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进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相关研究已成為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且成果颇丰。文章以中国知网中“核心期刊”与“CSSCI”为检索源,筛选得到930篇文献为分析样本,通过Cite Space可视化工具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政治生态”几大核心主题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前沿,其中以“政治文化”“党的建设质量”“基层组织组织力建设”“党员发展问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当前学术前沿领域的热点。通过对前沿与热点的把握,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助力。
[关键词]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文献计量学,CiteSpace V
[作者简介]李福凌: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硕士研究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新时代”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同时,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正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一时期,新的矛盾凸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既是时代之呼唤,也是实践之要求,党的建设思想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建设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因而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发展,既是理论自我完善的内在诉求,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经验总结的外在需要。因而也是我们需要持之以恒深入挖掘不断创新的关键领域。
本文通过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尝试把握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中心议题、热点变迁、学术前沿,为回应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时代要求,以及为准确地理解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缘起、演进路径以及发展逻辑提供借鉴与参考。鉴于此,本文尝试以文献计量学为研究视角进行切入,通过使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梳理出2012年至2019年国内学术界对于党的政治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和大致发展脉络,简单回顾以期展望。
一 文献收集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收集
本文写作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保证样本文献的质量,本文仅选取“核心期刊”和“CSSCI”收录的文献进行分析,在对文献进行检索时遵循以下流程:选择文献来源类别为“期刊”,进入高级检索,设置主题为“党的政治建设”,时间设定为“2012—2019年”。来源类别选择为“核心期刊”和“CSSCI”,检索得到文献994篇(2019年5月8日检索),完成检索后,进行文献的筛查,筛选除去与本研究主题无关文献,如征稿启事、一稿多投、通知、报告等无效文献数据后,得到有效文献930篇,以此作为本文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最终样本,并选择“导出/参考文献”,文献导出格式设置为“Refworks”,Refworks主要包括标题、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等内容,导出并保存为download.txt文件中,以此作为计量分析的题录数据。
(二)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是一种流行的科技文本挖掘工具,它可以定量分析特定领域发表的文献。 利用广泛的指标和方法,发现基础科学和技术的分布式架构特征和模式,但也可以评估发展趋势或未来的研究。参见:LI LL,DING G,FENG N.etal.Global stem cell research trend:bibliometric analysis as a tool for mapping of trends from 1991 to 2006[J].Scientometrics.2009,80(1):39-58.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陈超美博士于2004年开发研制的一款基于Java语言运行的科学文献计量自动化软件。 本文采用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对文献样本进行分析。利用CiteSpace V(版本号为:5.3.R4.8.31.2018)软件所生成的共现聚类图谱、词汇突现(Burst Term),并结合研究主题的词频、词语时间趋势,对研究热点、研究作者以及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此外,文章还使用统计技术对文献的年代分布、发文情况、被引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以上方法对新时代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视化的分析,从而把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状况直观地展现出来。
二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整体概况
(一)文献的年度分布量与发展趋势
由图1可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成果整体呈现出“先慢后快,总体上升”的趋势。2012年—2013年上升趋势较为平缓,2013年—2015年整体发展态势呈现稳定下降的趋势。从2015年以后,该领域文献数量激增,到2018年已达到增长峰值,2019年的文献数量是截至2019年5月8日所做统计为61篇。因此,根据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阶段性的波动,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文献数量从整体而言是呈上升趋势的,在分析过程中要把文献数量的演变趋势结合到具体的历史背景当中,据此,将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2012年—2013年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伊始阶段。这一阶段伴随着党的十八大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学界关注热点集中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十八大”。
2014年至今,这一阶段,总体呈现激增趋势。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党的政治建设被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摆在首位,这一时期研究多集中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以贯之的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维护党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高级干部政治能力的提升”几个方面。预计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相关的学术论文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一趋势反映出我国学术研究具有很强的时政性,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的特点。
(二)文献基本信息分析
文献基本信息涵盖核心研究者、研究机构系列指标,综合这些指标可以判断出该领域研究群体的发展现状。
1核心研究者
