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哩哩美”是一种在海南临高沿海地区广泛流传的地方民歌形式,是临高渔民抒发情感、表现日常生活的写照,其真实反映了临高渔民对于生活的认识及情感需求。“哩哩美”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逐渐面临着较为困难的生存现状,且国家对于“哩哩美”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本文对“哩哩美”的演唱形式、内容及风格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能为推动“哩哩美”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海南,临高渔歌,哩哩美,演唱,研究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047-02
在针对传统民歌、民谣的研究和发扬过程中,行业内部频繁提及“原生态”这一名词,甚至部分歌手、音乐团以“原生态”为演唱主题,为广大观众带来传统的、原生态的民谣歌曲。社会各界对于传统音乐的追求及重视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歌曲的喜爱之情及审美取向的变化。由此可见,加强对于“哩哩美”等原生态音乐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丰富文化建设内容,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以及传承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哩哩美”概述
海南临高是海南省著名的渔业城市,其拥有着超过70公里的海岸线,海产资源丰富。自古以来,临高即以出产海产品而闻名全国,临高人也多数从事捕鱼业。在从业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临高地区诞生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容,而“哩哩美”则是其中的主要代表。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哩哩美”在临高地区流传时间超过千年,其最早记录于南宋时期,发源于临高渔村。南宋时期以来,中国的造船业逐渐趋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临高渔民的活动区域也不再局限于沿海地区,这也为临高文化与外地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外来的渔民将其所带来的渔歌、民谣融入到了“哩哩美”当中,而临高的原住民则不断将自己的见识及对对生活的感悟体现在“哩哩美”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哩哩美”这一特殊的文化形态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了临高渔民耳熟能详的民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临高渔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和改变。
对于临高渔民而言,无论是在海上捕鱼的时候,还是在海边工作的时候,“哩哩美”成为了渔民调剂枯燥、乏味生活的最好方式和途径。此外,对于临高当地的年轻群体而言,“哩哩美”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工作当中,更体现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临高当地的主要节日里,临高年轻男女会以“哩哩美”的曲调为基础,即兴填词,发挥创作,以对歌的形式进行调情取乐。即便是在新婚之夜,也有著“哩哩美”的身影。
二、“哩哩美”演唱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某种角度来看,人民群众的生产方式对于其生活方式会产生直接影响。在“哩哩美”诞生的初期阶段,以打渔为生的渔民往往需要长期独自一人在海上漂泊,且在劳动中往往需要身体肌肉与劳动工具协同配合。在劳动过程中,渔民难免会因为身体动作的变化及对力量的控制而发出一定的呼声,呼声的音量和频率取决于渔民的劳动强度,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最终形成了有规律的节奏。从“哩哩美”的歌词结构形式来看,其一般以上下句形式为主,重复性的内容较多,演唱者可以在演唱的过程中通过对某些特定乐句的重复使用来达到加衬的效果,从而实现对内容及结构的扩充。“哩哩美”的曲调时而悠扬时而亢奋,其分别反映出了渔民在不同劳动阶段的劳动状态。曲调悠扬时,说明渔民此刻在轻松划船,曲调亢奋时,说明渔民正在进行高强度的劳动。由此可见,“哩哩美”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源于生产过程、源于劳动过程。
而从演唱方式来看,“哩哩美”重视对于衬词的利用。其中最常见的衬词以“哩哩美”为主,指的是姑娘漂亮、美丽。除劳动过程中所使用的独唱以外,对唱也是“哩哩美”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男女青年表达爱意时,“哩哩美”无疑是一种绝佳的选择。使用对歌的方式进行交流,青年男女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歌词内容进行即兴创作,此时的“哩哩美”往往富有内涵和深度,具有一定的挑逗性。
在传统的临高渔村,男女分工明确,分别负责不同的劳动生产内容。而在技术水平及生产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出海打鱼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很多时候渔民都无法顺利归来。因此,“盼归”就成为了临高渔家妇女表现心路历程的一种有效方式。当渔民满载而归时,妇女会唱起欢快的“哩哩美”曲调,表现高兴、快乐之情。而当渔民没有按时归来时,妇女所演唱的旋律往往较为凄凉。
三、“哩哩美”的演唱习俗
“哩哩美”具有独特的演唱习俗,这种习俗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海南临高地区主要以汉族为主,但在语言及地方文化方面又区别于一般的汉族聚居地。以语言发音为例,临高人在发音结束之后往往习惯在结尾处留有拖腔,这一点与一般的普通话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哩哩美”则是表现地方文化特点的最好写照。从某种角度来看,“哩哩美”对于临高生活的影响遍布各个方面,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洞房花烛,难免少不了一曲“哩哩美”助兴。即便是在文化生活较为丰富的今天,临高当地对于“哩哩美”的重视程度依然较高,具有一定名望的“哩哩美”歌手往往会受到当地人的爱戴。
四、“哩哩美”的生存现状
“哩哩美”自身的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无需多言,但“哩哩美”近年来所面临的生存问题不容乐观。从本质来看,“哩哩美”属于地方性民歌,传播范围有限,且“哩哩美”主要以口头传唱的方式进行传承,难免会存在失传的情况。同时,在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之下,年轻人对于“哩哩美”的接受程度较低,既不愿意去唱,更不愿意去学。随着年龄偏大的“哩哩美”歌手逐渐去世,部分“哩哩美”歌曲已经彻底消失。现阶段,“哩哩美”在临高地区的受众群体有限,无论是演唱者还是倾听者,均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为实现对于“哩哩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临高地区会在关键的节日里举办大规模的对歌比赛,一般集中在春节及临高当地的“渔民节”。但在多方面的影响下,此类活动的举办效果不尽如人意,临高当地的年轻群体也不再将“哩哩美”视为追求爱情的途径和方式。而从渔民角度来看,随着现代化电子设备的普及,渔民打发闲暇时光的途径和方式增多,而演唱“哩哩美”显然已成为过去,相对开放的生活环境也影响到了“哩哩美”的传承和发展。
五、结语
综合来看,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形式,“哩哩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从文化角度来看,临高地区作为“哩哩美”的历史载体,体现出了沿海渔民独有的渔民文化,更体现出了临高人民对待生活、劳动、娱乐的一种态度。从艺术价值角度来看,“哩哩美”对于衬词的使用较为独特,其是我国传统音乐、原生态音乐的一种代表形式。鉴于“哩哩美”所面临的生存问题较为严重,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于“哩哩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文化传承,实现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群山. 海南临高渔歌“哩哩美”的传承与发展[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0(4):20-22.
[2]许潇尹.海南临高渔歌“哩哩美”原生态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7(3):258-261.
[3]李群山.海南临高渔歌的社会生态及音乐特点[J].人民音乐,2010,(2):56-59.
[4]李晔,崔薇.临高,渔网满地歌满心[J].旅游,2008,(12):62-67.
[5]陈江.海南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临高——临高文化在海南历史中的地位[A].2014年07月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2014.
作者简介:姜海超(1982-),女,汉族,三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配器。