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宇
【摘 要】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关系到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并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对文化惠民活动进行展开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对基层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当前基层文化惠民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基层文化惠民活动的对策措施,旨在为基层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惠民活动,问题,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178-03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既把文化资源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又把文化“种下来”。
近年来,湖北省文化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党和国家的文化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在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中部领头、全国一流,湖北特色、世界影响”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扎实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我们通过深入基层实地演出、组织召开座谈研讨、广泛征求意见等形式,对湖北省基层文化惠民演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一、基层文化惠民演出的现状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从2014年4月25日开始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湖北优秀剧(节)目巡演和2019年3月22日启动的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惠民演出,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北省文化活动策划中心承办。演出活动坚持艺术创新、坚持文化惠民,充分整合全省文化艺术资源,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通过讲述百姓故事、刻画最美人物、弘扬道德模范、展示美好前景,增强群众观念,创新活动形式,持续扩大主旋律文艺作品覆盖面和影响力,把一场场文化盛宴送到基层、送到群众身边。在湖北省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基层文化惠民演出取得了新成效,群众文化生活呈现新气象。
(一)主题突出,惠民演出深入基层
湖北省基层文化惠民演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力推出更多优秀作品。从脱贫攻坚的贫困县区,到红色传统的革命老区,从水网交织的江汉平原,到风光旖旎的大别山区,再到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进山村、进校园、进军营、进景区……演出坚持向基层一线倾斜,向普通百姓倾斜,向老少边穷倾斜,做到观众在哪里,舞台就搭建在哪里,劳动者在哪里,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就送到哪里。
惠民演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演出送到基层,送到百姓需要的地方。如,2019年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在枝江市问安镇同心花海广场、在远安嫘祖文化节开幕现场、在蔡甸莲花节开幕现场,小分队面对人海花海倾情表演、精彩展示。在恩施女儿城景区、在钟祥莫愁湖畔、在麻城龟峰山脚下,小分队用歌声吸引游客,用魔术与观众互动,带动了景区人气,博得现场掌声阵阵。
(二)因地制宜,高质量节目打动人心
只有着眼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推动文化政策、文化人才和文化成果向最基层倾斜和覆盖,才能使文化的种子植入群众心坎,把惠民演出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一改过去“送什么看什么”的做法,采取“点餐制”,赋予观众更多更大的节目内容选择权,并注重做好事前调研,根据市州文化部门提供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百姓的需求,尽量做到“百姓爱看什么我们就送什么”。如,松滋是京剧之乡,京剧爱好者众多,演出活动就选择了送京戏下乡,恩施是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聚集区,演出活动就选择了土苗民族风情浓厚的歌舞节目,崇阳、黄陂、咸宁、十堰、襄阳等地,我们针对当地的需求,增加了精品剧目片段、京剧演唱、楚剧、黄梅戏、豫剧、花鼓戏、话剧等节目,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我们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演出的重要内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如京剧名段《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楚剧名段《绣红旗》,戏韵声声陶醉了父老鄉亲,唤起了荆楚儿女的红色记忆,女声独唱《共圆中国梦》、小提琴四重奏《我和我的祖国》,一曲唱来万人和,激情礼赞新时代,湖北大鼓《撸起袖子加油干》、杂技《力量》,魔术《魔幻世界》催人砥砺奋进,鼓舞基层干部群众实干逐梦。
每到一地演出,我们还遴选当地的优秀节目作为有益补充。如黄冈市遴选的黄梅戏对唱《英山美景胜天堂》,阳新县遴选的采茶戏《采茶女》,咸宁市遴选的小品《举报信》,宜昌市遴选的方言小品《中奖风波》,恩施遴选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土家背鼓,等等,乡言乡音演绎民俗民情,令人捧腹、打动人心。
(三)三级联动,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演出活动演员阵容主要以省、市、县专业艺术院团为班底,组织了全省一百多个院团、高校,几万名演职人员,深入基层为老百姓服务。省直院团中,如省京剧院、省歌剧舞剧院、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等专业院团都参与了演出。各市、州也力推近年来新创作的优秀剧目。如,歌舞诗《踏歌襄阳》、郧阳二棚子戏《我的汉水家园》、荆州花鼓戏《情缘》等,这些剧目大部分都获得了省级以上奖项,其中不乏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的精品力作,以及湖北艺术节和湖北第一届、第二届地方戏曲节的获奖剧目,代表了当前湖北省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平。
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一路演出,一路帮带。湖北省京剧院、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武汉歌舞剧院、武汉杂技团、武汉音乐学院等“领衔”,宜昌市京剧团、黄石市歌舞剧院、咸宁市歌舞团、恩施州歌舞团等地方艺术院团作为补充,武穴、阳新、通城县等二十多个县的文艺队伍积极参与,壮大了整体表演队伍,丰富了演出形式。梅花奖得主、楚剧表演艺术家彭青莲与咸宁市咸安区楚剧团青年演员刘汉华同台表演楚剧《咏梅》,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配合默契,引得台下阵阵掌声,湖北省京剧院演员尹章旭、李兰萍与宜昌市京剧团青年演员王玥莹,抓住演出间隙用心交流、切磋技艺,武汉歌舞剧院优秀青年歌手胡栓栓与宜昌市歌舞团青年歌手刘翔宇,一路热情放歌,一路交流切磋。
各院团之间取长补短,整合艺术资源。梅花奖文华表演奖双奖得主、楚剧表演艺术家彭青莲,梅花奖得主、非遗传承人王小蝉,国家一级演员、湖北大鼓非遗传承人付群刚,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一级手法魔术大师吴松涛,国家一级演员尹章旭、李兰萍,优秀青年歌唱家吴姿霖等一大批为人们熟知的艺术家也多次亲临现场登台献艺,名家、大家纷纷走进群众,近距离接触群众,让老百姓一睹名家风采。
(四)培育品牌,助推脱贫攻坚战
文化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民生保障。随着惠民演出活动的开展,每年百余场的演出,拨动了成千上万荆楚儿女的心弦,惠及观众逾百万。