对样本文献的分析过程中,核心研究者的影响与作用对于该研究领域至关重要。本文引入普赖斯定律,作为界定核心研究者的标准。美国科学家普赖斯提出,科学家的总人数,大致是按杰出科学家人数的平方增长的 。就是给该领域所有研究者人数开平方,所得到的人数即为核心研究者,他们所发文献数量占该领域全部文献数量的50%。由此,根据普赖斯定律,确定党的政治建设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者的最低发文量和最低被引次数,并以此为衡量标准将符合其中任意一项条件的作者挑选出来,形成核心研究者的测评样本。
通过对文献数据的分析可知,新时代以来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领域中,以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发文量较多的是齐卫平,共计10篇。根据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赖斯定律分析如下:Mp=0.749 Npmax=0.749× 10=2.369 取最大整数为3(2.369),凡文章发表数量超过3篇及以上的作者可以视为核心研究者。同样,新时代以来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领域中,以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发文累计被引次数最高为128次。根据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赖斯定律分析如下:Mc=0.749 Ncmax=0.749× 128=8.474 取最大整数,将发文累积被引次数超过9次及以上的核心研究者进行归纳整理。综上,将以上两个条件进行叠加,筛选出既符合文章发表数量超过3篇,同时满足发文累积被引次数超过9次这两个条件的核心研究者。根据样本文献统计显示,得出符合条件的核心研究者24名,研究成果共计114篇,占所选样本文献量的12.25%,平均发文量为475篇,样本文献发文总被引次数为779次,约占全部文献被引次数的23.4%,平均累计被引32.45次。根据计算数据可知,核心研究者发文量所占比重远低于50%的指标。因此,当前该领域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核心研究者团队(如图2)。
图2与表1可知,表1中作者发文数量越多,图2中代表该作者的节点就越大。如表1中作者齐卫平发文数量最多(11篇),因而在图2中的节点最大。同时,图2中节点与节点间的连线粗细表示作者之间合作关系的强弱,连线越粗,则合作关系越密切,反之则合作较少,没有连线则没有合作。如图2,可以得知该研究领域存在少量的合作关系,如齐卫平、丁俊萍、王炳林、杨凤城、孙力围绕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及其思想和实践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历史经验,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的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任晓伟与朱雪平以政治纪律建设为视角,通过回顾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研究的主要论域及观点、研究不足,对研究趋势进行梳理与评析,以期深化对党的纪律建设以及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研究。 张灿与王进芬则从“党的领导”到“党的全面领导”的话语转换过程中对党的自身建设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化,从而提出了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主要有三重维度。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深化,拓宽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总体上,研究者呈现出“散”而“少”的特点,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相互之间的研究缺乏联动性,这既有学术合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也有学者缺乏主动交流意识的问题。
表1列举出24名核心研究者的基本信息。根據信息可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核心研究者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核心研究者所属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其中尤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为主要研究机构,占全部所属机构的87.5%。第二,核心研究者中,职称为教授的研究者共18名,占全部研究者的75%,职称为副教授的研究者为5名,另有1名博士研究生。因此,核心研究者主要以教授群体为主,新兴的研究力量相对较弱。第三,核心研究者中,在党的政治建设领域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齐卫平教授,共11篇。文章总被引次数最多的是中国政治学会的包心鉴研究员,达到128次。研究时间跨度长,持续性较强的有华东师范大学的齐卫平教授、北京联合大学的韩强教授、武汉大学的虞崇胜教授、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的邸乘光研究员、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的张书林教授。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高校作为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因其学术资源丰富,科研条件优越,自然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客观条件,同时,高校对理论前沿的敏感性,对研究者的教学科研任务的明确要求等都促进了对党的政策理论的研究。
2高被引文献
文献被引频次可以较好地反映出这篇文献在其研究领域中的学术价值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对于追踪研究热点和明晰研究趋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核心研究者高被引文献的分析,可以把握研究者关注的核心选题,而核心选题往往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所在。此处,选取排名前12的核心研究者的高被引文献,并对其分析,可知学界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主题多集中于以下几点:
第一,关于内涵经验的梳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既继承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建设的丰富经验,又与时俱进,根据新时代所赋予的新的理论内涵,拓展了其理论外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内外执政环境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党自身的理性化与现代化。参见:唐皇凤.变革型政党:对中国执政党建设历史经验与未来愿景的一种理论解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03):19.进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呈现出系统化、相互完善补充的特点。
第二,关于反腐倡廉的论述。关于反腐倡廉及廉洁政治问题,也是核心研究者较关注的选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面对腐败问题呈现出“零容忍”态势,在“从严治党”中尤其将重点放在“从严治吏”上,致力于建设廉洁政治,把从严治吏、反腐倡廉、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紧密结合起来。参见:刘红凛.从严治党 重在治吏——习近平从严治吏、建设廉洁政治思想初探[J].探索,2014(04):29-34.同时,从政治安全这个新的角度透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直接危及国家政治安全。必须从国家政治安全的视角和高度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以期能够从制度和体制上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参见:虞崇胜,李舒婷.政治安全视野下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J].理论探讨,2012(02):11-14.
