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娴
【摘要】教学游戏一般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教材,将教学内容和有趣好玩的游戏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是通过探讨教学游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法治学习,致知笃行。本文先简单概述教学游戏的存在意义、主要特点、简单分类;然后重点论述常见的几种教学游戏的具体应用,寓教于乐;将知识、技能等内容生活化、儿童化、趣味化,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公民素养。
【关键字】教学游戏 道德与法治 一二年级 类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2020) 06-069-03
一、引言
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的道德思维还处在前习俗阶段,他们的行为主要是依据自身的感受和利益来决定的。因此,他们养成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难度比较大。这些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使得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还像幼儿园时期那样,喜欢玩耍。在游戏中,“由于孩子拥有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1]教师应想办法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好习惯、规则对生活的影响,从内心认同美好生活需要规则与秩序。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游戏是有助于教学的。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里面枯燥、抽象、显得遥远的道德说理、法律知识,对于还处于幼儿期的低年段的小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他们难以理解、不感兴趣的内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內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在活动指导中建议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本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2]作为教师,如何将儿童感兴趣的形式、方法运用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来就很重要。其中,教学游戏对于低年段的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这能让学生发现学习乐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对课程的浓厚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游戏的含义以及主要特点
教学游戏一般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教材,将教学内容和有趣好玩的游戏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它让学生在游戏化的学习情境中观察、体验、探究、发现和进行意义建构知识的活动。教学游戏是从儿童的生活中来的。把它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说明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课程内容和形式体现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游戏一般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易学好玩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学游戏要选择易学好玩的,促进教学内容学习的类型。一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小,理解能力比较弱,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自控力不强。从他们年龄特点出发,选择适合他们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新奇有趣
儿童的生活既充满乐趣和色彩,也富有创造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和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形式不仅要服从于内容,还要密切结合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教学游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跟原来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更加新奇有趣。这无疑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无意关注,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调控课堂节奏和气氛,调整学生学习心态、注意力、行为。
(三)课堂上可操作性
儿童在课后可以玩耍的游戏种类繁多,不是所有的儿童游戏都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搬进课堂的。作为关心儿童生活的教师,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从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上可操作的一些游戏放到教学活动中来,以利于道德与法治课堂高效地达成目标。
三、教学游戏的简单分类
游戏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可以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特点等方面分别归类;分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依据不同,分类也不同。例如,根据游戏使用的时间来分,分为导入游戏、课中游戏、结尾游戏;根据游戏开展的场所来分,分为室内和室外游戏。根据游戏参与人数来看,分为个人游戏和集体游戏;根据游戏的产生、延续的时代来分,可以分为传统游戏、现代游戏,后者例如借助信息技术的电子游戏等等。根据游戏需要脑力、体力参与的具体情况来分,分为智力游戏和活动游戏,它们大多数是集体活动,有规则,具有竞赛性。前者如下棋、搭积木、打扑克等,后者如丢手绢、击鼓传花、老鹰抓小鸡等等。
四、教学游戏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应用
教学游戏的种类很多,教师可以根据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需要来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游戏。下面,以部编人教版一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下同)教材为例简单谈谈教学游戏的常见类型以及具体运用。
(一)读绘本、讲故事游戏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处于幼小衔接的阶段。幼儿园是以活动、游戏为主的,而小学则以学习、做作业等为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教学游戏可以帮助学生熟悉、适应小学的课堂学习。《道德与法治》小学一二年级教材里有很多来自学生真实生活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绘本故事。看绘本、讲故事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它具有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熏陶精神和情感的特点与功能。通过读绘本、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从中学习到知识或者明白道理;这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课中环节,都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一年级上册第2课《拉拉手,交朋友》出现的绘本故事是《交朋友》,第15课《快乐过新年》的《团圆》。这两个绘本叙事都是出现在课本副版的位置,属于讲述式叙事当中的故事叙事。在导入设计中,教师可以现场讲绘本故事,也可以课前录好音来播放。这样,上课伊始,就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进入学习的状态。好的导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一节课顺利进行的开始。当然,只要目的明确、能服务于课堂,除了在导人中运用教学游戏,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设计来调整讲故事的时间和环节,灵活运用。
(二)竞赛游戏
竞赛是指互相比赛,争取优胜的一种活动。竞赛游戏是指以竞争、比赛的方式进行的,包括智力、体力、体育、技巧等方面的游戏。竞赛游戏在学生中也是深受欢迎的。同学是共同学习、进步、成长的,同学之间示范、榜样作用在低年段的学生中起到更大的影响。例如,上课时,老师表扬、奖励了一些坐端正的学生,其他没坐端正的学生马上就像被表扬的小伙伴那样坐端正。这就是同学、榜样的力量。小学生喜欢挑战、竞赛、力争优胜。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适当设计一些竞赛游戏,让学生你追我赶,形成良性竞争,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学习。
(1)知识性竞赛游戏