“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湖北优秀剧(节)目演出活动和“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已成为全省有口皆碑的响亮品牌,有力推动了湖北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给人民群众提供了心灵的滋养和精神上的享受,有效激发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欲望,带动了农村广场舞的兴起、自娱自乐演出活动的开展,以及他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
惠民演出活动历时近五年,为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的300多个县、镇、村的基层群众送去五百余场演出,近三百万观众观看了演出。仅2019年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已走进黄冈、黄石、咸宁、宜昌、荆门、武汉、恩施等市州的44个县市区,开展了近六十场演出,行程12400公里,近十万观众现场观看了演出。通过斗鱼等网络直播观看演出人数近五百万人次,学习强国、中国文化报、湖北卫视、湖北日报、人民网、长江云等主流媒体和网站高度关注并第一时间报道,媒体的主动参与让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湖北省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在满足群众文化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
(一)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扩大,据统计,湖北省现有文艺表演团体668个,从业人员14235人,演出场所经营单位36个,从业人员1440人,演出经纪机构196个,从业人员3504人。从总体来看,相对于湖北省丰富的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
目前,湖北省还有相当一部分演出场所,比如剧场、体育场、农村百姓广场等闲置浪费,少数地方存在内容空乏、重建设轻管理和百姓参与不够等问题。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百姓舞台虽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但还存在知晓率和使用率较低等问题,作用远远没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基层文化站干部兼职过多、人手不够、人员流动性大等现象比较普遍,造成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村、社区缺乏专(兼)职文化管理人员,文化辅导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惠民演出覆盖面与基层群众对文化需求有差距
湖北省国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02万人,其中乡村2402.11万人。全省有17个市州,103个县级行政区,1234个乡级行政区,25295个自然行政村。[1]目前,每年演出场次虽然近万场,但与两万多个行政村相比,在数量上存在不小差距。覆盖率不足50%,以省文化活動策划中心为例,中心协调湖北省艺术院团、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主要针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重点旅游景区以及西藏山南、新疆博州等湖北省对口支援地区,近四年演出五百多场惠民演出,然而,全省贫困村4822个,需要十年才能走遍,其覆盖面无法与目前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相符合,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文化惠民对促进旅游业发展作用有待提高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以及各地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的完成,开启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信息,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如今,单纯的景点观光已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旅游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这也对旅游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丰富景区文化体验,让旅游产品更有文化味?文旅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文化旅游不是简单的文化与旅游相加,2019年湖北省文化策划活动中心尝试文化惠民进景区,演出十余场,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演出数量少、节目与景点匹配度不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难以与景区形成一致,难免出现简单粗暴的符号化文化消费,甚至出现过度消费的现象。
三、对策及建议
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包括48项具体内容的《湖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年-2020年)》。湖北省委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为了让改革的成就更多惠及百姓,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对此,我们的建议如下。
(一)整合利用相关资源,搭建全省演艺交流合作平台
整合利用相关资源,组建全省演艺业联盟,建立省内外及省市州横向、纵向联动的信息交流互通平台,实现资源对接、信息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演艺产品更好落地。加强演艺资源和公共场所的普查调查。加强联盟成员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联盟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二)加大文化惠民资金来源,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惠民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大的惠民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加大投入,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一步加强公益惠民演出经费保障。要增加偏远地区覆盖面,逐年增加惠民演出财政投入,并入省级财政预算。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地方龙头企业参与到文化惠民的活动中来,把企业文化培养与地方公共文化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大文化惠民资金来源。
(三)文化惠民牵手乡村振兴,助力农村脱贫致富
要进一步推进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演出走进美丽乡村示范区、走进玫瑰园、走进植物园、走进果园、走进生态农庄,将演出活动与农业旅游景点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优势,力求从单纯看花摘果发展为兼具文化体验的多功能旅游,将演出节目作为景点的文化品牌,提升景区人气,优化旅游环境。深耕文旅融合,展示优秀艺术作品的魅力,增强文化活力,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升旅游软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旅游获得感,带动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同时继续与各地市、州、县的节庆活动相衔接,承办节庆活动文艺演出,实现文化搭台旅游唱戏,进一步激活数量巨大、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资源,在文旅融合的未来讲好灵秀湖北的传奇故事。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陶宏家在全省演艺产业发展培训班上的讲话,201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