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孝”文化,践行“敬”之效

2020-04-14 04:53徐祥新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6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意识传统

徐祥新

【摘要】“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孝”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百善孝为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和培养,应当从对学生开展“孝敬”意识的培养,这是培养学生积极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开端和前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文化的资源举不胜举,这是中华文化资源生生不息的血脉,应当始终流淌在学生的血液中,践行到学生的行为中。对此,本文就教师如何依托“孝”文化,践行“敬”之效展开了论述,总结了几点培养学生孝敬意识和尊敬、孝敬父母的措施,为传承传统文化、培养良好品质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字】初中 孝敬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2020) 06-012-01

引言

现代生活中,不少家庭中孩子较少,多是一孩或二孩家庭。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培育可谓是用心良苦,对孩子的照顾更是细致入微,更有不少家长纵容孩子的任性、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更有部分家长过度宠溺孩子,导致不少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愈是这种养育和管理方式,愈导致不少儿童忽视父母的辛劳、轻视父母的叮嘱,对于“孝”和“敬”的意识不断降低。在这种现状下,改变学生的传统认知和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孝敬的意识也就变得尤为重要,对学生开展孝敬意识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措施和方法展开对学生孝敬意识的培养。

一、挖掘传统文化,感染学生品行

环境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其作用虽不是以一种直观的、说教式的方式让学生迅速认同,但是却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渗透式的、是耳濡目染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孟母三迁的例子便是如此。因此,在教师的教育工作中,教师便要善于应用此类教育艺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对学生的良好品质进行塑造,帮助学生建立孝和敬的意识,从而有效增强德育效果。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优质的文化故事都可能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行为,影响着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和情感。从“卧冰求鲤”到“孝感动天”,从“百里负米”到“芦衣顺母”等故事,其中都是在故事中传递一种传统文化思想,在传递孝与敬。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时,便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资源,用情感资源熏陶感化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除如上传统文化故事讲述的方式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名言警句帮助学生塑造品德,如我国思想家孟子提出“人人亲其亲,长其章,而天下太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中记载“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将如上传统文化中的关于孝、敬的名言警句张贴在班级中,构建班级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将之奉作自己的道德信仰,将之奉作自己与父母相处中的标准和原则,确保学生在言行中秉承著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的原则,促进学生品德的优化和改进。

二、渗透情感教育,情感驱动行为

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不应当以单纯的说教方式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规范的界限,让学生认识善与恶的边界,而是要让学生主动感知到道德规范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规范遵循的重要意义。在对学生开展亲情教育,让学生秉承着对父母孝敬的意识与父母相处时,教师更是要善于应用情感教育的方式驱动学生的良好行为,让学生在情感力量的驱使下,使之孝敬的情感由内而外,有感而发。针对当前学生在家庭忽视父母的细致入微照顾,将父母的养育看作是一种义务,甚至将父母的辛勤劳动和艰苦付出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现状,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与以渗透,从细微的小事人手打开父母亲情的视角,让学生重新认识父母的辛苦养育。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现状及对学生父母职业的调查,向学生展现学生所不了解的父母,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在家庭之外,还有承担着工人、职员的身份,让学生意识到父母扮演着多种角色,承担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在外艰苦付出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为孩子争取着良好的生存和物质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沿时间顺序让学生重新审视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承担的任务,可能是在公司或单位辛劳一整天后,还需要为自己的孩子准备可口的饭菜,为孩子的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照拂孩子的衣食起居,为孩子做好卫生维护工作等。当学生重新认识父母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时,学生意识到父母的辛苦付出和艰辛劳动后,感动、动容、体贴的情感油然而生,其对父母的孝敬之情也就随之得以培养。

三、引导主动践行,积极转化行为

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驱动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帮助学生从认知到情感,最终驱动到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因此,教师让学生建立对父母的孝和敬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践行,从引导学生不羞于对父母表达“我爱你”等情感出发,到主动承担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再到为父母按摩等行为习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情感,主动践行对父母的“孝”和“敬”,促进学生的美好品德的形成。

总结

学生美好品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反复且需要经历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教育,确保在认知判断能力建立、美好道德情感培养和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等几个方面都能实现良好的成效,才能让品德教育见到成效。对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父母孝敬意识和践行行为时,可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渗透情感教育和引导学生主动践行等措施出发,切实让学生的美好道德品质得以养成。

[参考文献]

[1]冉贵琴加强中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策略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08):72.

[2]刘敏捷中职学生的传统美德品质培养途径探究一一尊重和孝敬父母的教育[J].现代交际,2014(06):178

[3]戴达祺,陈卫东.孝敬文化浸润下的学校德育[J].人民教育,2010(23):46-47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意识传统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新加坡小学品德教育目标刍议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少年力斗传统
消防意识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