑寄生、杜仲、牛膝滋补肝肾;当归、白芍、川芎、地黄养血补血,活血通络;独活、秦艽、细辛、桂枝、防风祛风湿,通经络;人参、茯苓、甘草补气扶正。全方共奏滋补肝肾、养血通络之功。
若骨痹,肢节酸疼,脚胫无力,两耳虚鸣,宜附子丸(《太平圣惠方》);此外,地黄丸(《太平圣惠方》)亦治骨痹,宜服强骨髓,令人充健。若肾虚骨痹,面色痿黑,足冷耳鸣,四肢羸瘦,脚膝缓弱,小便滑数,宜补肾熟干地黄丸(《圣济总录》);若肾虚骨痹,肌体羸瘦,腰脚酸痛,饮食无味,小便滑数,宜石斛丸(《圣济总录》);若肾虚极,面肿垢黑,脊痛不能久立,气衰发落齿槁,腰脊痛,甚则喜唾,宜鹿角丸(《严氏济生方》)。
3.3 痰瘀候 痰瘀互结证:肢体关节疼痛迁延日久,痛如锥刺,固定不移,关节强直或变形,关节屈伸或转动不利,关节肿胀,肢体顽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沉细或涩。以肢体关节疼痛迁延日久,痛如锥刺,关节肿胀,肢体顽麻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痰瘀互结,凝聚关节,故见肢体关节疼痛迁延日久,痛如錐刺,固定不移;痰瘀深入骨骱,故见关节强直或变形,关节屈伸或转动不利;痰瘀阻于肌肤,故见关节肿胀,肢体顽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沉细或涩为痰瘀互结之象。
治法:化瘀祛痰,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没药丸(《妇人大全良方》)合指迷茯苓丸(《证治准绳》加减。方中制乳香、制没药、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半夏、芥子化痰散结;当归活血补血,配合川芎、枳壳、桂枝理气通络。全方共奏化瘀祛痰、活血通络之功。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57岁,1992年6月26日初诊。以腰痛3年,加重2个月为主诉。患者1989年不明原因出现腰时冷痛酸困,得热舒,旬日减。2个月前在锻炼身体时,突然听到腰部轻微响声随见腰酸困痛,腰部如折,双股肌肉困痛(下肢不麻木),经治月余无效。现腰痛连及双胯,局部酸困凉痛,如折如挫,卧则舒,行立则甚。舌质淡暗,苔心稍黄燥,脉弦。直腿抬高试验弱阳性。X线片示腰椎骨质增生,余不明显。西医诊断:腰椎骨关节炎。中医诊断:骨痹(肝肾亏虚,气滞血瘀)。治宜滋补肝肾,理气活血。处方:熟地黄30 g、桑寄生30 g、独活30 g、木瓜15 g、香附30 g、小茴香3 g、甘草6 g。3剂,水煎服。
1992年6月29日二诊,患者首服腰痛减,3剂痛若失。加千年健20 g,6剂继服。
1992年10月7日三诊,药完病除。随访3个月,未发作。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腰椎骨关节炎,中医属骨痹,为正虚候肝肾亏虚证,兼有气滞血瘀。本案患者57岁,且素有腰痛,“悠悠戚戚,屡发不已”,故正虚以肝肾亏虚为主,局部闪扭所伤,腰痛如折,故局部兼有气滞血瘀。因而治疗以滋补肝肾为主,兼以理气活血。方中桑寄生、熟地黄滋补肝肾;香附、小茴香调气理血止痛;独活、木瓜通络和络、柔筋止痛,又可祛外邪。总之,本方滋补肝肾为主扶正补虚(肝肾亏虚),同时理气活血以祛郁(瘀),兼顾祛邪(风寒湿之邪),根据虚邪瘀病因病机制定本方。由于方药对证,故数剂即愈[8]。
5 骨痹的预防与护理
避风寒湿,注意防止感冒。合理营养,经常食用骨头汤等血肉有情之品。情志乐观,切勿悲观失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湿热蕴结证的骨痹患者,关节肿痛明显时应辅以外治贴敷法;注意包扎不宜太紧,以免影响血脉运行。对于风寒湿痹证患者要注意保暖,勿使用凉水,尤其在寒冷季节更应注意。对于行动困难的患者应给予拐杖、推车等辅助活动工具。患者行动时要有人看护,以防摔伤。避免过度使用关节,科学锻炼,动静结合。病情尚未稳定时不能绝对卧床休息,每天要活动病变关节;可以卧位或坐位,使病变关节得到锻炼[9]。
6 骨痹的转归预后
风寒湿痹初起为实证,以寒湿为主。病久施治不当,外邪郁而化热,形成寒热错杂之证;湿热蕴结日久耗伤阴液,形成气阴两虚之证;若失治、误治也可以转化为内生热毒或重复感受热毒而发展为热毒炽盛。本病初期,若能及时正确治疗,预后较好;若痰瘀互结,病久不愈,邪入骨骱,预后较差。骨痹如果迁延不已是可以发展为肾痹的。
7 结 语
骨痹是按五体组织分类的痹病,为五体痹之一。是由于正气不足,六淫之邪侵犯筋骨关节,闭塞经络气血,出现以肢体沉重,关节肿痛,甚者关节拘挛屈曲,或强直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四季均可发病。西医学的骨关节疾病、大骨节病、骨质疏松症、氟骨症等疾病出现以上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病诊断。骨痹的病位主要在骨、关节,与肾肝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发病原因不外“虚邪瘀”三类。主要病机为经脉气血痹阻,筋骨失养。本病治疗以“虚邪瘀”为纲进行辨证,正虚候治宜滋补肝肾,兼以通络;邪实候以祛邪为主,治宜散寒祛湿、清热利湿;痰瘀候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本病初起多为实证,以感受外邪为主,其中又以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多见。早期若积极治疗,预后较好;若病久筋脉失濡,功能受限,预后较差。因此,骨痹应当准确辨证,对症用药,尽快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骨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2):59-68.
[2] 李满意,娄玉钤.五体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4):35-41.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3-119.
[5]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6] 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等.筋痹的证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11):39-42.
[7] 李满意,娄玉钤.肾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5):56-64.
[8] 娄高峰,娄玉钤.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185-186.
[9]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27-336.
收稿日期:2020-08-28;修回日期:20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