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锋
摘要:为有效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本文以高职院校《财政与金融》课程思政教学为例,对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现状分析,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的六个方面建议,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财政与金融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的人才培养以专业——课程的逻辑方式展开,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课以载道”,每门课程都承载着育人功能,教师通过专业课程,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传递着科学文化知识背后的价值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将“思政课程”的宏大叙事在“课程思政”中具象化,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引领作用的现实感,实现各类课程的协同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出现的思政教育新热点。自 2014 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2017 年 7 月教育部召开“2017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上海调研片会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至此,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走向全国。
课程教学是学校人才培育中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在高等教育中,“课程”的上位概念是“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依托,是具体的学习内容的系统安排。“课程思政”是一种新课程观和课程设置理念,现在一般认为,“课程思政”是指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传播。“课程思政”拓展了专业课的教育教学功能,挖掘专业课的育人价值,丰富了专业课自身内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国外也有类似思政教育形式。在德国,其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通过课堂渗透、宗教教育、社会实践、心理咨询等,课堂渗透即通过各学科和专业的渗透来进行民主自由、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这些课程被称为“隐性课程”。在美国,虽然大学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纲,甚至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这样专门的学科,但并不表明美国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其以美国核心价值观为培育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众多的美国大学课程中。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还未完全改变,一线教师大多对于“课程思政”概念也还未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专业课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研究,缺乏思政教学理念的积累及教学方法的摸索。当前在“课程思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缺乏详细的了解,不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就无法有的放矢的开展“课程思政”;二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各自的边界在哪里,只有明晰各自的边界,才能明确“课程思政”的重点。“课程思政”其思想政治教育隐含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其思政的重点应有别于“思政课程”;三是“课程思政”的实现机制是什么,包括“课程思政”的方法、手段及评价等等。
二、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以《财政与金融》为例
(一)按照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动态调整课程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在教学体系层面的建构上,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专业课程教学第一位是培养人,政治素养与国家意志高度统一,课程思政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反映在教学体系上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知识技术,在顶层设计上,理想成长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要有机联系。据此,《财政与金融》首要的课程教学目标是高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因此项目组每一章节深度挖掘思政案例,调整《财政与金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同时调整教学设计,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阐述知识背后的逻辑、精神、价值、思想、艺术和哲学,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其与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担当相结合,促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辅相成。
(二)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思维,充分挖掘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案例,将其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介绍每章节涉及到的国内外经济学家(如马克思、凯恩斯、斯密、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等)的生平和成就,学习他们对学术的不懈追求和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在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教学内容中,讨论邵逸夫、李嘉诚等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在财政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中,引入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中国制造2025等案例;在收入分配教学内容中,引入贫富差距與党中央的精准扶贫、中国梦等案例;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教学内容中,引入习近平总书记“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引入党中央、国务院如何管制房地产行业;在相关案例教学中,引入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挽留员工、功夫茶传奇等故事、引入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放大思政的鲜活性,优化实训实践教学内容
通过邀请企业家进课堂等方式,将浙商精神、浙商企业文化融入《财政与金融》选课学生的思想中;实践环节中,通过调查问卷、个人访谈、文献查询、去浙商企业或校友企业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企业的组织构架,鼓励学生围绕企业诚信、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等职业意识,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合作方面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这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增强职业意识的同时感受企业文化,学习优秀的企业精神,通过浙商企业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让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模式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有效,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技能竞赛与课程思政和专业技能教学相融合,优化教学模式
将懂财政与金融的知识与课程思政通过各种技能竞赛连接起来。在课堂上教师结合专业知识给学生讲解和布置参加有关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在课余准备和设计技能竞赛材料,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文献查询、更加深入理解、消化和运用人文、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深入金融机构、社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动手动脑设计竞赛作品能力。在教学中主要融合了“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设计”等技能竞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省大学生金融创新案例大赛、“挑战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投资理财、会计技能竞赛等省级以上竞赛,悉心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
(五)突出教改创新,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课前通过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完成基础知识习题,课前通过课程教学资源平台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生平和成就,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探索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形成线上与线下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于多样化教学方式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标。
(六)完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财政与金融》课程改革后改变传统单一的、静态的课程评价和考核的模式,突出《财政与金融》课程的育人价值,实行多元化的形成性过程评价体系。在平时作业中融入思政内容、在实训、实践报告中融入思政内容、在期末考试试卷中融入中国特色的思政内容,加强各环节思政内容的考核力度。新的评价体系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做到过程评价的客观性,教师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和实施细则,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展、给予记录和及时客观的评价,还要不断观察学生、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动向、问题,并及时做出相应地教学的调整。
三、结语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切实提高高校“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水平,把握教书育人规律,提高立德树人水平,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项目支持:本文系2019年中国商业会计学会课题——高职院校《财政与金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KJ2019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任职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