第三,关于政治生态的阐释。核心研究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党内政治生态”问题。通过以“党内政治生态”视角切入,逐次阐释与之关联的廉政建设,推进廉政建设理论创新。参见:李斌雄,张银霞,兰洁.重构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政治生态学智慧吸纳——基于近30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政治生态学的理论探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6):5.同时,对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参见:齐卫平.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着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强化党内监督[J].思想理论教育,2017(01):10.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既是“坚守理想信念和政治本色、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廉洁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刘先春,柳宝军.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态优化路径研究[J].中州学刊,2016(12):1.,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和关键,是党要管党的逻辑起点和切入点”邹庆国.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体系建构[J].理论探索,2016(06):10.。因此,以党内政治生态为主题,与之关联的研究热点遍及廉洁政治、党内监督、政治纪律、作风建设等诸多方面,既有利于党内政治生态内涵维度的扩展,也有利于增强其理论间的耦合性。
3研究机构分布
受篇幅限制,本文只整理列举发文数量排名前10位的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基本情况如下(见表3)。
一方面,从发文数量看。中共中央党校发文数量最多,达到51篇,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主力军”。武汉大学的发文量次之,达到45篇,成绩斐然。另一方面,从地域分布看,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尤以北京和上海为最,中西部地区相对薄弱。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地理区位优势显著,汇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智力资源,因此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领域位居全国前列,并且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从研究机构的性质来看,以高校系统为主,党校系统次之,社科院系统再次之。
三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领域的热点
问题与学术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作为一篇文献的精髓与核心,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凝练与概括,也是文献计量研究的重要指标。参见:韩瑞波.协商民主研究在中国:现状、向度与展望——基于CSSCI的文献计量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7(03):150.文章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样本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图谱分析,并利用关键词突现检测法指明前沿问题以及研究趋势,为研究者从时间跨度中找出新时代以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提供便利。
(一)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热点
在CiteSpace中,设置时区分割(Time Slicing)为“From 2012 To 2019”,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年,主题词来源(Term Source)选择为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关键词(Author Keywords)和增补关键词(Keywords Plus),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关键词(Keyword),阈值(Selection Criteria)类型为Top N,本文选择前50个高频关键词。
1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节点(Point)越大,表示所对应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学界对其关注程度也越高,其研究热度越高。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是图3中可视的四个最大节点,其共现频次分别达到131次、115次、110次、109次,由此可见,“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是当前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根据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列出频次超过30次以上的12个关键词及其首现年份表(如表4)。
图谱中关键词间连线的粗细程度,反映出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Between Centrality),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越强,说明与这个关键词有联系的其他关键词就越多,在整个可视化图谱信息网中就越重要,中介中心度强的关键词,往往作为其他关键词的辐射中心。学界一般认为,关键词节点的中介中心度若大于01,就可将该关键词视为重要。因此,根据表3可知,“政治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介中心度最高,均达到03。列出的12个关键词中,首现年份为2012年的有5个,分别是:“党的建设(015,115)”“中国共产党(02,110)”“政治建设(03,96)”“中國特色社会主义(03,42)”“协商民主(011,31)”。首现年份为2013年的有1个,即“政治生态(014,59)”。首现年份为2014年的有1个,即“习近平党建思想(014,81)”。首现年份为2015年的有1个,即“从严治党(01,30)”。首现年份为2016年的有2个,分别是“全面从严治党(018,131)”“党内政治生活(012,41)”。首现年份为2017年的有2个,分别是“新时代(008,109)”“党的政治建设(007,78)”。分析可知,2012年正值党的十八大召开,学界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此,可见党的理论政策对学界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因此,这一年度的热点聚焦在“全面从严治党”与“党内政治生活”上。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项极端重要的内容就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因此这一年的热点围绕“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展开。
2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一种探索性数据挖掘技术,用于识别和分析特定研究领域中的显著术语和背景,利用一系列的算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转换成几个结构化的集群,从而发现知识领域的主体分布和组织结构。参见:OLAWUMITO,CHANDWM.A scientometric review of global research on sustain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83:231-250.利用Citespace对930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由LLR算法识别出8个研究集群以及每个集群相对应的关键词,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8个研究主题。
