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及预后影响

2020-04-14 11:33衣慧婷郝柏杨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衣慧婷 郝柏杨

【摘 要】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及预后影响。方法:选择我院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治时间于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盲抽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行急诊PCI术,对照组行择期PCI术。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治疗后,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VESV、LVEDV水平、心脏事件发生率低,LVEF水平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提升左心室功能,改善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左心室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3-0-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出现急性、持续性缺血,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该具有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危害严重且致死率高等特点[1]。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鉴于此,本研究探讨采取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否提升左心室功能并改善患者预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治时间于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盲抽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24±5.57)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8.93±3.4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对比。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完善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观察组采用急诊PCI治疗:患者入院当天给予阿司匹林300mg及氯吡格雷300m嚼服,指导患者取平卧位,消毒铺巾,选择右侧桡动脉入路并局部麻醉,采用Judkins法送入动脉血管鞘,并注入2000U肝素,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以明确梗死相关动脉,根据患者体重补充肝素,根据病变冠状动脉特点选择合适类型的指引导丝、引导管、支架、球囊,将指引导管沿鞘管送达病变冠状动脉开口处,再经指引导管将指引导丝送至病变动脉远端,随后沿指引导丝将预扩球囊送至病变动脉处行预扩张,再沿指引导丝送支架至冠状动脉病变处,释放支架,最后沿指引导丝送入后扩球囊至支架植入处扩张成型支架。多体位造影确保病变处无残余狭窄后退出球囊、指引导丝和指引导管。术后立即拔除鞘管,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术后6h穿刺部位给予普通包扎。术后口服替格瑞洛90 mg/次,2次/d,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同时根据病情给予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择期PCI治疗:常规给予监测肌钙蛋白、心肌酶及吸氧、心电监护、溶栓、双重抗血小板凝集、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保守治疗,于患者入院后7d行PCI术,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均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治疗3个月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胸部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两组术后心脏事件发生率:包括心衰、心绞痛及再发心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和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左心室功能

治疗3个月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LVEDV、LVESV水平较低,LVEF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预后情况

对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21.67%(13/60),其中1例再发心梗、7例心绞痛、5例心衰;观察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33%(2/60),其中1例心绞痛、1例心衰。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219,P=0.000)。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内科急重症,心脏梗死部位心肌缺血坏死,心脏室壁结构和形态发生病理性改变,梗死区部位心室腔扩大,室壁变薄,导致室壁运动减弱,非梗死区心肌肥厚,室壁膨胀突出,同时血流动力学改变,产生腔内分流,出现左心室重构,减弱心肌收缩功能,产生不可逆的心衰,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促进梗死血管再通,恢复血流灌注,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对挽救患者生命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VESV、LVEDV水平、心脏事件发生率低,LVEF水平高,由此可见,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分析原因在于,发生心肌缺血梗死后,病变相应区域产生部分冬眠心肌,当梗死区血流恢复灌注,缺血现象好转,冬眠心肌随之苏醒并恢复收缩功能,进而避免心肌梗死的扩展[3]。择期PCI多在发病7-14d进行,属晚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虽对心肌缺血起改善作用,但由于心肌坏死过多,只能挽救极少心肌细胞,从而导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影响预后效果[4]。急诊PCI 能够尽早恢复梗死相关动脉的再灌注,挽救坏死区周边的濒死心肌,减少梗死范围,有效保护心脏功能,从而减少心脏负性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5]。

综上所述,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提升左心室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李梦竹, 王震寰, 沈龙山, 等.急诊PCI与择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左心室功能的影响[J].蚌埠醫学院学报, 2018, 43(4):22-24+28.

[2] 王飞, 李灵芝, 朱士俊, 等.急诊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 8(7):862-864.

[3] 黄晖, 张国山, 马芸芸, 等.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9(12):1404-1407.

[4] 高月荣, 马洪山, 张萍.四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左心室功能改变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5(4):443-447.

[5] 黄明剑, 潘朝锌, 谢集花, 等.急性心肌梗死不同PCI时间窗与再灌注心律失常和预后的关系[J].山东医药, 2018, 58(28):77-79.

猜你喜欢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