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2020-04-14 04:58汪艳芬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0年3期
关键词:诗经笔者诗歌

汪艳芬

当前,中职语文教材融入了诸子散文、唐诗宋词等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篇目,这些名篇是先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为传统文化找准定位,体现其新的时代价值。将传统文化的精粹传承下去,乃是语文教学的使命和担当。然而,据笔者观察,中职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在不少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在不同程度上被过度形式化或弱化;由于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很多中职生在家庭生活中也缺乏传统文化教育,再加上思想的多元化和竞争的激烈,不良社会现象不断冲击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承。即使是在语文课堂上,也有不少中职生不愿接近古典文学作品,有的学生甚至觉得传统文化早已过时,转而热衷于舶来文化。

那么,如何借助中职语文教学,让学生爱上课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改变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呢?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此,笔者所在学校连续多年举办了以古诗文为专题的观摩课活动,通过老师们的精心准备与推动,我们渐渐发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学生古诗文的阅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现以《诗经》相关经典篇目的教学为例,讲述我们的探寻过程。

一、《诗经·氓》——青春期女生的必修课

中职女生正处青春期,她们情窦初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怎样让她们正确认识美、丑,让她们认识人性的纯真、美好,了解爱情、婚姻,这是教育者应该直面的问题,不应回避闪躲,而《诗经》很多篇目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

其中,《诗经·氓》就讲述了一个叫氓的男子,在春天向“我”求婚,秋天来临时“我”带着嫁妆嫁于他;婚后“我”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但当“我”青春美貌不在时,他就对“我”三心二意,并且还对“我”家暴,兄弟不了解情况耻笑“我”,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这段感情,最后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结束了这段婚姻。对于中职生来讲,理解这首诗歌的障碍不大,于是笔者就把重点放在挖掘这首诗歌的现实意义上,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联系现实,充分讨论,谈谈诗歌对自己的启发。

笔者所营造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和自由的学习形式,激发了学生们踊跃发言。下面是课堂实录。

“这个女子不够冷静,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而男子婚后的暴力行为在之前就有暗示。“将子无怒”,这句话足以说明这个男子脾气不好。而且求婚没有媒人,没有占卜,可见他对这个女子并没有特别重视”。

“要是我的话,就会报复这小子,典型的忘恩负义的小人嘛”。

“我觉得不一定要报复他,对这段感情,这个女子应吸取教训,释然就行,这是最对得起自己的方法”。

“我觉得这个女子也应该对这场失败的婚姻負责。她婚后只知一味地相夫劳作,脱离了社会,甚至谈话的内容不能与丈夫产生共鸣。我觉得现在的一些专职家庭主妇就是这个样子”。

“我真庆幸生活在现代,生活在中国”。

“其实我挺佩服和喜欢这个女子的。两千多年前的女子,敢于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很了不起的”。

“我喜欢那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既然如此,就算了吧。多洒脱!就是放在现在,这种态度也是很酷的。就好像是在宣扬‘我的婚姻我做主”。

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后,笔者做了最后的总结:

“爱情是神圣的,无比美好的,值得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来诠释它,值得我们用最真的情感去感受它。但面对爱情的时候我们不能丧失理智,不可沉溺其中,‘女之耽兮,不可脱也这句话,对于现在的我们仍有警示意义。这启示我们要懂得辨别真伪感情,好的感情应该帮助我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如果遇到伪爱情,就要有果断决绝的勇气,这是对一个人值不值得再次拥有幸福的考验,也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具有的抗挫折能力。

“我们生活在新时代,女性再不会受到暴力只能默不作声,没有子嗣只能被休,家庭不再是我们的全部,新时代赋予了女性更多的权利和尊重。面对爱情和婚姻更自由平等,我们更应该让美好的事物更美好”。

通过课堂教学,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它穿越千年仍感动、指引着我们。《诗经·氓》借助一件事把婚恋中的问题展示出来,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感情,应该怎样处理婚姻问题。这正是当代价值之所在。

二、《诗经·静女》——启迪中职生保持初心、坚持创新

《诗经·静女》是笔者作为公开课上的,效果很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诗歌描写了一位男子在等待心爱的女子,而女子却“爱而不见”,男子抓耳挠腮,回忆与之交往的种种往事的情景。诗歌短小可爱,人物性格鲜明,风格淳朴自然。

诗歌的题目“静女”中的“静”,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从青,争声”。青,初生物之颜色;争,上下两手双向持引,坚持。静,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心本色,是诗歌所描写的女子对自我内心的审视。称她为“静”,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女子的本真性情和对情感的坚守。那么,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说,好好学习,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考上高一级学校,等等。

何谓初心?也许就是一份真挚的爱情,也许就是一种率真的个性,也许就是自己对于音乐的执念,也许就是对自己学业、前途再试试的决心。但外部世界有那么多纷扰,那么多诱惑,慢慢初心就丢了,只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守初心,眼中才会有星辰、大海,才能接近最本真的自己。

在公开课前,笔者布置了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自己创作诗歌(形式不限)的任务。课上诗歌内容讲授完之后,笔者让学生再次进行了修改、润色,之后交流分享。最后共收上来35篇作品,这中间有不少佳作。下面选两首作例。

我与静女

郭如玉

(男子):

溪水潺潺  风熏草暖  城隅一角   愛而不见

念念艺人  恋恋如卿  荑草含情   有你便幸

(静女):

溪水泠泠  河水弥弥  赠君彤管  情意朦胧

淡淡流水  泛泛柏舟  兴遇公子  三生有幸

此作品是郭如玉同学仿照《诗经·蒹葭》的结构,采用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的应和互答的方式创作出来的,尽管写得浅显,但作品蕴含有真挚、淳朴的情感。该同学之所以能较好地完成作业,这与其平时喜欢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有很大的关系。

还有国学华同学的《喜欢》:

喜  欢

国学华

我对你的喜欢有十分

你只看到了三分

还有七分藏在那荑草里

国学华同学的三行诗,虽然很短,但是很有韵味。

还有白田春和郑和两名同学更是毛遂自荐,分别结合自己的爱好用说唱和B-Box形式对《静女》进行了演绎,效果很是轰动,学生兴奋欢呼,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可以发现,同学们的作品精彩纷呈,在其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经典的东西,更能看到创新的力量。他们的作品也许还幼稚,但是这样的尝试却找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路径,让传统经典与现代生活、与学生所长相结合,从而绽放出新的光彩。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传统文化找准定位,注重将其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体现其当代价值,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这样才能真正把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传播开来。

(责编  李光远)

猜你喜欢
诗经笔者诗歌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老师,别走……
七月诗歌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巧用《诗经》解难题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