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推广豫剧艺术的价值与研究

2020-04-14 05:01文琳
戏剧之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思政教育校园文化

文琳

【摘 要】我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尤其是各种地方戏曲更是代表了该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艺术特色。在地方性综合类大学结合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普及戏曲文化,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是发挥其思想道德培育功能、提升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继承传统戏曲的艺术精髓,也是实现“特色兴校”、人文教育与校园文化双重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豫剧艺术,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142-02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种类繁多、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但一种艺术形式要想被保留下来首先要有自身独特的表演特点和艺术标志,其次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创新能力的继承人,还需要有代表性作品来展现自身的独特风格,最后必须要有一定的观众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普及戏曲文化,向有知识、有文化、有头脑的青年学子介绍戏曲,是传承和保护戏曲艺术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普遍较为重视思政教育的展开,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看似是两个毫无关联的学科,实则具有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的紧密关系。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戏曲无疑是最能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结晶,其强大的“德育”和“美育”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为“戏曲之乡”的河南省曾有60多个剧种广为流传,除第一大剧种豫剧外,还有曲剧、越调、宛梆、道情等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豫剧在革新过程中注重将地方艺术特色与中原文化精神相结合,并将具有地域限制的艺术形式发展为惠及全国的大众文化。河南省内高校众多,堪称中华戏曲艺术瑰宝的豫剧理应步入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所认识与熟悉,从而得到继承与发展。

因此,因地制宜地普及地方剧种,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其思想道德培育功能,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继承传统戏曲的艺术精髓就成了一个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戏曲艺术在“德育”和“美育”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与“大思政”教学方针目标一致

首先,戏曲对于道德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经历代思想家整理总结,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稳定性。许多传统优秀剧目演绎的人生百态正是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宣扬和继承。豫剧的剧目古今兼纳,如《花木兰》赞颂了女性自尊自强,拥有与男性一样的独立斗争和保家卫国的精神,《朝阳沟》反映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革命热情,《焦裕禄》展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无私情怀,《铡刀下的红梅》更是给广大青年学生上了一堂发人深省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这些优秀剧目从不同视角向大学生了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在寓教于乐中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豫剧艺术的普及与展开对于辅佐高校人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戏曲是一种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在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中国戏曲以对美的追求为最高宗旨,无论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思想主题倾向,還是音乐、服饰、化妆、布景等艺术形式的呈现,都以美为最高原则。因此,引导大学生欣赏戏曲艺术,可以培养他们高雅的艺术审美趣味,提升文化品位,矫正目前流行文化带来的浅薄化、低俗化的审美倾向,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二、将“特色兴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结合本土资源向大学生介绍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种类

近年来,河南大学坚持质量立校,大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同时坚持特色兴校,注重人文特色与校园文化的发展。河南大学地处九朝古都开封,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先后诞生、培养过大批豫剧表演艺术家,“爱国艺人”常香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抗美援朝时期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的戏曲工作者捐献飞机的爱国义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艺人自我救赎和转变的一个重大节点,是新中国对旧时期艺人的一次全面改造的具体体现。由我校原创的大型民族音乐剧《香玉号》为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资助项目,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下发的《关于公布第一批、第二批“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入选名单的通知》文件中,被列入第二批“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名单”,再现了常香玉响应中国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全国募捐动员令,以饱满的斗志排除万难的义捐壮举。

我校很多大学生观看此剧后认为,《香玉号》反映了新中国面对美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时奋起反抗保家卫国的斗争精神,折射出了新中国普通文艺工作者的爱国豪情与主人翁意识和敢于吃苦、“戏比天大”的执着追求。因此,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另外,该剧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更是符合当代青年人的审美观,改变了他们头脑中戏曲就是“过时”“落后”的陈旧印象,家乡话、家乡戏更是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很多同学观看这部作品后就爱上了豫剧艺术,了解了地方戏曲独具特色的艺术风采。

三、在高校推广戏曲艺术的教学手段应灵活多样、有的放矢,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从不同渠道、不同角度培养大学生对于戏曲的兴趣

纵观当前高校的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呈压倒性局势的单一局面。戏曲在大学校园没有赢得大量的学生观众,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戏曲的原因是“唱词晦涩难懂”,有的学生不喜欢戏曲的原因在于认为戏曲与现代生活太过脱节。还有一些大学生反映对戏曲“不了解”以及“课堂上老师从来没讲过”。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虽然很多大学生对戏曲并不了解,但他们并不否认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从内心也愿意接触和学习这种艺术形式,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学习和缺乏优秀教师的指导。

我们必须看到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就需要任课教师“一专多能”。既能胜任传统课堂的理论讲授,也能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表演技能方面的培养。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是高等院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无法像专业学生那样系统、深入地进行该科目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聆听名家名段,除此以外还应该积极开发第二课堂,在具备一定的戏曲知识的基础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综合类大学中的学生中不乏文科专业的优秀学子,老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将作品改编成话剧、舞台剧等形式,使其变得更适合大学生表演。而艺术设计专业、物理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尝试美工、道具和灯光、音响方面的舞台设计,这样既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结语

总之,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我国流传下来的经典剧种和经典剧目是民族艺术的优秀代表。不同地域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的戏曲种类,它们独特的艺术气质与文化功能不容小觑,需要得到关注。将地方戏曲引入高校教育系统的教学方式已先后被安徽、陕西等地的高校实施,并取得了大量的经验积累和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在大学落实好戏曲文化的推广,可以继承与发展我国传统艺术,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音乐素养。尤其是地方性综合类大学,更应该积极推广本地区的优秀地方戏曲种类,这样才能够让高学历的年轻人成为中华艺术的接班人。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传承地域文化,发挥特色立校,提升高校本科艺术类普及教育的教学水准与教学成果,写下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大学2018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河南高校豫剧教学现状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DXJJG2018-122。

作者简介:文 琳(1979-),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公共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思政教育校园文化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