一年级上册第4课《上学路上》、一年级下册第7课《可爱的动物》,二年级上册第3课《欢欢喜喜庆国庆》、第4课《团团圆圆过中秋》、二年级下册第8课《安全地玩》、第10课《清新空气是个宝》等等,这些课的内容既有道德体验,也有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法治知识,适合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关于知识竞赛的游戏。例如:在上《欢欢喜喜庆国庆》这一课之前,笔者调查学生对国庆的了解程度。二年级的学生对国庆有一些感性的朦胧的认识,但不是很清楚具体详细的知识。相当一部分人不太了解国庆,甚至连国庆是哪一天都不记得。因此,笔者在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国庆知识的理解和对国庆的体验之外,还开展了知识竞赛游戏。例如:国庆是哪一天?2019年的10月1日是第几个国庆节?这种知识性竞赛游戏,它不仅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真切地进行道德实践。
(2)竞技性比赛游戏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3]课程内容更倾向于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去做、去体验、去解决问题、去培养习惯和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4]这就适合组织一些竞技性的比赛游戏。例如:一年级下册第3课《我不拖拉》、第4课《不做“小马虎”》、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在《让我自己来整理》这一课中,教师作为学生支持者、合作者,指导学生开展一次整理文具的比赛,比一比谁又好又快地收拾东西。学生在比赛中学会收拾东西、整理文具的方法、技能。这项游戏还以延伸到课后、家里,督促学生养成自己收拾文具、整理书包的好习惯。同时,引导学生爱护学习用品、珍惜学习生活。学生参加竞技性的比赛游戏,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通过这些竞赛游戏来实现;学生通过亲历现场活动来通达心灵,获得丰富的直接知识、技能或者经验,从而明理导行。
(三)传统游戏
传统游戏的种类繁多,例如:翻绳、下祺、捉迷藏、丢手绢、找朋友、跳房子、击鼓传花、老鹰抓小鸡、拍手唱儿歌等等。通过教学游戏活动,学生往往发现内在的道德意蕴,了解规则对于生活的影响。下面从传统游戏中选两个例子来简单阐述一下。
(1)“网鱼”游戏
一年级上册第2课《拉拉手,交朋友》其中一个教学环节:“‘网到一个新朋友”。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玩“网鱼”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小伙伴认识、交往,获得相关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对新集体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能更快地适应、融入小学生活。教师首先向学生简洁说清楚游戏规则:一、第一组学生扮演“渔网”,其他组学生扮演“小鱼”。二、第二组学生手牵手,变成渔网,其他组学生为小鱼;如果被渔网网住了就要用两三句话简单介绍自己的姓名、爱好等等。三、介绍完自己的小鱼变成渔网继续游戏。然后学生按照老师刚才说的要求一边做动作一边齐说: “一网不捞鱼,二网下小雨,三网网住条小绿鱼……”,被网住的学生要站在中间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当然,在类似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还可以用“找朋友、丢手绢、击鼓传花”等游戏来代替“网鱼”游戏。在新鲜有趣的游戏中,在热闹开心的气氛中,学生们互动得自由自在,不知不觉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体验到了交朋友的快乐,从而也喜欢上了道德与法治课。
(2)下棋
下棋,这也是低年段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项目,例如:飞行棋、迷宫棋、文明棋等等。一年级上册第11课《别伤着自己》第44页,课本设计了迷宫棋,并通过主持人的话来明确要求: “我们一起走走迷宫棋,看看家里可能有什么危险发生,怎么做才安全。”学生和同伴一起玩迷宫棋,在游戏中体会到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学会保护自己,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得到了安全教育。二年级上册第6课《班级生活有规则》第24页“把‘约定做成文明棋”同样是引导学生把班规、约定做成文明棋,看看制定的新规则是否合理,还可以时刻提醒自己遵守约定、规则。学生通过玩文明棋,发现遵守规则才会前进得更快,赢取胜利。他们也懂得有规则意识、守规矩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学生把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所习得的规则意识和知识延伸到课外践行,日积月累,逐步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
(四)猜一猜,问答互动游戏
猜一猜的教学游戏,可以猜谜语,也可以猜测、推想等等。它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展开想象或联想,认真思考,得出答案。这既培养学生合理的猜想、推测和检验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年级上册的第3课《我认识您了》,在导入环节,我们可以用猜一猜的游戏来开始新课。课本上面图文并茂地出示了“猜猜这是哪位老师”的游戏,老师完全可以根据课本的提示、范例来和学生进行该游戏。首先,老师课前找来学校相关任课老师的照片;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或者让学生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描述老师的特點,其他学生认真观看或者倾听;再请其他学生说出猜测答案。最后,教师表扬、奖励猜对的学生并进行小结。又如一年级下册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上课伊始,我出了两道谜语让学生猜:“两个小口袋,天天贴身带,如果带一只,就把人笑坏。(猜一物)”“小小船儿一对,坐着客人十位。白天忙着赶路,晚上靠岸休息。(猜一物)”学生在游戏中不仅课上得趣味盎然,而且体验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轻松与快乐,在这种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开始道德的体验和法治的学习。
(五)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游戏
现代游戏最为人熟知的是电子游戏。“挑战、好奇、控制和幻想是孩子们参与电子游戏的主要动机。”将电子游戏运用到课堂里, “可玩性”、“好玩性”是教學游戏能够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对教育游戏设计者来说,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在运用游戏动机设计机制,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融合到教育游戏的帮助.反馈、挑战和情境设计中。”[5]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结合信息技术应用一些电子游戏,通过观察、动手玩,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有助于道德的内化和法治知识的实践。在课堂上应用的常见的电子类的教学游戏有抢答、通关、过河、登山、开火车、走迷宫、分类等等。例如二年级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这是根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5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而编写的,目的要加强小学生的法治意识。课中可以玩一个春游“哪些地方要排队”的通关游戏。教师先创设游戏情境,说明游戏规则;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课室的多媒体工具,结合课堂上习得的关于公共场合排队的要求,来一步步通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知道公共生活中排队的必要性和好处,要遵守排队规则,懂得从小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通过教学游戏,课堂上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在场感和当事人的体验,使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是能够被学生直接感知、洞察的,有利于低年段学生提高道德敏感性、增进道德体验,从内心接受和认同这些规则,逐步养成尊法守法知法用法的行为习惯。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2018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基于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游戏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DXKT16681和《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导入设计的实践性研究》,课题编号:GDXKT17410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树.透析童年一一让爱走向成熟[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1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4-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12:5.
[5]杨思敏.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教学游戏设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