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通讯平台的教师互动交流行为研究

2020-04-14 04:44贺佳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通讯师生交流

贺佳

引言

我们处在互联网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互联网逐渐摆脱技术和工具属性,成为架构现代人类社会发展“底层设计”的时代[1]。人类生活依赖着传播媒介进行工作和学习,从报纸、杂志为代表的纸质媒体到广播电视等视听类大众传播媒介,再到实时、迅速,且拥有无限接入端口和载体的新媒体,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被打破[2]。现在的人总是生活在现实和虚拟两种世界之中,虚拟真实和现实真实的概念越来越模糊[3],人类的信息和情感交流也更依存在各式各样的新媒体通讯平台之上。而作为有目的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行为主体——教师,也不可避免地与新媒体通讯平台发生着种种联系[4]。

文献综述

“媒体”的概念不能在原有传统媒体的意义上理解,它包括各种新的传播途径、发送和接收方式或形态。社交媒体越来越多,加速了网络虚拟社会的构建,使得虚拟社会成为现实社会的延伸。从微博、微信开始,web3.0时代已经到来[5]。

(一)、新媒体传播环境与教师素养

在这一研究方面,研究者大都能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前进趋势,对于在新媒体、新技术产生巨大影响这一社会现实下,教师素养的变革和提升这一问题也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其中,一部分研究者将新媒体时代的教师素养等同于教师新媒体素养。

(二)、网络环境与师生互动

在这一研究方面,一部分研究者主要针对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本身展开研究。如马治国等通过总结网络环境的特点和与传统教学环境的比对,分析出网络时代师生关系的本质,认为其本质应是“我”和“你”的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吴安艳、熊才平和黄渤则从宏观、中观层面入手,构建出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对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状况做了纵向梳理,进行了抽象总结。而徐晓东、谢海波等从微观层面探索师生课堂互动和师生网络互动,就师生课堂互动失衡的特点、师生网络互动的矛盾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另一部分研究者,则将视角聚焦到师生互动关系的外围因素上来。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研究无论是从网络师生互动的宏观理论层面,还是较为具体的中观和微观层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管是从网络技术层面入手分析,还是落脚到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上来都做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但就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来说,以教师在新媒体通讯平台上的互动交流行为为核心的质性研究是较为缺乏的。

研究设计

研究思路

教师在新媒体通讯平台中的主要的互动交流行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范畴,人们可以就其概念做一尽可能全面的理论界定和分析。但就教师新媒体通讯平台中的主要的互动交流行为而言,从媒体客户端大数据产生研究对象十分困难,从新媒体教师用户行为中分离出家校交流方面的内容等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因此,笔者拟以选取的小样本教师群体产生的微信点对点传播、微信群交流、朋友圈分享、评论式配图和视频传播这四种新媒体互动交流行为作为考察其互动交流模式、交流途径、交流方法和交流内容的“窗口”。

观察框架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所必备的关于新媒体通讯平台之上教师互动交流行为的结构化观察框架,笔者认为教师的新媒体通讯平台互动交流行为可分为微信点对点传播、微信群交流、朋友圈分享、评论式配圖和视频传播这四类,互动交流内容可按教师实际工作分为四类。

这一观察框架表面上看起来易于操作,比较简便,而只需将其互动交流行为逐一对号入座地登记入表中即可,但实际上观察者必须参照表中所示类别对教师的互动交流行为作出迅速、准确的归类判断,并立即在表中相应类别的空间里登记下来。对于微信点对点传播这一特殊的直线传播形式,采用每天对于聊天记录迁移批量观察纪录的方式。

观察对象

本研究对教师的新媒体互动交流行为观察以基础教育学段公办学校教师为对象,相较于高等教育阶段教师来说,基础教育学段学生群体的自主独立性较弱,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协作,因此这一阶段教师的家校交流沟通较频繁,互动行为也更为“丰富多样”。我国的基础教育学段采取分段教学制度,之所以跨学段立体观察小样本教师群体的新媒体互动交流行为,则意在考虑到尽量减少因教师的“工作领域”和“个体多样性”等因素产生对“新媒体互动行为”的“干扰”。由于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小样本教师群体的新媒体互动交流行为展开细致、立体地观察和分析,故对样本数量规模并无太高要求。为此,我们在征得学校、家长和教师许可之后,选取了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12所学校的36名教师作为观察对象,每所学校各3名,观察对象的选取依据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各3家学校尽可能兼选不同档次和声誉的所谓的“好、中、差”三类学校;二是主科与常艺科目教师比例各半;三是尽量避免同一学校的3名教师均为相同性别;四是尽量避免同一学校的3名教师均来自同一年级且都为素质最好的,尽可能兼选所谓的“好、中、差”三种教师。本次研究采取非介入性的观察方式,观察时间从学期开始到期中考试结束,时限为半个学期。

参考文献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喻国明.传媒变革力[C].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鲍德里亚(法).媒介意义的内爆[C].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哈贝马斯(德).交往行为理论[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陈力丹.新传播技术条件下我国新闻传播学的视野[J].新闻战线,2011,(1):18~21.

猜你喜欢
通讯师生交流
防止蚊子叮咬的新方法
如此交流,太暖!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国内首个AR通讯应用浮出水面
国内首个AR通讯应用浮出水面
麻辣师生
浮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