以“新时代”为研究主题。该主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政治生态”“政治文化”“党的建设质量”“党的政治建设”“党员发展问题”等具体问题,“突出党的政治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的标志性成果。”蔡常青,赵树禄.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的标志性成果[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38(06):1.坚持党的政治建设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解决党员发展问题意义重大,“这也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做出了部署。”谌启航.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使命新要求新任务[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1):9.有学者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解读,阐释了“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应当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各项建设”詹南.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11):18.。还有学者提出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最根本的政治基础这一结论参见:黄伟力.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8):99.。这些论述都是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为旗帜和中心展开的,在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应重视构建和提升党的建设质量,“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完善党的建设质量的顶层设计,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构建党的建设质量的评价标准”刘舒,秦龙.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9,21(01):9.。
以“改革开放”为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党的制度建设、党内法规、党内监督、政治体制改革、治理能力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等具体问题。学术界对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是从多角度、多维度展开的,对于加强党的制度性建设,转变党的领导思维的研究呈现出逐渐深化的态势。一方面,以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为视角,指出“4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政治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 王世谊.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22(06):37.。另一方面,改革开放40年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体现了政治领导与政治建设,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严管与厚爱,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内在统一” 方建,王炳林.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的历程与经验[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4(05):25.。同时,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历史回顾和经验梳理,指出“历史经验昭示了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现实路径:系统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拓展政治纪律建设的深度,科学构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体系和机制,强化政治纪律建设的力度,大力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的政治纪律意识,提高政治纪律建设的精准度” 王贺宇,郭文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J].新疆社会科学,2018(04):9.。历史经验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以改革开放以来党建的经验、启示与总结为热点的研究呈现出十分明显的阶段性热度,缺乏理论研究的连贯性,不利于研究的持续性发展。
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研究主题。包含党的政治建设、反腐败斗争、政治规矩、党内法规、党内政治生态等具体问题。研究重点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以研究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为重点。如“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任务更具紧迫性和重要性,应当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布局中进一步明确定位、探索强化” 董树君,蔡常青.重视政治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J].红旗文稿,2016(17):4.,从政党功能的视角出发,“全面从严治党对优化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是优化政党功能的必然诉求,为优化政党功能提供了全新视野” 李敬煊,李思学.全面从严治党与优化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的意义和途径探析[J].理论探讨,2016(01):110.,從意识形态工作视角出发,“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 朱继东.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J].红旗文稿,2016(21):4.,从价值取向、战略方向、行动导向的视角出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需要在充分总结运用近年来从严管党治党经验成果基础上,深入把握其发展路向” 裴泽庆.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发展路向[J].理论与改革,2017(05):102.。二是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与党内民主、党内政治生态的关系展开。“‘全面从严治党与发展党内民主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并进一步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全党参与的党内治理过程,也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过程” 贾绍俊,邸乘光.全面从严治党与党内民主关系初探[J].学习论坛,2016,32(09):18.,同时,“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和要求” 孔金平,刘彤.“破”“立”并举建设党内政治生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视角[J].理论探讨,2017(05):139.。
以“民主政治建设”为研究主题。包含党内民主、协商民主、依法治国、群众路线等关键词。研究重点集中于对协商民主制度的思考、启示与探索。例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陈家刚.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思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05):47.,余华从浙江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入手,分析得出协商民主能够有效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并指出“协商民主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协商民主为主,以选举民主为辅,优先发展协商民主,是遵循中国政治发展基本规律的理性选择” 余华.以协商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浙江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启示[J].浙江学刊,2013(02):211.。郇雷提出应构建中国式的协商民主,他认为“以协商促进民主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式” 郇雷.构建中国式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14(01):57.,党的理论与实践应立足于此进行探索。通过分析可知,学界对其研究也呈现阶段性的特点,研究时间不连贯,持续性差,研究成果论证程度不够深入,仍有待加强。
