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策略的研究对策

2020-04-14 04:48朱燕
读天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数感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随着核心素养中提出数感一词,并将之放在首要位置后,广大数学教师开始改变教学策略注重数感的培养。在本文中,笔者就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如何在课堂之上逐步培养学生数感,并且使其学会应用数感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感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开始逐步更新教育理念,提出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同时将核心素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人才。

一、 在日常生活中启蒙数感

数感是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数的感知力。教师在数学课堂之上培养学生数感,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来观察和思考生活中一些关于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小学阶段正是启蒙学生数感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之上列举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案例来启蒙他们数感,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学生在学习“千克与克”一节时,教师说道:“同学们,你们一个手里拿着一个硬币,另外一个手里拿着一本书,你能感觉到哪个比较重吗?”学生齐声回答道:“书重!”教师道:“那书有多重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说出自己心目中书的重量,教师随之引出重量单位“克”与“千克”,使学生知道描述重量应该使用这两个单位,并且告知他们一枚硬币的重量大约为1克,一本书的重量大约重500克,同时使其掌握“一千克等于1000克”!随后,教师道:“老师这里有一个秤可以测量物体的重量,你们想要测量什么物体的重量呢?”学生立即开始拿出自己想要检测的物品。数学教师对学生拿出物品进行检测后将重量告诉他们,加深了其对克与千克的认知,同时帮助他们形成了数感。

二、 在画图教学中树立数感

图形能够给人带来更为直观的感受,而画图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数感和有效解决问题。小学生数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循序渐进的完成,而画图策略是一种高效的数学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清晰、直观地分析和了解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将复杂的问题变为形象的数字关系,提高他们解题效率。

例如,学生在学习“简易方程”一节时,数学教師首先通过举例法将如何列方程和解答方程的方法讲解给学生,使其对方程产生初步认知。在学生掌握了方程概念后,教师问道:“同学们,小红和小明两位同学在集邮,两人一共有80枚,其中小明比小红多15枚,请问俩人各有多少枚邮票?”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又引导道:“大家可以现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采用画图法将两人集邮的数量使用线段画出来,然后再展开计算!”学生很快通过作图理清了两人集邮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得出了正确答案,同时还通过代入法进行了验证。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应用画图策略来梳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解答方程问题时提高了数感。

三、 在估算教学中形成数感

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师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之上能够熟练掌握估算技能,并且学会应用估算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数感是学习必备技能之一,随着估算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的数感也会逐步形成,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估算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数感,使之在同步提升学生数感和估算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节时,教师首先展示出几个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像“16×5、153×2、25×4、15×16、125×8、16×48……”供学生计算,他们都能够根据之前所学的计算方法快速通过列式解出答案。随后,教师又展示出“128×15”,问道:“那同学们会计算这个式子吗?”有学生点头,有学生摇头,教师鼓励道:“大家可以尝试计算一下!”很多学生都将15分成了10和5,然后分别了128相乘,最后相加后得出了正确答案。教师顺势将列竖式计算乘法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并通过不断练习,使之熟练掌握了计算技巧后教师提出:“如果我们年级要去春游,车票和门票每人需要48元,那么105个人大概带多少钱就够了呢?大家不要计算,可以估算一下!”学生立即估算道:“如果将48看作50,将105看作是100,结果就是5000!”另一同学反驳道:“48可以看作50,但105需要看作是110,这样结果就是5500。”教师之引导学生精确计算出答案,并展开讨论,使其在体会到精确计算和估算的意义,并由此形成数感。

四、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数感

随着素质教学成为时代的主流,小学数学教师开始想方设法地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法是新时代背景下较为有效的数学教学手段,教师在授课时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其通过自主或者合作探究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既能够培养学生数感,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数学问题探究过程中,逐步对数字和数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数感,提高了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学生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节中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将立方米、立方厘米以及立方分米的概念讲解给他们后拿出一个长方体木块,问道:“同学们,假如知道这个木块的长、宽、高分别为4厘米、2厘米、2厘米,你们有办法得出这个长方形的体积吗?”学生迟疑,教师道:“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你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探究一下,能不能通过其他简便方法快速得出结果呢?”学生立即展开合作探究,有的人建议道:“我们可以使用变成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摆,最后再数出一共有多少块就是长方体的体积!”其他同学都很赞同其观点,并且动手实践起来,最终得出“16立方厘米”的答案。教师道:“这个方法十分简单,大家还可自己任意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记录下它们的长、宽、高以及面积,并由此得出长方体体积公式!”学生又开始了新一轮探究活动,并且得出了长方体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组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长方体体积,有效提高了交流表达能力,同时使其在探究和计算中逐步形成了数感,提高了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姚春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2-124.

[2]杨在英.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感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148-149.

作者简介:

朱燕,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数感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