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题。主要集中于2012年至2013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科学发展观、廉洁政治、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等关键词。张贺福、黄华德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的论述,认为“科学发展观打开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视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张贺福,黄华德.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述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33.。李君如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以我们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完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理论” 李君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08):1.。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当前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方案,为提升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解决新的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清了思路,也是学界未来不断跟进的理论前沿。
以“党建思想”为研究主题。主要围绕习近平党建思想展开研究,包括党建思想的内涵、意义。就内涵研究而言,党的十八大之后,张尚兵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张尚兵.习近平党建思想内涵缕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03):14.五个方面,论析了习近平党建思想,当时尚未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这一概念。到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成功经验,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使习近平党建思想更加完整。” 王树春,宋庆森.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科学内涵研究[J].理论探讨,2018(03):139.就意义研究而言,路宽指出,“习近平党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根本遵循” 路宽.论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历史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4):30.。李沛莉、张新指出,“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使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思想更加完善,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李沛莉,张新.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逻辑体系与时代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18(01):10.。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提出,是对党的十八以来党的建设在一系列重大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的理论总结,对于新时代党的建设而言意义深远。
以“党内政治生活”为研究主题。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党要管黨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学界围绕党内政治生活,提出“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要充分运用党内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方式,要强化责任机制、抓好落实和监督” 刘汉峰.严格党内政治生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01):105.。同时,还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四性”,尤其要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政治性不鲜明” 李景治.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四性”[J].理论探索,2017(02):69.。通过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四性”,从而达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创新体现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实践载体、进一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刘汉峰.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四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106.的理想效果。学界对于党内政治生活的研究集中于政策解读、思想内容的梳理、内涵解释等方面,对于党内政治生活“四性”的研究较少。
以“基层党组织”为研究主题。该主题涉及“乡村振兴”“政治功能”“组织力”等关键词。一方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的目的在于,“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时代农村工作中发挥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 田莉.为何要把政治建设摆在农村基层党建首位[J].人民论坛,2018(12):68.。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力量,带头人队伍的建设与优化就至关重要,就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政治领导力” 聂继红,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J].江淮论坛,2018(05):39.。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出,“为基层党组织在新时代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徐丙祥.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04):25.。同时,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力和凝聚力,增强民意汇集力和回应力” 曹胜.以基层组织力提升推进社区治理发展——新时代基础性政治建设的角度[J].新视野,2018(06):14.明确了前提。当前,对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建设研究是前沿与热点。但总体呈现出研究量少、略显薄弱的特点。另外,研究多集中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非公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研究较少,今后学界应加强该领域研究。
(二)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前沿
为了形象地展现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的基础上,选择“Timeline View”,自动生成热点关键词时间线视图(图4)。
根据图4,我们将2012年以来党的政治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划分,通过热点关键词时间线视图和关键词突变探测来阐释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前沿情况。关键词和引文突变提供了特定关键词、引文与出现频率激增相关联的证据,关键词的爆发表明一个潜在的话题已经或正在引起研究人员在特定时期不同寻常的关注,引文的爆发表明学界已经或正在特别关注该文章潜在贡献的可能性。 LIX,WUP,SHEN.GQ,etal.Mapping the knowledge domains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a bibliometric approach[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7,84:195-206.因此,突变性检测被认为是高度活跃研究领域的指示器,它可以探索新兴的趋势和转瞬即逝的潮流。POLLACKJ,ADLERD.Emergent trends and passing fads in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fiel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5,33(1):236-248.
根据图4、表5并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設的研究聚类,可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几大主要前沿是围绕“政治体制改革”“协商民主”“政治生态”这三个方面依次展开的,且这三个关键词的突变强度最高,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前沿问题。
2012年—2013年是学界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高潮时段。根据图4,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为“廉洁政治”与“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发展”“党的十八大”“政治协商制度”展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党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详细阐释,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新境界,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当前学界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脉络梳理、经验总结,如何玉芳、王春玺、周前程、韩瑞波、房宁等的研究成果,关于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如王春玺、李国城,张宁等的研究成果。还有围绕政治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论证,如程竹汝、白海琦等的研究成果。政治体制改革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标是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决新形势下的新矛盾,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入新时代,政治体制改革也开启了新征程,学界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政治体制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政治体制改革对中国道路的探索等。
2013年—2016年是学界关于“协商民主”研究的高潮阶段。“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发展”“群众路线”“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多党合作”是研究热点。党的十八大将协商民主提高到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91.。因此,这一时期,对协商民主的政治价值、制度建构、制度化思考,对协商民主的概念溯源、生成逻辑的梳理和分析都有所论述,但是总体上研究还不够深入、覆盖的面还不够广,仍然是当前和今后研究需要加强的理论重点与热点。
2015年—2017年是学界关于“政治生态”研究的高潮阶段。“政治清明”“从严治党”“政治规矩”“政治纪律”等是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净化政治生态同修复自然生态一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要“着重完善党内政治生活等各方面制度,压缩消极腐败现象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这一时期,政治生态研究主要围绕价值、路径选择、制度优化等几个方面展开,缺少对于这一新热点的生成逻辑、发展机制、表现特点及演进历程的分析,偏重于政策宣传与解读。同时,对于党的政治建设与政治生态二者所呈现的关系如何,也缺乏充分的比较分析。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7年—2018年学界研究和关注的前沿热点为“政治文化”“党的建设质量”“基层组织组织力建设”“党员发展问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中尤以“党的建设质量”与“基层组织组织力建设”为前沿热点。
当前学界关于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情况大致如下:首先,学界核心研究者发文数量远低于普赖斯定律规定的50%标准量,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研究团队。同时,研究者呈现“散”而“少”的特征,合作不密切。其次,核心研究者的职称以教授为主,新兴研究力量薄弱。再次,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地域分布则主要聚集在北京、上海两地。最后,研究时间分布集中,主要以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三个时间节点为研究的密集时期。
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围绕“新时代”“改革开放”“全面从严治党”“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党建思想”“党内政治生活”“基层党组织”八个核心主题展开,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政治生态”“党的政治建设”“党员发展问题”“反腐败斗争”“改革开放”“党内政治生活”等学界的研究热点。从十八大到十九大,党的政治建设理论覆盖面逐渐扩大,学界对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协商民主”“政治生态”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前沿,其中以“政治文化”“党的建设质量”“基层组织组织力建设”“党员发展问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当前学术前沿领域的热点。同时,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呈现出热点即前沿、前沿即热点的鲜明特点,表明当前理论研究是紧紧结合新时代以来变化着的世情、国情、党情而展开的。
四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是伴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面临新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实践要求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学界研究者基于各自的学术背景及研究志趣,以新時代背景下党的建设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党的政治建设作为研究视角并进行纵深分析,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来理解阐释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推动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的形成,做到守正创新,突出重点。
学界关于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全面从严治党”“基层党组织”等主题,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政治生态”等方面,这体现了学界对于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紧密关注,彰显出学界理论研究关照现实的学术自觉,为今后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持。然而,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方兴未艾,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为学界开展下一步研究保留了理论空间。
第一,强化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研究,避免研究的碎片化、即兴化。学界必须清醒认识到,党的政治建设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对其研究也必然是一个长期化、系统化的过程,要尽快形成成熟稳定、密切配合的核心研究团队和清晰明确的研究体系,否则将不利于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价值的生成,跟风的、碎片化的、浅尝辄止的研究对党的政治建设实践是难以产生实质意义的。
第二,强化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论证,避免“自说自话”式的研究窘境。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理论深度与厚度,学理性与科学性兼备的前提。由此,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过程中,要立足史料,理清逻辑演进的发展脉络,从丰富的历史史料中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规律,从而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增强其历史深度与厚度,丰富其现实观瞻的能力与强度。
第三,强化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中国话语与中国逻辑研究,避免沉迷或陷入西方式的政治话语范式与研究逻辑。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史无前例的崭新道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也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任何“教条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做法必将走入死胡同。因而,在开展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立足中国国情,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去探索中国话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党的政治建设的方法、理论,为构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中国话语与中国逻辑夯实基础。
第四,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学科交叉研究,丰富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内涵。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十分广泛,从单一学科的视角注定无法总览其全貌。因而,要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从不同维度以及不同视野分析研究党的政治建设问题,从而增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生命力、丰富其理论内涵。同时,还要善于学习和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如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科学方法,这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思路拓展和理论创新具有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